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Science》杂志最近刊发了浙江大学肖丰收团队关于甲烷低温选择性氧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基于分子围栏的概念, 作者构筑了一种具有疏水壳层结构的沸石分子筛封装金属纳米粒子, 利用原位生成的过氧化氢氧化甲烷制备甲醇. 他们报道在甲烷的转化率高达17.3%的同时保持了92%的甲醇选择性, 基于金属含量的甲醇产率高达91.6 mmol· g AuPd - 1 ·h -1.  相似文献   

2.
以经预处理的烟气脱硫石膏为原料, 分别以氯化铜、 硫酸铜和硝酸铜为添加剂,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脱硫石膏晶须;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晶须进行了表征; 并探讨了不同阴离子及其作用下的Cu 2+在晶体结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Cu 2+存在条件下阴离子对脱硫石膏的溶解特性和晶须的结晶形貌均有显著影响, 且其作用强于Cu 2+, 并会影响Cu 2+在晶须表面的吸附状态. N O 3 - 可促进脱硫石膏的溶解, Cl -次之, 而S O 4 2 - 则阻碍了脱硫石膏的溶解. 在Cl -作用下, 晶须样品直径均匀, 长径比较大, 在S O 4 2 - 作用下晶须样品中颗粒状产物含量较多, 而在N O 3 - 作用下晶须样品粗化. 在不同阴离子作用下Cu 2+化学吸附的程度不同, 导致样品表面S O 4 2 - 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漂移并发生窄化; 并导致晶须表面氧元素电子结合能的减小幅度及Cu—O结合能的大小出现差异, 其在N O 3 - 作用下最大, S O 4 2 - 作用下次之, Cl -作用下最弱.  相似文献   

3.
雷斌  臧芸蕾  薛志伟  葛懿擎  李伟  翟倩  焦龙 《色谱》2021,39(3):331-337
色谱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 RI)是色谱分析中的重要参数,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极性固定相上具有不同的保留行为。醛酮化合物种类众多,实验测定其RI值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高。该论文采用集成建模(ensemble modeling)结合全息定量构效关系(HQSAR)方法研究了醛酮化合物在2种固定相(DB-210和HP-Innowax)上色谱保留指数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用外部测试集验证法和留一交叉验证法评估了所建立模型的预测能力。首先建立了34种被研究化合物的个体HQSAR模型。在固定相DB-210上,片段特性(FD)为“供体/受体原子(DA)”且片段尺寸(FS)为1~9时可得到最优个体模型,在固定相HP-Innowax上,FD为“DA”且FS为4~7时可得到最优个体模型,这两个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 q cv 2 )分别为0.935和0.909,外部验证相关系数( q ext 2 )分别为0.925和0.927,一致性相关系数(CCC)分别为0.953和0.960,预测平方相关系数F2( Q F 2 2 )分别为0.922和0.918,预测平方相关系数F3( Q F 3 2 )分别为0.931和0.927。研究结果表明醛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RI值之间存在定量关系,用HQSAR方法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QSAR模型。其次,以4个预测准确度最高的个体HQSAR模型作为子模型通过算术平均建立了集成HQSAR模型。建立的集成HQSAR模型预测被研究化合物在DB-210和HP-Innowax固定相上RI值的 q cv 2 分别为0.927和0.919, q ext 2 分别为0.929和0.963, CCC分别为0.956和0.979, Q F 2 2 分别为0.927和0.958, Q F 3 2 分别为0.935和0.963。与个体HQSAR模型相比,建立的集成HQSAR模型预测准确度更高。这说明集成建模是提高HQSAR模型预测能力的有效方法,HQSAR与集成建模方法相结合可以用于研究和预测醛酮化合物的RI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 3+和H2P O 4 - 的B, N, 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 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 平均粒径为4 nm, 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构, 且成功掺杂了B, N, S原子. 光谱表征结果表明, 其在纯水体系中可以实现对Fe 3+的荧光猝灭识别; 同时, BNS-GQDs+Fe 3+体系能够专一性地荧光增强识别H2P O 4 - . 识别机理研究表明, BNS-GQDs可与Fe 3+通过静电作用形成配合物并向Fe 3+转移电子, 从而引起荧光猝灭; H2P O 4 - 可从上述配合物中置换出Fe 3+, 引起体系荧光恢复. BNS-GQDs识别Fe 3+和H2P O 4 - 具有较好的可逆性, 可应用于Hela细胞和实际水样中Fe 3+和H2P O 4 - 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法合成了氧原子掺杂的具有氮空穴的石墨相氮化碳催化剂(g-C3N4), 并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 结果表明, 等离子体处理没有改变催化剂的形貌, 并同时将氮空穴和氧原子引入了g-C3N4的晶格. 在可见光条件下, 制备的共掺杂g-C3N4催化剂的铵离子产率高达5.9 mg·L -1·h -1· g cat - 1 , 分别是具有氮空穴的g-C3N4和纯g-C3N4的2.2倍和20倍, 同时还表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显示, 与具有氮空穴的g-C3N4相比, 氧原子的引入能提高氮空穴对反应物氮气分子的活化能力, 提高光催化固氮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模板剂, 研究了SDBS的浓度、 Ca 2+和Si O 3 2 - 离子的浓度、 是否搅拌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水合硅酸钙(CSH)形貌特征和分散性能的影响, 并提出了不同CSH球壳形貌特征的形成机理. 结果显示, 溶液中Na2SiO3·9H2O浓度增大、 SDBS浓度增大及反应时间延长均会使CSH的结晶度变好, 聚合度增大, Q 2结构的相对含量增加, 其中Na2SiO3·9H2O和SDBS浓度是主要控制因素. SDBS在溶液中形成的球形胶束具有极强的模板作用, 能有效改变CSH的结晶生长方式; 通过调节SDBS浓度和钙硅比例, 并适当延长CSH的生长时间, 能够获得球壳完整、 分散性好且稳定性强的CSH.  相似文献   

7.
对反夹心体系[M(AIP)](C5H5)[M'(AIP)](M, M'=V, Cr, Mn; AIP=1-氨基-3-亚氨基-1-丙烯脱氢阴离子, C3N2 H 5 - )进行了理论研究. 结果表明, V-Cr体系存在五重态、 七重态和九重态的多稳态构型; Cr-Mn体系存在三重态、 五重态和七重态的多稳态构型. 在上述体系中, 金属原子的价态会随着异构体自旋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V, Cr和Mn原子均可出现+1和+2价. 由于V-Cr和Cr-Mn体系一些双稳态构型间的自旋交叉能垒较低, 这使自旋交叉和价态互变过程变得可能. 解离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V-Cr体系解离能较大, 而Cr-Mn体系解离能略小, 两类体系均较稳定. [M(AIP)](C5H5)[M'(AIP)]存在自旋交叉和价态互变的可能性, 并具有较好的解离稳定性, 具有成为分子磁性材料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将一维粒子(碳纳米管, CNTs; 碳纳米纤维, CF)加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 考察碳粒子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羟值)、 长径比、 温度及PVA本体溶液浓度等对复合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 结果显示, 复合溶液的黏度(η)随CNTs用量(φCNTs)先增大后降低, 然后继续增大, 呈“N”形变化趋势, 出现两个拐点(φ1φ2). 在φ1附近, CNTs主要起物理交联点作用, 体系η增加; 在φ2附近, CNTs对PVA分子间氢键作用破坏最为严重, 体系η低于纯PVA溶液, 表明不同羟值CNTs仅改变其用量即可使PVA水溶液增黏或降黏. 随着羟值增大, CNTs与PVA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加强, φ1φ2减小, φ2对应的η下降, 降黏效果显著. CNTs的加入使PVA水合数下降, 羟值大的CNTs可与PVA上更多的羟基形成氢键作用, 水合数更低. 随着φCNTs增大, 复合体系黏流活化能增大. CNTs对不同质量分数PVA水溶液的η具有类似的调控作用, 但调控幅度有差异. 相同羟值、 不同长径比的CNTs对PVA水溶液的黏度调控均呈“N”形变化, 长径比小的CNTs复合体系, φ1φ2较大. 长径比相近但直径较大的CF复合体系表现出更低的φ1φ2.  相似文献   

9.
采用共沉淀法, 固定Mg2+/(Al3++Ti4+)摩尔比为3.00, 改变Ti4+/(Al3++Ti4+)摩尔比(RTi, 0~0.40), 合成了5个Mg-Al-Ti-CO3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样品, 并进行了表征. 采用电势滴定、 盐滴定和电势质量滴定法, 测定了其结构电荷密度(σst)、 零净电荷点(pHPZNC)和零净质子电荷点(pHPZNPC)等, 并基于普适1-pK和2-pK模型得出其表面羟基酸碱反应特征平衡常数(pK, pKa1int和pKa2int), 考察了RTi对LDHs晶体结构和界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RTi增大,晶胞常数和层间距均增大, 可归因于Ti4+离子间强静电排斥作用. pHPZNC和pHPZNPC以及pK, pKa1int和pKa2int均随RTi的增大而有增大的趋势, 表明表面羟基去质子化趋势降低. 各LDHs样品的pHPZNPC值低于其pHPZNC值, 且随电解质(NaNO3)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可归因于结构正电荷效应.  相似文献   

10.
尹正日 《应用化学》2018,35(12):1514-1520
为了方便地检测环境样品中的硫化氢,利用香豆素酰肼肟配体构建了一个基于其铜配合物的可再生高选择性的硫化氢荧光探针(1-Cu2+)。 顺磁性Cu2+的荧光猝灭作用使探针的荧光很弱。 Na2S溶液的加入可显著增强其荧光,其它常见阴离子(F-,Cl-,Br-,I-,CO32-,HPO42-,H2PO4-,NO2-,NO3-,SO42-,CH3COO-,N3-,S2O32-,CN-)对配合物探针的荧光影响很小,共存时也不会干扰探针对硫化氢的增强响应。 Cu2+的加入能够再生探针(1-Cu2+),通过依次加入Cu2+和S2- ,可重复地检测S2-。 该探针响应时间快(~5 s),在0.5~5.0 μmol/L的范围内对H2S响应呈线性,检测限低至37 nmol/L。  相似文献   

11.
非常规离子是指伴随离子液体(ILs)不断创制而出现的离子, 其最大特点是具有可设计性. 当ILs处于无限稀释状态时, 最为重要的传递性质是单个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λB), 其能反映离子的溶剂化作用, 是联系不同传递性质的重要纽带. 建立了基团贡献法预测咪唑类阳离子和季铵类阳离子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模型(λB-GCM), 获得了咪唑中心离子[Im]、 烷基铵[N]、 甲基[—CH3]、 亚甲基[—CH2—]、 环氢[ring-H]、 醚基 [—O—]和羟基[—OH]等基团对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贡献值. 建立的λB-GCM不仅能反映不同基团对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影响, 还能体现温度对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GCM预测的lnλB含有超过70%的数据点的绝对相对偏差小于2%, 绝对相对偏差超过5%的数据点不足1%, 总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为1.57%, 说明采用基团贡献法预测非常规阳离子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玥  彭阳峰 《应用化学》2015,32(4):416-421
针对原有生产上存在过程繁琐,收率不高等缺点,以5-氯-8羟基喹啉和氯乙酸-1-甲基己基酯为起始原料,研究了解草酯的合成工艺条件,确定了反应所用的碱、反应时间以及加入的5-氯-8-羟基喹啉与氯乙酸-1-甲基己基酯和碳酸钾与氯乙酸-1-甲基己基酯的摩尔比。在解草酯合成工艺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草酯合成的反应动力学,确定该反应符合二级反应条件,得到了323、328、333和339 K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式-r2=-dc2dt=1.46×108e(-49.82×103/RT)c1c2,依据所得的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计算了该反应的活化能与频率因子,所得的反应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分别为49.82 kJ/mol和1.46×108,为合成解草酯的工业放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固体核磁共振Multiple-CP定量技术可实现对不同体系、 不同定量信息的检测. 然而, Multiple-CP对样品属性的宽容度较低, 其中有关样品属性的核磁共振参数包括氢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H)、 交叉弛豫时 间(TCH)和自旋锁定场下氢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ρ?H)等. 因而需要系统地掌握Multiple-CP各种实验参数与样品上述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确定Multiple-CP技术可适用的体系范围以及最优的实验参数范围. 基于此, 首先以L-丙氨酸为模型样品, 探讨在Multiple-CP实验中弛豫恢复时间(td)、 交叉极化接触时间(tp)和交叉极化次数(n) 3种实验参数对分子中基团比例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 并以L-缬氨酸、 L-丙氨酸/L-缬氨酸的混合物为模型样品, 探讨样品特性参数的差异性对Multiple-CP实验参数范围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tpTCH?T1ρ?H的影响较大. 对于纯净物或均相体系, TCH是影响tp参数设置的关键. 依据实验数据发现, 当样品中各基团TCH差异度小于8%时, 实验对tp的宽容度较高; 对于混合物体系, 需同时考虑混合物中组分?T1ρ?H?差异度的影响. 当组分?T1ρ?H?差异度为32%、 各基团TCH差异度为21%时, Multiple-CP对tp的宽容度高, 可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实现定量检测. 而当TCH差异度较大时, 获取定量结果时tp的参数范围较小, 实验条件较苛刻. Multiple-CP定量方法更适用于TCH?T1ρ?H?差异度较小的样品体系的定量研究. 通过研究样品TCH?T1ρ?H?对实验参数的影响, 总结了Multiple-CP方法所适用的样品体系特征, 为使用Multiple-CP进行定量检测提供可参考的参数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变色多酸P2Mo18O626-与绿光Tb3+之间的功能互补及分子间能量转移的原理, 在维生素C(VC)的还原下, P2Mo18O626-@Tb3+溶液由浅黄色变为蓝色, 发生荧光猝灭; 相反, 在H2O2氧化下, 溶液的蓝色褪去, 荧光得以恢复, P2Mo18O626-@Tb3+溶液呈现出可逆的化学响应变色及荧光开关性质.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及荧光(PL)光谱法对VC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分别以800 nm处的吸光度和 547 nm处荧光强度的对数值对VC浓度作图, 获得光谱法对VC检测的线性方程, 检出限分别为3.40×10-3和0.21 μmol/L; 利用UV-Vis及PL动力学方法对VC和H2O2检测的响应速度进行了考察, 响应时间分别为52和320 s; 通过UV-Vis光谱及动力学方法考察了VC检测的选择性及可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Mn掺杂的CuFeZnK催化剂, 研究了Mn助剂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催化CO2加氢制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引入适量的Mn(质量分数2.1%)能有效提高低碳醇的选择性和时空收 率(STY), 在320 ℃和5 MPa的条件下, CO2的转化率为29.4%, 低碳醇选择性(CO-free)达到23.2%, 时空收率达到41.1 mg·gcat-1·h?1, 且低碳醇在总醇中的比例达到96.9%. 利用X射线衍射(XRD)、 N2吸附-脱附实验、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制得催化剂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适量Mn可以起到结构助剂的作用, 减小Cu颗粒尺寸的同时促进Fe5C2相的形成, 从而构建丰富的Cu-Fe5C2活性界面, 用于低碳醇合成. 而过量的Mn反而会堵塞催化剂的孔道, 覆盖活性位点, 降低了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控Pd前驱物在CeO2上的沉积方式, 分别制备了以PdO和离子态的Ce1?x Pd x O2?δ 物种为主的 Pd/CeO2催化剂, 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Raman)光谱确证了这两种Pd物种的存在. 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2-TPD)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的表征结果显示, 相比于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弱的PdO物种, 与CeO2相互作用较强的Ce1?x Pd x O2?δ 物种具有更加稳定的Pd—O键. 催化剂的甲烷燃烧反应起燃活性测试结果显示, 以PdO物种为主的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低温催化性能, 在原料气配比为1%CH4/4%O2-Ar, 空速为60000 mL·gcat-1·h?1的条件下, T10T90分别为275和367 ℃, 而两种以Ce1?x Pd x O2?δ 物种为主的催化剂的T10均超过420 ℃. 催化剂的甲烷程序升温还原(CH4-TPR)表征结果表明, 在升温过程中只有当PdO或Ce1?x Pd x O2?δ 物种被CH4还原后, 催化活性才开始上升. 由于PdO物种的Pd—O键强度较弱, 有利于Pd物种上的晶格氧在较低温度下参与CH4的氧化过程. 而Ce1?x Pd x O2?δ 物种的Pd—O键较稳定, 且在反应条件下离子态Pd2+与反应体系中氧物种的作用较强, 进而抑制了其与CH4的反应, 因此反应的起燃温度较高.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了Pd/γ-Al2O3催化剂, 相关的表征结果进一步证实, 与载体相互作用较弱的PdO物种更容易被CH4还原, 进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据此可以认为Pd/CeO2上氧化态的Pd物种被CH4的还原性能是决定其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与聚乙二醇(PEG, 分子量为4000, 6000和8000)为原料, 以直链醇(C12, C14, C16和C18)为封端剂, 合成了疏水改性乙氧基化氨基甲酸酯(HEUR), 并将其应用于乳液增稠.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1H NMR)、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HEUR的结构、 分子量及其分布, 研究了其在水性乳液中的流变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当HEUR封端基团为C14, C16和C18, 且质量分数增加到1.0%以上时, 增稠的乳液(Latex/HEUR)的流变曲线出现触变环, 为触变性流体. 当HEUR亲疏水比值(Rh)减小时, 疏水性增强, 触变环向低剪切速率( γ ˙ )方向移动, 黏度下降率(Δη)增大; 当HEUR用量增加时, 触变环面积(Sloop)也增大. 这些触变性特点归因于HEUR在乳液中的缔合作用、 氢键作用及链缠结.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Latex/HEUR的聚集态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随着HEUR封端基团链长增加, Latex/HEUR颗粒粒径增大, 表面变粗糙.  相似文献   

19.
张春峰  孙英华 《应用化学》2015,32(9):1055-1060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的二帽二支撑的Keggin型钼钒多金属氧酸盐[Cu(2,2'-bpy)3]{[Cu(2,2'-bpy)2]2HPMo8VIV6IVO42]}·2H2O(1,bpy=联吡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粉末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技术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2.8734(3) nm,b=1.47333(12) nm,c=2.31023(16) nm,β=112.509(5)°,V=9.0351(12) nm3,Z=1,R1=0.0489,wR2=0.1286。 化合物的阴离子是二帽α-Keggin结构P/Mo/V多金属氧簇,通过簇阴离子两个钒帽上的端氧分别支撑两个铜过渡金属配合物,化合物簇阴离子,水分子和2,2'-联吡啶分子之间通过π-π和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3个含酚羟基数量不同的偶氮苯化合物S1、S2和S3作为传感分子,研究S1、S2和S3对阴离子的比色识别,并探讨传感分子的结构与识别阴离子能力之间的联系。 结果表明:传感分子S1、S2和S3对F-、H2PO4-和AcO-比色识别灵敏度高。 在CH3CN中S1、S2和S3的F-检测限达到1.25×10-73.62×10-7 mol/L,S2、S3对H2PO4-和AcO-的检测限也达同一数量级。 S1、S2和S3对阴离子F-、H2PO4-和AcO-比色识别能力取决于阴离子的空间构型、电荷密度和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H NMR滴定结果表明,识别机理是S1、S2和S3的酚羟基与阴离子形成了分子间的氢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