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立体定向聚合方法的确立,包括阴离子型配位絡合物和其他类型的催化剂,从α-烯类单体合成一系列新型的立体結构規整的聚合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尽管单体单元的化学結构并沒有改变,但是这类聚合物的分子鏈結构具有高度规整的构型,容易結晶,因此带来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如熔点高和熔点范围笮、溶解度低、高机械强度和硬度以及抗热性等。从α-烯类单体聚合而得的高分子鏈中,由于不对称碳原子的存在使单体单元在高分子鏈上的排列带来不規則性,因为取代基R可以任意地排列在高分子鏈两侧构成d型或l型,若不对称碳原子能按一定的空间排列,呈d-d-d-d…或l-l-l-l…的全d型或全l型,或d,l交替排列的規整結构,統称为有规立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介绍了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结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这类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和光催化分解水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光催化反应机理及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因素;分析了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aZr_(1-x)Ce_xTi_2O_7(0.0≤x≤1.0)系列钙钛锆石样品,借助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背散射电子像(BES)和能谱(EDS)分析,对其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e~(4+)掺杂量的增加,钙钛锆石(CaZrTi_2O_7)表现出有规律的向烧绿石(CaCeTi_2O_7)转变。当x≤0.2时,CaZr_(1-x)Ce_xTi_2O_7样品为单一的钙钛锆石-2M相;0.3≤x≤0.5,部分钙钛锆石-2M结构发生重排(ZrO_7→ZrO_8, TiO_5→TiO_6)向钙钛锆石-4M结构转变,两种晶型共存。Ce~(4+)取代Zr~(4+)量达到60%~70%(0.6≤x≤0.7)时,钙钛锆石-2M相消失;钙钛锆石-4M向烧绿石转变,烧绿石为次晶相;而0.8≤x≤1.0时,样品转变为单一烧绿石相,且烧绿石晶格中阴阳离子的有序化程度随着x取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相变规律也由样品晶粒的BES和EDS分析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
稀土烧绿石型催化剂上CO2重整CH4制合成气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a-Zr-O和Ni-La-Zr-O体系催化剂,采用XRD,BET和TPR技术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以CO2重整CH4制合成气反应为探针反应对其重整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中1100 ℃焙烧后,La-Zr-O体系催化剂形成了单相烧绿石结构复合氧化物,对CO2重整CH4制合成气反应表现出了优良的抗积炭能力,而以镍修饰后XRD方法只测量到了单相烧绿石结构La2Zr2O7衍射峰,说明NiO很有可能以无定形的细小晶粒均匀分散在La2Zr2O7表面.值得指出的是镍修饰后的烧绿石型催化剂对CO2重整CH4制合成气反应表现出了更加优良的催化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抗积炭能力,优于相同方法制备的Ni-ZrO2和Ni-La2O3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合成纤维已经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纤维的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彻底阐明,根据一般从熔融体纺丝的过程可知,聚合物首先是从熔融体形成丝,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拉伸而生成高度取向的纤維。大量的实验事实証明,結晶高聚物从熔融体結晶时通常都是形成球晶,因此从拉伸丝到形成纤维的过程很可能与球晶的形变相联系,然而許多作者在研究球晶的形变和纤維的結构时都没有注意到这点,他们只是分别地研究纤維的結构和球晶的形变,没有进一步将它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因此从研究纤維所得的結果很难加以解释,例如,为什么在取向纤維中还存在完整的球晶?为什么纤維中存在许多空洞?钎維中的結构单元是什么?以及纤維中的結构如何从熔块中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化学检测分析、自动矿物分析、扫描电镜、微区能谱分析探讨了白云鄂博主、东矿云母型矿石中钍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主矿云母型矿石中含有一定量钍的独立矿物(钍石、铁钍石),东矿钍的独立矿物极少,钍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和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钍石、铁钍石和氟碳铈矿、独居石中;主、东矿云母型矿石中氟碳铈矿中Th O_2的平均含量比约为4∶1,独居石中Th O_2的平均含量比约为10∶1;查明主矿云母型矿石中77.79%的Th O_2分布于钍石、铁钍石、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中,东矿云母型矿石中63%的Th O_2分布于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化学检测分析、自动矿物分析、扫描电镜、微区能谱分析探讨了白云鄂博主、东矿云母型矿石中钍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主矿云母型矿石中含有一定量钍的独立矿物(钍石、铁钍石),东矿钍的独立矿物极少,钍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和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钍石、铁钍石和氟碳铈矿、独居石中;主、东矿云母型矿石中氟碳铈矿中Th O_2的平均含量比约为4∶1,独居石中Th O_2的平均含量比约为10∶1;查明主矿云母型矿石中77.79%的Th O_2分布于钍石、铁钍石、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中,东矿云母型矿石中63%的Th O_2分布于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类钙钛矿和钨青铜型结构晶体生长条纹的分析和观测研究,认为这类晶体属于未填满型结构,存在着结构空位,因而易于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引起杂质或其它多余组份进入结构空位而形成生长条纹。这类生长条纹将严重影响晶体的光学质量。实验表明,可以采用掺入少量无害元素,如硼(B_2O_3)填占BNN晶体的空位结构以克服生长条纹,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用a-Fe_2O_3研制成的加热式气敏元件功耗大(约1.5W)。常温SnO_2-a-Fe_2O_3气敏元件功耗低(约0.1W),灵敏度高,响应恢复快,稳定,具有一定选择性。 气敏元件制备方法:按62.5%,6.2%和31.3%称取SnO_2,a-Fe_2O_3和硅胶,加水研磨2小时,使其呈浆糊状,点入模具内,放入一对φ0.05mm铂丝电极,晾干,脱模,在860~890℃空气中烧结95分钟。  相似文献   

10.
今天同大家談談高分子化学領域中最矇矓最不清楚的結构問題。 首先介紹一下什么是結构和結构单元。以土壤为例,用X-射线結构分析的方法可以找到其中Al,O,Si等原子分布的位置和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硅酸盐晶胞內的詳細結构。不过知道了土壤中鋁、氧、硅的結构并不能因此而告訴我們砖的結构,两者同为硅酸盐,但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貭。这是因为X-射线結构分析的方法只能告訴我們小尺寸內的微观結构,而不能告訴我們宏观尺寸的結构。另一方面,宏观一些的研究可以用胶体化学的观点把土壤当作胶  相似文献   

11.
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在900℃煅烧3 h后制备了烧绿石逆负载型催化剂Ce O2/La2Sn1.7Co0.3O7-δ,并用于甲烷催化燃烧反应,显示出较好的催化燃烧活性.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能,可使甲烷转化90%的温度(T90)降到564℃,与相同条件下制备的单一烧绿石型催化剂La2Sn1.7Co0.3O7-δ和La2Sn1.7Co0.3O7-δ与Ce O2机械混合的催化剂相比,T90分别降低78和135℃.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烧绿石型逆负载催化剂具有Ce O2和La2Sn1.7Co0.3O7-δ2种物相,在逆负载型催化剂中的Ce O2比机械混合催化剂中的Ce O2分散程度更好;H2程序升温还原实验也证实逆负载催化剂Ce O2/La2Sn1.7Co0.3O7-δ的相应3个还原峰温度均比单一烧绿石型催化剂La2Sn1.7Co0.3O7-δ相应3个还原峰温度明显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逆负载催化剂Ce O2/La2Sn1.7Co0.3O7-δ抗烧结能力强,颗粒分散均匀,粒径尺寸相应较小;穆斯堡尔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证明逆负载催化剂Ce O2/La2Sn1.7Co0.3O7-δ结构中结晶相Sn4+含量较高,表面晶格氧数量较多,这是烧绿石逆负载型催化剂具有良好甲烷催化燃烧性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X-光结构分析,Ca_xLa_1-_xMnO_(3 λ)当x值自0变化至1时,样品的晶体结构并不改变,均成钙钛石型;非计量氧(λ值)以及Mn~(4 )含量均为x值的函数.ESR-分析说明,变更钙钛石晶格中A离子的取代数x值,可以同时调整B离子的价态,从而改变催化剂化学吸附氧的能力,达到提高催化剂活性的目的.根据实验结果,从固体的缺陷理论出发,对可能形成的缺陷类型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反应的活性种——O_2~-O~-系由氧阴离子缺陷和氧分子反应生成的假设,并得到了表面电子能谱数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氨在这类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3.
用反应测试、程序升温还原(TPR)及氧化(TPO)等方法考察了载体及Ru 担载量等因素对Ru 催化剂用于CO 加氢合成长链烷烃的催化性能的影响。0.5%Ru/Al_2O_3催化剂对生成C_(10)—C_(15)正构烷烃具有良好的活性及选择性,而担载于SiO_2上的相同Ru含量的催化剂则反应性能不佳。当Ru 含量增加至5%时,则担载在Al_2O_3及SiO_2上的Ru 催化剂在催化性能上基本相同,且活性比0.5%Ru 的催化剂有较大提高,但生成C_(10)—C_(15)正构烷烃的选择性则明显下降。从TPR 及TPO 的考察结果发现,对于0.5%Ru/Al_2O_3的催化剂,Al_2O_3载体与金属Ru 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在0.5%Ru/SiO_2催化剂上Ru 只与SiO_2发生很弱的相互作用。当Ru 含量增加至5%时,可能是由于Ru 分散度大大下降,无论担载在Al_2O_3上还是SiO_2上的Ru 都不与载体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些结果,对0.5%Ru/Al_2O_3与0.5%Ru/SiO_2上存在着载体效应,而5%Ru/Al_2O_3与5%Ru/SiO_2则没有载体效应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在0.5%Ru/Al_2O_3催化剂上,由于Ru 与Al_2O_3之间所发生的较强相互作用而导致了一种特殊的活性中心的形成,这种活性中心有利于C_(10)—C_(15)正构烷烃的生成。反之,在0.5%Ru/SiO_2、5%Ru/Al_2O_3及5%Ru/SiO_2催化剂上,其活性中心则与载体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而主要显示出金属Ru 本身的催化性能,因而催化剂活性与载体的性质无关。与存在着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中心相比,这种活性中心对合成C_(10)—C_(15)正构烷烃的活性和选择性都较差。这一解释与我们的及文献上的结果能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掺杂和Zn-Al共掺杂的La_2O_3催化剂,运用原位表征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中的构效关系。原位XRD表征结果发现,La_2O_3晶体在高温下沿c轴发生热膨胀。H2-TPR结果显示,La_2O_3基催化剂中含有两种类型的氧物种,即强结合氧和弱结合氧;XPS结果表明,强结合氧归属于为O-。Zn掺杂的La_2O_3催化剂在高温下形成更多的氧空位,能活化氧气产生更多的强结合氧,因而在OCM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Al的共掺杂能促进Zn在La_2O_3中的分散,进一步增加强结合氧数量,提升OCM反应C2+烃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锆酸镧(La_2Zr_2O_7)陶瓷粉末,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法制备了热障涂层。通过TG-DSC,XRD,Raman,FTIR和SEM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粉末进行结构和形貌分析,研究了煅烧温度和时间对La_2Zr_2O_7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固相合成粉末对涂层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的La_2Zr_2O_7具有单一的烧绿石结构,相结构非常稳定,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La_2Zr_2O_7相的含量和晶粒度均增加;在煅烧温度1400℃分别保温不同时间,La_2Zr_2O_7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晶粒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二次煅烧粉末的相含量和晶粒度都大幅提高。La_2Zr_2O_7粉末所对应涂层的抗热震性能随粉末煅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钯系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浸渍液的浓度和酸度,浸渍时间,竞争吸附剂对金属离子在Al_2O_3上分布的影响。制得了Pd呈不同分布的Pd-Al_2O_3催化剂,和金属呈不同分布的Pd-Pt-Al_2O_3,Pd-Co-Al_2O_3,Pd-Ni-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用光学照相和EDX表征了催化剂上金属的分布。用TEM法测定Pd-Al_2O_3催化剂金属粒度的结果表明,Pd在Al_2O_3上分布的形式不同,其粒度也不同,其粒度次序为:蛋黄型>蛋白型>蛋壳型>均匀型。而该催化剂的苯加氢活性次序为:蛋白型>蛋黄型>蛋壳型>均匀型。双金属催化剂的苯加氢活性也与金属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Co取代型La2CoxSn2-xO7(x=0,0.1,0.2,0.3,0.4,0.5)烧绿石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并采用XRD,SEM,BET,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x≤0.4时,Co部分取代Sn进人烧绿石品格,生成单相烧绿石,更高的取代量导致Co3O4相析出.La2CoxSn2-xO7催化剂颗粒聚集体尺寸在60~100 nm之间,其形貌受钴含量影响.虽然Co取代降低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但大幅提高了甲烷催化活性.其中,La2CoxSn2-xO7的催化燃烧活性最高.催化剂结构中Co-Sn之间存在的强相互作用决定厂材料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引言聚合过程中,丁二烯分子能以四种方式连接,形成具有完全規整結构的綫状大分子。如果聚合是以1,4加成进行,那么在所形成的聚合鏈中的内双鍵,可能都是順式-构型或反式-构型。如聚合是以丁二烯分子头—尾相接1,2加成进行,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规整的结构。到底是哪一种規整的結构,这要看在聚合鏈中不对称碳原子是否具有同一的空间构型(仅是d或仅是ι),或是d和ι交替更換。第一种类型的結构叫全同(isotactic),第二类叫间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人們早就注意到,具有共軛体系的分子常常表現出一系列不同于其他化合物的特性。对于这些分子的結构及其性质的研究,在理論上和实用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知道,分子的性质依赖于它的化学結构;从电子观点来說,分子的化学結构是与它的电子密度分布情况相适应的。在共軛体系中,由于存在着特殊的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中电子密度的分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变化的情况由共軛体系的化学結构所决定。在共軛体系中所发生的电子密度分布的改变,与一般的誘导效应有着本貭上的区別,通常称为共軛效应。  相似文献   

20.
微乳液是在表面活性物质存在下形成的油 -水混合热力学稳定体系 ,在一定条件下 ,表面活性剂双 -2 -乙基己基硫代琥珀酸钠 (AOT) -水 -正构烷烃可形成油包水型微乳液体系 ,其中分散颗粒的大小仅由水与 AOT的物质的量比 x确定[1] .这类微乳液体系有一个低临界温度 Tc,当温度高于 Tc时体系分成两相 ,两相中分散颗粒的大小相同 ,但颗粒浓度不同 ,因此 ,可看成一个假二元体系 .近年来 ,有关这类微乳液体系在临界区域与温度相关的标度律是否符合 3 D-Ising模型方面存在争论 [2~ 4 ] .本文通过精确测量 AOT-水 -正构烷烃假二元微乳液体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