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Pd(O)催化下R~2R~3P(O)H(R~2,R~3=烷基、芳基、烷氧基)与芳基溴,烯基溴以及丁二烯反应合成芳基、烯基和烯丙基膦酸酯近年来有较多报道,但后者产率仅为10%。Fiaud曾报道了二苯基膦锂和醋酸烯丙酯的反应,但烯丙基膦化合物产率低于15%。我们曾发现醋酸烯丙酯在O,N-二(三甲硅基)乙酰胺(BSA)存在下,用Ni(cod)_3为催化剂与亚磷酸二酯反应,高产率地得到了烯丙基膦酸酯,而Pd(PPh_3)_4不能催化这个反应。我们认为反应的关键是亚磷酸二酯首先与BSA反应生成O,O-二烷基-O-三甲硅基亚磷酸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乙烯基膦酸酯在钯催化下的芳基化和烯基化反应,乙烯基膦酸酯与芳基溴化合物在钯催化下反应,可顺利地生成相应的E式2-芳基取代乙烯基膦酸酯(6,7).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率中平,是合成2-芳基取代乙烯基膦酸酯较好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取代芳基乙烯基膦酸二乙酯的^31P NMRδ值,它们与Hammett取代基常数σ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乙烯基膦酸酯亦能与烯基溴化合物反应,生成相应的取代1,3-二烯基膦酸酯(10),但反应时间较长,产率较低,由NMR推定了6,7和10的构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串联质谱(MS/MS)研究了丙基膦酸烷基酯异构体,以鉴定与磷相连的丙基基团。针对电子轰击质谱(EI-MS)谱图中特征离子m/z 125和化学电离质谱(CI-MS)谱图中的准分子离子,进行串联质谱研究,对碰撞气压力和碰撞能量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碰撞能量20 V,碰撞气压力1.0 mTorr时,电子轰击串联质谱(EI-MS/MS)模式下,正丙基膦酸酯的母离子m/z 125碎裂产生较强的子离子m/z 107,而异丙基膦酸酯的母离子m/z 125则碎裂产生较强的子离子m/z 65和83;在化学电离串联质谱(CI-MS/MS)模式下,正丙基膦酸酯的准分子离子产生子离子m/z 125(基峰)和107,异丙基膦酸酯的准分子离子产生子离子m/z 125、107和83;通过串联质谱反应,能清晰地区分正丙基和异丙基膦酸烷基酯(C≥2)。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在不同醇中无配体条件下钯催化二苯基H-亚膦酸酯对内炔的氢膦酰化反应合成E-烯烃膦酸酯类化合物的方法.这种实用且通用的三组分反应涉及二苯基H-亚膦酸酯对相对惰性内炔的顺式加成,以及伴随的二苯基H-亚膦酸酯的酯交换过程.反应具有高立体选择性、宽泛的底物范围和无需额外配体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种简便的合成取代脲基膦酸酯的通用的新方法。在二氯甲烷中,三乙胺为缚酸剂的条件下,α-氨基膦酸二苯酯与三聚光气反应形成α-异氰酸基膦酸酯2,2不经分离,直接与2-氨基(苯并)噻唑加成得到α-(2-噻唑基脲基)膦酸二苯酯3,产率55.0%-88.9%。  相似文献   

6.
应用乙基二硫化磷可制取O-烷基乙基二硫代膦酸酯[1];从而可以进行此类杀虫剂的合成[2].G.Schrader先后合成S,S-(3,4二氯苯基)三硫代乙基膦酸酯及S-乙基S-乙硫乙基三硫代甲基膦酸酯,生物试验证明它们是很好的杀虫剂,且对温血动物毒性低[3].我们对乙基三硫代膦酸酯的制备进行了一些试验,最后以乙基三硫代膦酸铵和N-取代α-氯代乙酰胺反应,制取S-烷基S-(N-取代氨基羰甲基)乙基三硫代膦酸酯.  相似文献   

7.
重氮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卡宾前体,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重氮膦酸酯是含磷重氮化合物,与重氮羧酸酯相比,重氮膦酸酯具有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性质。由于重氮膦酸酯具有丰富的化学转化形式以及含磷功能化合物潜在的生物和药物活性,近年来其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性质成为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氮膦酸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β-羰基膦酸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和反应中间体,在有机合成及药物化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供了一种高原子经济性、高选择性、温和的炔基膦酸酯水合反应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阳离子金催化剂(2.5 mol%)的催化作用下,以1,2-二氯乙烷(1 m L)为溶剂,室温下炔基膦酸酯(1 mmol)与水(3 mmol)发生水合反应,高收率、高区域选择性地得到β-羰基膦酸酯化合物(收率≥92%).该方法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为含β-羰基膦酸酯结构单元的天然产物及复杂药物分子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醋酸锰作用下二烷基亚膦酸酯与α,β-不饱和砜的反应,反应以醋酸为溶剂、80℃条件下反应2 h,以40%~72%的收率得到了烯基膦酸酯衍生物.  相似文献   

10.
胡向平 《分子催化》2012,26(6):487-492
将苯乙胺衍生的手性膦-亚磷酰胺酯配体应用在Rh-催化α-烯醇酯膦酸酯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考察了配体结构及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在优化的条件下研究了各种底物的适用范围,产物的对映选择性最高>99%ee.  相似文献   

11.
α-溴代-叔丁基甲基酮和3-取代2,2-二甲基环丙烷羧基氯化物与亚磷酸酯反应,生成膦酸酯,并描述了膦酸酯的溴化反应.  相似文献   

12.
袁承业  丁贻祥 《化学学报》1987,45(2):180-184
本文报道α-砜基碳阴离子和磷酰氯的反应,提供了合成α-砜基膦酸酯和α,β-不饱和砜的新方法,此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步骤少、得率较高等优点.还讨论了α-芳砜基膦酸酯的质谱.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在以K~2CO~2为固体碱的固-液相转移催化条件下,用醛亚胺与亲电的 烯烃和醛类化合物进行Michael加成,羰基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醛亚胺亲核加成产物.并通过水解羰基加成产物制备了一系列丝氨酸衍生物.该法简便,温和,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是合成具有取代基的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及其酯的一种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氰基亚甲基三苯基胂(1)与2-全氟炔酸甲酯(2)反应,生成加合产物2-三苯胂基-3-全氟烷基-4-氰基丁烯-3-酸甲酯(3)通过3的水解,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3-全氟烷基-4-氰基-3-丁烯酸甲酸甲酯[5(Z),6(E)],Z:E约为95:5.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7)与2亦可反应,生成加合产物2-三苯基膦叉-3-全氟烷基-4-氰基丁烯-3-酸甲酯的顺式和反式异构体(8)和(9).总产率在90%左右.8与9的比例受反应介质极性的影响,若溶剂极性增大,则有利于8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刘纶祖  蔡宝忠  陈茹玉 《化学学报》1987,45(11):1096-1100
在三乙胺存在下,多种硫代磷酰二氯与邻氨基酚反应,经磷硫双键断开并以σ键与磷相连的基团被置换下来等过程,最终生成双环五配位磷化物.苯基硫代环膦酸酯与邻氨基酚反应分别生成螺环五配位磷化物.苯氧基或烷氧基硫代环磷酸酯与邻氨基酚反应,除磷硫键断裂以及苯氧基、烷氧基被置换外,还发生邻亚氨基苯氧基与邻苯二氧基进行相互交换反应.这些反应机理依据磷原子的电负性,氢质子的活泼性以及P-X键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由三烃基氯硅烷与呋喃甲酰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2-呋喃甲酰胺类型的有机硅化合物:N-烃基-N-三甲(三乙氧)硅基-2-呋喃甲酰胺类化合物.用红外和核磁氢谱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用含毒介质法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黄瓜枯痿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菌进行抗菌活性试验.表明其中有些种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与已知杀菌剂多菌灵(Carbendazol;MBC)有相似菌谱.  相似文献   

17.
RCH=CH2与过氧甲酸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三国  傅孝愿 《化学学报》1991,49(6):540-545
本文用MINDO/3方法研究了烯烃RCH=CH2(R=H, CH3, CHO和NO2)与过氧甲酸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RCH=CH2与过氧甲酸反应是亲电反应, 在加热条件下较容易进行。乙烯与过氧甲酸反应的过渡态具有局部对称结构; 若R为取代基时, 这种对称性不复存在, 对于R为给电子基, 过氧基的氧偏向与取代基相连的乙烯碳原子, R为吸电子基, 过氧基氧偏向乙烯的另一碳原子; 取代基的给、吸电子能力越强, 过渡态偏离对称结构越显著, 活化势垒降低或升高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袁承业  丁贻祥 《化学学报》1987,45(12):1213-1216
研究了从甲基膦酸二乙酯衍生的碳阴离子的磷酰化合成亚甲基双(膦酸二烷基酯)(1)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10种新的O-乙基-N-烷基-N′-乙氧羰基甲基-N′-苯磺酰基磷酰二胺酯类化合物EtO(R_1R_2N)P(O)N(CH_2CO_2Et)SO_2(Ⅰ)的制各方法,经~1H NMR己及元素分析证明了(Ⅰ)的结构;对合成中的“一锅法”反应进行了探讨;初步生物测试表明其中有些化合物对小麦锈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extraction ability and selectivity of a series of phosphoryl ketones Ph2P(O)CH2C(O)Me, and Ph2P(O)CRR’CH2C(O)Me (R = H, Me; R’ = H, Me, n-C5H11, Ph, 2-thienyl, 2-furyl) towards trivalent lanthanides (LaIII, NdIII, HoIII, YbIII) and actinides (UVI, ThIV) were studied. The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new ligands in the extraction of f-elements from nitric acid solutions into chloroform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model phosphine oxide Ph2P(O)Bu and known extractants: tributyl phosphate (BuO)3P(O), trioctylphosphine oxide (C8H17)3P(O), and carbamoylmethyl phosphine oxide Ph2P(O)CH2C(O)NBu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