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化学   1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12,33(6):70-71
铝的亲氧能力强,但铝片和铝粉在空气或氧气中的反应现象不同,铝片和铝汞齐在空气中的反应现象也不同。铝粉的表面积很大,铝粉在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星爆炸;铝粉着火不能用水泼,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火灾;铝粉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会出现自燃并引发爆炸。  相似文献   
2.
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化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昌平  李忠平 《化学教育》2006,27(11):46-46,53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教学的效率.《化学教学大纲》中规定必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的.如果化学实验只让学生看录像或操作鼠标,这样做学生难以获得实验体验,难以形成实验技能.这与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的加大实验力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3.
用实验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03,24(2):35-36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实验情景 ,运用实验手段 ,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维。下面以补充的CO2 有关实验为例谈谈我的做法。1 通过分析实验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思维为了说明CO2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课前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 ,上课时放置讲台上。介绍此装置是透明密封的。其内气体是空气 ,底部是浓NaOH溶液。现在若将此装置先放暗处 2 4h ,再移至阳光下。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由此实验可以说明那些问题 ?通…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输电线路断开后,会与潮湿土壤中处于地上或地下的铁轨(管线)形成回路,加快铁轨(管线)腐蚀。该原理相当于将串联电解池的电解质溶液合并,两池中非连接电源的两电极合为一导体平放于连接电源的两极之间,形成一个特殊的串联电解池。基于以上内容,创新了实验。  相似文献   
5.
段昌平 《化学教育》2006,27(6):59-60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第26页[实验3—2]有这样一段实验描述:“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铁粉,再加入约5mL稀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证明所产生的气体是H2。待反应完成后(铁粉略过量),将上层清液分别装入2支试管中(图3—4),在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溴水,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几滴浓硝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试剂——"新制的Cu(OH)2",是一个特定的模糊的表述,之所以特定,是指该试剂是一种检验醛基存在的弱氧化剂;之所以模糊,是把该试剂当成一种Cu(OH)2的悬浊液(事实上分散系中并没有悬浊的Cu(OH)2).  相似文献   
7.
段昌平  夏利君  江岚 《化学教育》2012,33(11):102-103
铝表面生成的氧化膜是致密坚硬的。该氧化膜可溶于盐酸,不溶于硫酸、硝酸等酸。在硫酸、硝酸溶液中加入NaCl,铝表面氧化膜可溶解其中。CuCl2溶液可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CuSO4、Cu(NO3)2的溶液不能破坏铝表面的氧化膜。  相似文献   
8.
段昌平  江岚  袁瑾 《化学教育》2014,35(13):79-80
铝箔和盐酸反应时,盐酸中产生的大量灰色悬浊物被误认为是硅,实际是铝。铁片置于稀硫酸中表面立即变黑,该黑色物质被识认为是碳,实际是铁。  相似文献   
9.
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学习的实际。对学习中遇到的异议问题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对教材中反映出的问题可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得出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以浓硫酸与铜共热实验为题材的命题,不少存在着背离实际的2种误解:一种认为,铜与浓硫酸共热时铜丝表面变黑,说此黑色物质是CuO;另一种认为,过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共热反应时,经一段时间反应后,由于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致使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铜和硫酸都有剩余.这2种误解均源于未亲自动手做实验或对实验现象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