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二过碘酸合银[Ag(Ⅲ)]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双电子转移反应,没有中间自由基产生,不能引发丙烯腈聚合[1,2].我们发现,Ag(Ⅲ)与不同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烯类单体聚合.本文研究了Ag(Ⅲ)为氧化剂、丙烯酰胺(AM)为还原剂引发AM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得到了聚合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测得了聚合物分子量M,探讨了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2.
应用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SMAI)法和普通浸渍(CI)法制备了三种不同摩尔比的γ-Al2O3负载Ni-Ag双金属催化剂。XRD和磁测定结果表明SMAI催化剂中Ni和Ag的粒度均小于金属含量相同的CI催化剂,SMAI催化剂中Ni和Ag未形成合金,而CI催化剂中Ni和Ag形成了合金。SMAI和CI催化剂都具有超顺磁性。XPS测定结果表明SMAI催化剂中零价Ni和Ag的含量均高于CI催化剂。SMAI催化剂Ni在表面含量高于体相,Ni在表面富集,而CI催化剂Ni在表面和体相的含量相同  相似文献   

3.
MoS2 是钼基加氢精制催化剂 [Co(Ni)Mo/γ Al2 O3]活性相的主要组份 ,其形态与结构对Co(Ni)Mo/γ Al2 O3的加氢脱硫 (HDS)、加氢脱氮 (HDN)活性的影响至关重要[1 ,2 ] .目前 ,人们通常使用的TPR方法虽可测定过渡金属硫化物的表面活性位 ,并可有效地区分位于催化剂活性相 (MoS2 slab)周边的硫物种 ,但对不同价态的钼尚无法鉴别[3] .本文制备了硫化态Mo/γ Al2 O3催化剂 ,以CO为探针分子 ,利用FTIR技术在液氮温度 (77K)下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 (钼物种 )及催化噻吩HDS的活性 .1 实…  相似文献   

4.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关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活化-失活过程的最新研究情况,包括RATRP、SR&NI ATRP、AGET ATRP、ARGET ATRP以及ICAR ATRP等新型ATRP引发体系.这些新型ATRP体系克服了通常ATRP体系的缺点,比如低价态过渡金属催化剂容易氧化和用量过大的问题,而采用高价态过渡金属催化剂,并极大降低了其用量.尤其是后两种体系仅需微量(1-50ppm)、价态稳定的过渡金属络合物控制聚合反应的进行,使其成为一种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活性可控聚合技术.本文同时介绍了杂化及双金属ATRP催化体系,这两种新型催化体系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对聚合反应的调控能力,且通过简单地过滤或沉降就可从聚合产物中脱除.  相似文献   

5.
1 引言近年来,关于超常价态过渡金属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逐渐增多。四价镍的各种配合物氧化有机物和低价金属离子的动力学及机理在文献中也有报导.但对Ni(Ⅳ)和高碘酸根的配合物(DPN)氧化有机物的动力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停止流动分光光度法对DPN在碱性介质中的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包括两组相互平行的两步单电子转移连串反应的反应机理。据此导出了能够解释本文全部实验事实的速率方程,并求得了表观活化参数。  相似文献   

6.
道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NH4)2SO4-水的固-液萃取体系中Au(Ⅲ)、Pt(Ⅳ)、Pd(Ⅱ)溴络阴离子的萃取行为,在HBr介质中,可萃取贵金属Au(Ⅲ)、Pt(Ⅳ)、Pd(Ⅱ)而与贱金属Fe(Ⅲ)、Co(Ⅱ)、Ni(Ⅱ)、Al(Ⅲ)、Ca(Ⅱ)、Mg(Ⅱ)、Cu(Ⅱ)等分离,对合成样及实际样品进行了定量萃取分离测定,结果与其它方法相符,并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CuX/bpy催化体系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讨论了以α-溴代丙酸乙酯(EPN-Br)为引发剂、卤化亚铜(CuX)/联二吡啶(bpy)为催化剂,80℃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地不同溶剂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通过对催化剂CuBr或CuCl及几种溶剂的考察,发现在80℃下EPN-Br/CuBr/bpy能有效控制丙烯酸甲酯(MA)的本体ATRP反应,但并不能很好地控制MMA在EAc中的聚合反应为一可控聚合过程,引发效率为0.8  相似文献   

8.
新引发体系引发MMA活性自由基聚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关于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极为活跃 ,已经发现了多种基于增长链自由基被可逆钝化形成休眠种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1,2 ] .它们主要包括引发转移终止剂 ( Iniferter) ,稳定自由基聚合( SFRP)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ATRP) ,可逆加成 -断链链转移聚合 ( RAFT)等 .其中 ATRP因其具有可聚合单体多 ,反应条件相对缓和等优点而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3~ 5] .ATRP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实现主要是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 ,通过循环往复的碳 -卤键的活化、加成、碳 -卤键的再形成而得到最终活性的聚合物 ,引发体系由引发剂、过渡金属…  相似文献   

9.
Cu~(2 )壳聚糖螯合物及壳聚糖吸附Cu~(2 )机理的XPS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壳聚糖能选择性地吸附Mg2 、Ni2 、Al3 、Ag 、Pb2 等金属离子[1],在环境保护、水处理、贵金属精制和回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目前对壳聚糖吸附金属离子尤其是对Cu2 吸附的研究十分活跃 ,对壳聚糖吸附了Cu2 后形成的螯合物的研究也有报道[3,4 ].Inaki等[5]认为壳聚糖吸附Cu2 的机理是通过其表面—NH2 及其邻近的—OH与Cu2 进行络合反应从而吸附了Cu2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研究了壳聚糖及吸附Cu2 后形成的Cu2 壳聚糖螯合物表面的元素组成及其结合能的变化 ,根据结合能的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5,10,15,20-四(4-乙酰氧基苯)卟吩(T(4AOP)P)及其Cu,Zn,Fe,Co,N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CH2Cl2-0.1mol/ITBAP体系中的循环伏安(CV)。研究结果。CV实验表明:Cu^2^+,Zn^2^=,Ni^2^+离子以稳定的+2价存在于T(4AOP)P中,电子转移反应在卟啉环上进行,而Fe^3^+,Co^2^+离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发生价态变化。实验发现...  相似文献   

11.
用环氧氯丙烷低聚物分别与二(三)乙醇胺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了两种氨杂冠醚型交联树脂,研究了树脂对贵金属和一些d-过渡金属的吸附性能,树脂Au(Ⅲ)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在Cu(Ⅲ)-Pd(Ⅱ)-Pt(Ⅳ)混合液中优先吸附Au(Ⅲ);在Cu(Ⅱ)-Zn(Ⅱ)和Cu(w)-Co(Ⅱ)-Ni(Ⅱ)的混合液中只吸附Cu(Ⅱ)而不吸附其他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2.
用环氧氯丙烷低聚物分别与二(三)乙醇胺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了两种氮杂冠醚型交联树脂.研究了树脂对贵金属和一些个过渡金属的吸附性能.树脂对Au(Ⅲ)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在Cu(Ⅲ)-Pd(Ⅱ)-Pt(Ⅳ)混合液中优先吸附Au(Ⅲ);在Cu(Ⅱ)—Zn(Ⅱ)和Cu(Ⅱ)—Co(Ⅱ)—Ni(Ⅱ)的混合液中只吸附Cu(Ⅱ)而不吸附其他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3.
利用表面光电压谱及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研究了部分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电子组态与其光伏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渡金属M(M=Cu,Co,Ni)铁酸盐系列样品中,开壳层的Cu和Co的电荷转移跃迁具有双激发态的成分,其中含有较强的低能电子跃迁;与它们相比,闭壳层的Ni和铁酸盐的CT跃迁则需要较大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合成了(7-N,N-二甲氨基)香豆素基-3-甲酸乙酯(EDACF)光敏剂。在光作用下,激发态的EDACF分子与二芳基碘盐OPPIP分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反应,伴随发生EDACF的褪色反应和OPPIP的光解反应,后者生成具有引发活性的芳基自由基。由于EDACF具有CT态特性,使得它与OPPIP之间的光电子转移反应速度随着溶剂极性增加明显减慢。EDACF/OPPIP体系可有效地引发MMA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p=K[OPPIP]0.47[EDACF]0.42[MMA]0.98.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含f 电子的过渡金属 (Ti、Co、Ni等 )的Ziegler Natta催化剂 ,载体化是提高催化活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并已经取得了成功[1,2 ] 。而对具有许多独特优点[3] 的稀土Ziegler Natta催化剂的载体化 ,虽然人们也做了一些研究[4 ,5]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效率 (约 2~ 3倍 ) ,但与高效载体催化剂相比 ,其催化效率还是比较低 ,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索 ,以助于寻找提高催化活性和定向性的途径。1 实验部分1 1 催化剂的制备1 1 1 MgCl2 载体的制备[6]  将 2 0 0gMgCl2 ·6H2 O与 5 5gN…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化学复合镀技术在工业中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运用SEM、AES和XPS等手段对用化学复合镀制得的Ni P PTFE镀层的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分析 ,并就其耐腐蚀性能与前期得到的Ni Sn P[1 ] 、Cu Sn P[2 ] 、Ni P CeO2 [3] 、Ni P SiO2 [4] 镀层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含量一定的PTFE(聚四氟乙烯 )的共存增强镀层的耐腐蚀性及镀层表面的润滑性。1 实验部分1 1 仪器日产D/MAXⅢA型X 射线衍射仪 ,铜靶 ,管压 2 5kV ,电流 1 0mA。国产JJC 1型润滑湿角测量仪。美国PERKIN ELMERP…  相似文献   

17.
茂钛催化剂聚1-丁烯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以其高活性、定向性等特点受到广泛重视.Kaminsky[1~4]等用二茂基(Cp、Ind和Flu)过渡金属(Ti、Zr和Hf)化合物/MAO催化剂催化1丁烯聚合,可得到间规(sPB)、无规(aPB)或等规(iPB)聚1丁烯.Lin[5]和Wu[6]分别用单茂基的CpTi(OPr)3/MAO和CpTi(OBz)3/MAO催化剂进行丙烯聚合,都得到无规聚丙烯(aPP),并研究了催化体系中Ti氧化态分布,认为Ti+4有利于α烯烃聚合.有关用单茂钛化合物/MAO催化体系催化1丁烯聚合的研究目前较少文献报道.本文用新型茂钛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主要用第四周期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与Al2O3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甲烷氧化的结果证实了催化剂设计中的预测:(1)催化剂首先应能解离活化甲烷,(2)催化剂要能较快地活化O2分子.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催化剂才可能有较好的甲烷部分氧化活性.第四周期元素中只有镍具有这样的性质.Cu,Mn,Cr,La,Ca,Zn等氧化物的添加可明显提高Ni-Al2O3催化剂的甲烷部分氧化性能,其中Cu的助催化性能最好.催化剂NiO-CuO-Al2O3,NiO-MnO-Al2O3,NiO-Cr2O3-Al2O3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顺序,与金属Cu,Mn,Cr上CO和H2脱附的顺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Ni-Cu和MgO-SiO_2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TPR,IR,TPD和TPSR等技术研究了以表面改性法制备的MgO-SiO2(MSO)表面复合物担载的Ni-CU合金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O加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O-CuO与MS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部分MO与MSO形成表面物种从而使金属组分氧化物还原温度明显升高;还原后的Ni-Cu/MSO表面上存在着两类活性中心,即合金相中的Ni与载体相中的Mg2+(或Mg2+-O);在两类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下,CO吸附除有孪生、线式和桥式吸附态物种外,还有一种新的卧式吸附态(Ni...C=O→Mg2+).这种吸附态的活化程度较高,易在表面上发生裂解形成Ni-C和Mg2+-O,其中Ni-C是加氢反应的碳源;H2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解离吸附形成Ni-H和Mg2+-OH,前者比较活泼,是加氢反应的氢原.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在Ni中心上按"表面碳"机理进行,其生成CZH4的选择性高于80%;H2O的生成反应按2(Mg2+-OH)-→Mg2++(Mg2+-O)+H2O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刘宇  林祥钦 《应用化学》1998,15(2):44-47
用循环伏安与现场可见紫外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氯化4-特丁基苯氧基铁酞菁[(TbPc)Fe(Ⅲ)Cl]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其正电位区经历了两步氧化过程,对应于Fe(Ⅲ)/Fe(Ⅳ)以及Fe(Ⅳ)/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反应,负电位区还原过程经历了Fe(Ⅲ)/Fe(Ⅱ),Fe(Ⅱ)/Fe(Ⅰ)和Fe(Ⅰ)/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的3个步骤,阐述了配位效应对氧化还原机理的影响.指出Fe(Ⅳ)不寻常价态的出现,是阴离子Cl-的轴向配位对超常价态起到稳定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