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众所周知,在一般火焰中,有许多元素不产生分子发射.即使产生分子发射的元素,其发射强度低,干扰也较大。因此,使分子发射分析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随着对分子发射的深入研究,于1973年,Belcher 等首先提出了火焰分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新技术——分子发射腔分析  相似文献   

2.
β沸石上环己烯与乙酸的加成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DP研究表明,焙烧温度为500℃时,Hβ沸石表面酸量最大,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表面酸量都下降,而酸的强度始终随焙烧温度的长高而增强。在环己烯与乙酸的加成反应中该沸石催化剂活性与酸量的变化规律相一致,但选择性随酸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SAPO—11分子筛用i—Pr2NH导向合成及其酸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lPO4、H3PO4、SiO2等为原料采用单一模板剂iPr2NH合成了SAPO11分子筛,利用Avrami方程等对合成过程进行了定量描述。还利用红外(IR)、程序升温脱附(TPD)、线性丁烯骨架异构反应催化活性测试等手段表征了SAPO11的酸性。结果表明,合成过程随温度有明显变化,晶化阶段的活化能远高于核化阶段的值。可用Avrami方程的参数来表征合成过程的难易程度。分子筛中存在B酸和L酸位,主要在中等强度范围,从而对线性丁烯骨架异构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提高分子筛中硅含量可明显增大酸位浓度,酸强度也有轻度增强。  相似文献   

4.
固体酸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现代石油与化学工业中,其反应活性与其酸性密切相关.与传统的酸性表征方法(红外光谱、程序升温脱附、滴定等)相比,利用先进的探针分子技术、双共振和二维相关谱等核磁共振(NMR)技术可以获取固体催化剂酸种类、酸分布、酸浓度和酸强度等完整信息.同时,原位固体NMR实验可跟踪反应分子在催化剂活性中心吸附状态和转换的中间体物种,为揭示反应机理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本文详细介绍了固体NMR的原理和一系列相关新技术,着重综述了固体NMR技术在酸催化剂结构、活性中心特性以及催化反应机理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烷基化催化剂表面酸性及催化性能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确定关联升温速率、脱附峰温和脱附峰覆盖率的程序升温脱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TPD实验和模型参数估值,建立了表征催化剂酸密度、酸强度及强度分布情况的方法。研究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固体酸催化剂表面酸中心强度分布先变宽后趋于均匀,350?℃活化催化剂的强度分布最宽;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和酸密度随活化温度提高均呈先增大后降低、分别在350 ℃和250 ℃活化温度达到极大值的变化规律。催化剂酸性与催化性能关联的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烷基化反应速率常数与总脱附量的变化趋势相同,而催化剂失活速率常数与脱附活化能变化趋势相同;催化剂活性稳定性随其酸强度的增大而变差,催化剂活性与催化剂酸量和酸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周期系第4—7主族元素和第3主族的硼与氢化合均生成共价型氢化物,又称挥发性氢化物(不讨论碳的各种碳氢化物)。它们中约半数在水中溶解呈现酸性或碱性。对其酸碱性及强度等规律的解释前人有过不少理论,但均不够满意,往往不能全面解释,也不能解释自身电离问题。本文试从分子结构出发以有效电荷及溶剂影响等方面结合起来说明其规律性。一、从分子中电子化合状态看酸碱性化合物是酸还是碱,即能给出质子还是能接受质子决定于其分子结构。分子中的原子有在合适的条件下尽量利用其价电子的倾向。如果其价电子还没有完全利用,分子就会显示一定的活泼性。例如含有未共  相似文献   

7.
酸浓度对苯胺聚合及所得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研究了聚合溶液中酸浓度对苯胺的化学聚合行为及所得产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元素分析及XPS等手段表征了不同条件下获得的聚合物分子链结构。  相似文献   

8.
李军锋  邢达  李绍新 《分析化学》2004,32(11):1426-1430
溶液中粒子斥与吸引作用力,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通过作用参数λ来的扩散系数对浓度的依赖关系主要取决于粒子在溶液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和粒子间的排表示。本研究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测量了不同离子强度下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的扩散系数,求出了相应条件下的λ值。结果表明,在低离子强度下,λ是正值,蛋白质分子间的作用以排斥力为主,随着离子强度的逐渐增大,λ变为负值,蛋白质分子间的作用以吸引力为主,当离子强度大于0.5mol/L的时候,蛋白质开始发生聚集。利用DLVO理论的两体硬球相互作用模型解释了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静电斥力被屏蔽,范德华分子作用力起主要作用。根据值与离子强度变化的相关性,回归出了蛋白质参数:在实验条件下,蛋白质所带的有效电荷Zr=-9.0e、Hamaker常量AH=2.8kBT。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光散射技术可以有效地用来研究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曹晨忠 《大学化学》1993,8(1):19-21
从化学键的固有偶极和诱导偶极出发,分析了M-H(M=C,N,氧族元素和卤素)质子给予体酸强度的控制因素并提出固有偶极酸性和诱导偶极酸性的概念。通过对某些质子给予体酸强度与键的诱导效应指数、极化度关系的讨论,得出第二周期的质子给予体酸强度由固有偶极酸性控制,第六、七主族的质子给予体酸强度由诱导偶极酸性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CNDO/2的量化计算方法估计了单硅酸、双硅酸和三硅酸分子中氢氧键的强度,并以此解释实验发现的这几种硅酸溶液的酸强度:单硅酸>双硅酸<三硅酸。  相似文献   

11.
冯小佳  李阳光  张志明  王恩波 《化学学报》2013,71(12):1575-1588
设计合成具有单分子磁体行为的分子磁性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合成单分子磁体的一个常用策略是利用有机多齿含氧或含氮配体将各种自旋载体组装成簇,使之具有高基态自旋值(S)和负的单轴磁各向异性值(D),进而满足形成单分子磁体所需的磁能垒. 令人感兴趣的是近年来多酸发展成为一类构筑新型单分子磁体的无机建筑基元. 多酸是一类独特的具有富氧表面、可控的尺寸、形状和电荷的无机纳米级金属氧簇,同时,一系列缺位多酸衍生物能够结合各种过渡金属或稀土离子形成多核金属簇合物. 近五年来,多酸已作为一类无机多齿含氧配体成功构筑系列具有单分子磁体行为的新型过渡金属簇合物、稀土簇合物和3d-4f杂金属簇合物. 特别是一些缺位多酸配体能够为稀土离子提供完美的配体场,进而构筑新一代的单离子磁体. 此外,高自旋、磁各向异性单元(如单分子磁体)还可被均匀分散在具有孔道特征的多酸三级结构中,形成具有单分子磁体行为的多酸基复合材料. 最近,以多酸为模板构筑具有单分子磁体行为的多核簇合物也取得了新进展. 本综述旨在对近五年来利用多酸构筑的单分子磁体化合物进行评论,重点阐述利用多酸设计合成单分子磁体的策略、多酸在单分子磁体化合物结构中的作用和优势,以及多酸构筑单分子磁体这一研究课题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1,3-二氮杂薁类衍生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的水平上进行了几何构型的全优化,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子结构和前线分子轨道能量等性质的变化规律, 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了分子的电子跃迁性质, 采用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来直观表示激发态的性质, 研究分子内电子转移特性. 跃迁密度矩阵的二维等高线图反映了电子-空穴相干性, 三维跃迁密度图反映了跃迁偶极矩的方向和强度, 三维电荷差异密度图说明了激发过程中分子内电子转移性质.  相似文献   

13.
李海涛  尹笃林 《分子催化》1999,13(5):362-366
以盐酸水热处理方法制备了一系列脱铝丝光沸石催化剂,测定了其表面酸度和酸强度分布:考察了α-蒎烯与脂肪醇的烷氧基化反应中催化表面酸性、脂肪醇分子性质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催化剂的适宜酸强度范围,探讨了催化剂内、外表面酸中心对反应活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林启贤 《大学化学》1988,3(1):20-24
本文根据多原子分子中键角、键的共价强度及键长等化学结构数据和事实,总结其间的变化规律及联系,说明了原子间的共价成键作用及成键过程中的电子相关作用是原子轨道杂化的原因和动力。据此讨论和解释了多原子分子中的杂化类型和一些分子的异常立体构型,对惰性电子对效应的概念和原因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固体酸催化剂因具有环境友好、高产物选择性和易于分离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现代石油化工领域的各种催化过程。固体核磁共振是一种研究功能材料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有力工具。本文将主要介绍固体核磁共振在表征固体酸催化剂的表面酸性以及多相催化反应机理方面的应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系列探针分子(如吡啶、丙酮、三烷基氧磷和三甲基磷)的NMR化学位移实验观测值来定量测量酸强度;二维双量子魔角旋转(DQ MAS)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揭示催化剂上酸中心的空间临近性及协同效应。另外,原位固体核磁共振可以揭示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反应产物的演化,阐明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初三学生在掌握“物质”,“分子、原子”,“元素”,“单质”,“溶解度”,“干馏”,“酸”……等概念时,是比较困难的。表现在学生不能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即使能熟背化学概念的含意、律文,也没有能力把概念加以概括和灵活应用。要是问学生“元素和单质有何区別?燃烧与自燃有何不同?”就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一般学生,常有下列的错误:“某物质在100克溶液里所能溶解的最多克数叫溶解度。”“电流通过  相似文献   

17.
从脱镁叶绿酸-a甲酯开始,先行通过1,3-偶极环加成、游离基取代和Wittig成烯等经典反应、在二氢卟吩周环的3-,12-和20-位上构建了能与色基形成不同共轭效应的含芳取代基团,再利用空气氧化、缩合和重排反应实现外接环的结构转化而形成其他各种叶绿素降解结构,完成了一系列未见报道的新型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合成,其化学结构均经UV,IR,1H NMR及元素分析予以证实,同时,讨论了周环的化学反应历程、含芳取代基团的共轭效应和大环分子电子光谱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双核Ni(Ⅱ)氯醌酸阴离子桥联配合物的合成和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4种以氯醌酸阴离子为桥联配体的Ni(Ⅱ)单核和双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磁化率测定进行了表征。发现其μeff值随温度降低先出现极大,后又复变小。在考虑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单离子零场分裂影响等因素后,用修正的Heisenberg模型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分子内Ni(Ⅱ)离子间存在铁磁性磁交换作用,而分子间则为反铁磁性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吸附量热技术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沈俭一 《催化学报》2000,21(2):186-194
 探讨了吸附量热技术及其在测定固体表面酸碱性中的应用.使用NH3和CO2为探针分子,吸附量热技术能够定量地描述固体表面酸碱中心的数目和强度分布.结合原位红外光谱,还能够详细地了解表面酸碱中心的性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Lewis酸中心和碱中心分别是表面配位不饱和的金属离子和氧负离子,Brnsted酸中心和碱中心则是金属氧化物表面的羟基.通过测量吸附热,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酸碱性强度可与Sanderson电负性关联起来,也可以考虑使用Drago参数来描述固体表面的酸碱性.根据酸碱性与电负性的关系以及对表面配位不饱和离子的要求,有可能通过选择合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组成,获得具有一定酸(碱)量和酸(碱)强度的固体酸(碱).  相似文献   

20.
栾兆华  张盈珍 《分子催化》1991,5(2):173-177
催化反应中生成的焦炭常会阻塞沸石孔道或覆盖活性中心,从而使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大大下降。针对沸石结炭的研究报导已有不少,但至今人们对结炭过程的认识还很模糊,酸强度及酸种类对结炭反应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沸石表面酸性位既是烃吸附位又是重要的结炭活性中心,B酸和L酸与探针分子—吡啶作用后可分别在1540、1450cm~(-1)处定量产生红外吸收谱带。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研究了SiCl_4同晶取代Y沸石上酸种类及酸强度在结炭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