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实践很有好处。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氧化还原反应,就是体系内有关各种物质的元素原子参与电子得失过程所引起的化学变化。得电子的过程叫还原,失电子的过程叫氧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与失电子是一对矛盾。没有失电子,就无所谓得电子;一物质失去电子的同时,必有另一物质获得电子。假如没有氧化剂存在,还原剂就不会无的放矢地把电子释放出来;没有还原剂放出电子,氧化剂就不可能获得电子。在 S~(2-)离子变成 S 的反应中失去了两个电子,但这仅仅是反应的一半,必须有另一物质获得  相似文献   

2.
金属的电极电位、电离势和活动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无机化学和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当学习到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内容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金属的电极电位和电离势是什么关系?电极电位、电离势和金属活动顺序有什么联系?如何正确地、辩证地认识和使用金属活动顺序表?为了化学教学工作的需要,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粗浅看法,希望与同志们共同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孙夕礼 《化学教育》2010,31(10):13-15
人教版 5化学.(必修)“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浓缩了Si、P、N 、Cl 等主要非金属元素 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 反应这些理论, 加上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王婷婷  周青  李晔 《化学教育》2016,37(19):31-37
选取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内容,用流程图法(Flow Chart)对30名高中生认知结构进行测查。可视化图形与认知结构变量定量分析均表明:学生个体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结构变量和信息处理策略两两密切相关,成绩好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得分较高,在构建和组织知识的过程中倾向于采用高水平的信息处理模型;分析还发现大部分高三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很好地建立了反应中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等概念,但对于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境认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5.
梅继红 《化学教育》2005,26(Z1):108-111
1教学目标设计[设计说明]“硫的转化”一节用3课时,第1课时学习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第2课时学习含硫物质在实验室中的转化,第3节学习含硫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本节课是学生在了解了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在实验室如何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来了解二氧化硫等含硫元素的物质的性质。本节课过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实验室中开展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其次是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教师需要充分预计到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解决的办法,为学生提供必须的试剂、药品,提供完全开放的探究环境,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一定要要求他们遵循“观察预测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合理的试剂和药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出现的问题)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实验程序。通过活动探究,重点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即氧化性、还原性、酸性和漂白性。[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掌握使0价、 4价、 6价元素之间的转化,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2)通过在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使学生掌握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来实现不同价态含硫物质...  相似文献   

6.
在中等学校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是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任何人不论他将来从事什么活动,都是需要的,但是只有当人们牢固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的时候,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大家知道,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旧知识如果还没有巩固,学习新知识自然会有困难。学生只有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地掌握了之后,才能够顺利地获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巩固性原则,对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世界上物质的种数是那样地多,我们虽然不一定每一种物质都一一要加以研究,而只要研究一些对人类关系较大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物质,但即使这样,所要研究的物质种数还是很多的。而且每种物质都有它自己的成分,特  相似文献   

7.
何春兰  程萍 《化学教育》2018,39(21):28-33
论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发展顺序、教材编排顺序、学生学习顺序,并据此结合知识类型与认识兴趣理论,就教学中如何将“三序”融合安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今天教师的任务,是要以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精神来教育学生,不单是传授知识,并且要掌握教学的思想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七年制学校和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的指示信”(见化学通报1953年1月号)中关于有机化学的教学指出:“学习有机物的中心理论问题,是在于它的结构理  相似文献   

9.
姬广敏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2,33(12):32-36
采用纸笔测试和出声思维技术对30名高中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认知水平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学习情况进行了测查。通过对测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单纯靠“记忆”可以记住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但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2)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认知水平,对其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复杂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会产生显著影响,只有当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达到理解和应用水平,才能促进其对复杂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麦裕华  何庆辉  肖信 《化学教育》2018,39(19):34-40
对广州市3个层次6所高中561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专题测试,应用知识空间理论分析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情况。结果显示:(1)各校学生在诸多核心知识存在学习困难,测试总分有显著差异;(2)各校学生在知识状态的数量、知识空间的结构有较大差异;(3)各校学生的关键学习路径与专家的设定相似或有较大差异。讨论了应用知识空间理论促进中学生科学原理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燕宁  王磊 《化学教育》2021,42(1):9-14
明确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电离与离子反应”等概念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功能,阐述了鲁科版教材通过构建认识模型,基于认识发展布局学习素材,依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构建进阶的评价体系等方式促进核心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的编写思路,并提出了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量子化学和电化学的综合实验方法,研究了对苯二酚及其衍生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并计算了其氧化还原电势,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将计算机、大型精密仪器等应用于结构化学的教学中,设计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展现“结构-性能-应用”的学习层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要重视实验探究的作用,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从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认知冲突中,策划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基于“姆潘巴效应”分子理论说,以“热水与冷水谁先结冰”为探究主题,以验证“姆潘巴效应”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姆潘巴效应”。通过将氢键理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氢键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搭建宏观物质与微观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陈畅  宋超 《化学教育》2023,44(6):76-83
有氧和无氧分解是生物体代谢有机物的2种途径,前者一直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物质代谢的教学核心和重点。厌氧消化是有机物经无氧分解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途径,相比于有氧分解,其具有化学反应众多、中间产物多、途径复杂等特点,同时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物质循环和人类社会的绿色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此重要的途径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在生物化学教材与教学内容中体现,亟需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反应、氧化还原过程及电子传递、热力学变化及串联反应等知识进行系统介绍,对物质代谢的另一条无氧路径进行补充,丰富了学生代谢网络的知识框架,完善了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相关教学内容和经验可供同行参考借鉴,对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成群 《化学教育》1985,6(4):18-21
将动态平衡的概念引入和渗透进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用动态的观点观察和理解化学变化,提高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无疑有重要意义。但是,动态平衡概念内涵深刻,意义广泛,影响因素复杂。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比较困难。怎样才能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稳固的概念,并能运用其原理初步解决一些中学化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呢?本文想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和估计仔细分析一下中学化学的全部教材,可以发现编者的意图似为:在中学阶段,适当引入、  相似文献   

16.
选取“维生素C”这一生活中常见的还原性物质,面向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基础知识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展项目教学活动。通过提出项目问题、师生共同拆解项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子任务、学生实施子任务研究等项目教学环节,在形成相应子任务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从氧化性和还原性视角认识化学物质性质的认识角度,建立基于物质性质定量分析目标物质含量的实验思路和思维框架,提升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功能和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探讨在高一年级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教学中,使用口诀教学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影响,涉及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广度和速度、不同复杂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深度。结果显示:口诀教学对实验组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良好的即时效果和保持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均获得显著提高,但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晓莉  张颖  梁萍 《化学教育》2021,42(14):109-112
电极电势是氧化还原反应中重要的物理量,其概念的理解和运算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无机化学习题的基础上,将电极电势和四大平衡相结合,通过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思维,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及科学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9.
莫小卫 《化学教育》2015,36(4):37-42
结合加涅运用信息加工理论模拟的学习过程结构,分析了化学教学信息传输的基本条件,影响教学信息传输和接受的因素,教师对教学信息的编码变换,学生对教学信息的编码变换(译码),教学过程中信息的贮存和使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在化学教学过程,总结出化学信息加工模式:信源(教科书、实践实物等)→编码(知识的获得并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信道(知识传输途径)→译码(学习或重组掌握认知)→信宿(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信息按一定的逻辑联系组织编码起来,使其更为系统化,成为具有一定结构的、井然有序的知识整体,利于实现化学教学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郄禄和 《化学教育》1988,9(1):16-17
不少初学化学的同学反映,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不好掌握。分析其原因:一是一些同学对“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还不甚了解的时候,盲目“拔高”;也有的教师忽略学生认识能力,一下子深刻地讲了“全部”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许多例子,学生来不及用自己认知结构同化所学新知识,囫囵吞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