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叶学民  杨少东  李春曦 《物理学报》2017,66(19):194701-194701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引入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表面黏度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常表面黏度和变表面黏度情形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黏度是影响液膜排液过程的重要因素,当不考虑表面黏度时,液膜表面呈"流动"模式,反之呈"刚性"模式,且随表面黏度增加,液膜排液速率明显减缓.分离压对"黑膜"的形成至关重要,分离压单独作用时,其形成的"黑膜"长度较短,而只考虑表面黏度时,则不能形成稳定的"黑膜".而在二者协同作用下,液膜中部形成了向下扩展、厚度很薄但非常稳定的"黑膜",且"黑膜"厚度、出现时间均随表面黏度的增大而增加.当考虑活性剂浓度对表面黏度的影响时,表面速度受此影响显著;在形成"黑膜"长度及出现时间方面与相应常表面黏度的情形基本类似,但其"黑膜"厚度小于相应常表面黏度,故在液膜排液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失稳.  相似文献   

2.
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考虑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作用,应用润滑理论建立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表面速度的控制方程组,分析初始活性剂浓度及梯度对排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表面不含活性剂时,其排液历程很短,很快发生破断.当液膜表面添加活性剂时,可以延长液膜存续时间.而当液膜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其诱发的Marangoni效应不足以克服重力的排液作用,其形成的"黑膜"不能稳定存在.随活性剂浓度增大,液膜表面流动速度减小,液膜表面更加"坚固",所形成的"黑膜"非常稳定.当考虑初始活性剂浓度梯度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减缓排液初期的表面速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LB技术制备出MPUOPM的Langmuir和LB膜.随着表面压力的升高,在?-A曲线上的可观察到一个明显的折点.通过与分子刚性基团的理论截面积相比较,发现该折点反映的是单层膜向多层膜的转变.紫外可见、偏振红外等光谱被用来研究膜的结构,发现烷基链与基片法线夹角为48o,C=N基团互相平行,与基片法线呈51o夹角排列."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微波场强化植物提取的"膜超滤"假说机理,以聚醚砜超滤膜为研究对象,以膜通量为考察指标,结合膜和黄芪饮片显微结构的扫描电镜(SEM)表征,讨论了微波辐射对黄芪水提液超滤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驱动压力相同,微波辅助超滤30 min时,膜通量下降到初始值的57.36%,且膜表面观察不到凝胶层;而常规超滤30 min,膜通量已下降到初始值的30.29%,且膜表面覆盖一层约20μm的凝胶层。说明微波辐射能够减弱浓差极化现象,促进膜超滤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相似文献   

5.
宽截止窄带高反射滤光膜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窄带高反射滤光膜在光通讯、光学探测仪器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探讨了"基片|H(LH)m1aL(HL)m2βCr,M|空气"膜系结构的窄带高反射滤光膜系,讨论了金属Cr层厚度,以及两种不同的匹配膜系对滤光膜特性的影响,计算了Cr层内部的电场分布.结果表明,较厚的金属层可实现更宽的截止带宽,匹配层的加入有效地实现了宽截止带的深截止,使中心波长处导纳为较大值的匹配膜系可以更好地实现滤光膜宽截止、窄带高反射特性;匹配膜层使中心波长处Cr层内部的电场强度趋于零,有效地降低了整个膜系的吸收,提高了反射率.  相似文献   

6.
多层介质膜光栅用高反射镜的严格耦合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严格耦合波和增强透射矩阵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数值稳定的求解多层介质膜光学特性的机理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多层介质膜光栅用高反射镜的优化设计膜系.使用电子束热蒸发方式制备的多层介质膜光谱特性和理论设计的结果符合得很好,该严格耦合波模型是分析介质膜光学特性有效的稳定的数值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7.
FTIR研究聚氨酯包膜尿素的溶胀度与控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聚氨酯包膜控释尿素(PCU)养分溶出过程膜层的结构变化。对比发现,随着溶出时间的延长,膜层的结构产生明显的改变,当养分累积释放量达到50%,膜层的红外谱图在3 435,3 342,1 671,1 621,1 448,1 159cm-1出现了新的吸收峰,与尿素的特征吸收峰3 440,3 347,1 667,1 624,1 460,1 154cm-1吻合,当养分累积释放量达到70%,新出现吸收峰的强度继续增加,此时膜层的红外谱图新增的吸收峰与尿素的红外谱图有较高的相似度。结果表明,新吸收峰的出现及增强是由于尿素在膜层连续相中含量增加引起的,含量越高表明膜层溶胀度越大,此时膜层微孔尺寸发生变化,导致养分释放速率的改变,养分释放曲线呈"S"形状。  相似文献   

8.
叶松  王向贤  侯宜栋  张志友  杜惊雷 《物理学报》2014,63(8):87802-087802
实验和理论研究了不同自组装密度的银纳米颗粒膜对8-羟基喹啉铝(Alq_3)光致发光的影响,结果表明:Alq_3光致发光的表观增强和发射增强因子与银纳米颗粒膜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最大值约为3.2和13;理论计算表明银纳米颗粒膜对Alq_3光致发光的量子效率和发射的最大增强因子约为1.4和15,对比实验和理论结果,金属纳米颗粒膜的近场场强增强是导致Alq3光致发光发射强度增强的主要因素,且Alq_3光致发光效率与Alq_3相对银纳米颗粒的分布和"热点"区域面积覆盖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吸收式制冷机组吸收器水平管外气液降膜流动数值模型,分析了布液高度、布液孔大小、水平管直径及液体入口速度对液膜流动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液体入口温度下液膜表面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液体铺展过程中液膜前端出现小液滴的分离;液膜厚度随周向角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液膜Y方向速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液体入口流速的增加,液膜厚度增加,管壁下方的"干区"面积随之增加;随布液孔孔径的增大,液膜厚度及Y方向速度增加;随布液高度及降膜管直径的增加,液膜厚度减小,Y方向速度增加;随周向角的增加,液膜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并随着温差的增加,液膜温度降低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所谓"混合劈尖"是区别于单纯的空气劈尖和水膜劈尖的一种新型劈尖,即在劈尖角θ及有效长度L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空气劈尖内人为地制造出水膜特区,形成一劈两区的布局.实验中同一光束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在该劈尖上,在两区域内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机械与化学结合的方法在芳烃重氮盐溶液中用金刚石刀具切削硅片,使得芳香烃分子和硅之间以共价键连接,实现了对硅片的"成形并功能化"的一步完成.研究了在大气环境如何利用金刚石刀具在硅表面加工出表面质量较好的微结构,为下一步在溶液中"成形并功能化"硅提供好的基底.在溶液中对硅表面进行可控自组装实验,初步研究了切削速度和组装时间对切削处生成自组装膜质量的影响,总结出较适合膜生长的参数.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自组装膜进行了检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自  相似文献   

12.
Mo2C膜表面快速粗糙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瑞伦  冉扬强  陈洪  平荣刚 《物理学报》2000,49(7):1335-1343
介绍了Mo2C膜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结果,引入晶粒边界修正,对Mo2C 膜的表面快速粗糙化现象给予理论解释. 关键词: 2C膜')" href="#">Mo2C膜 快速粗糙化 粗糙化指数  相似文献   

13.
安涛  王丽丽  文懋  郑伟涛 《物理学报》2011,60(1):16801-016801
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不同溅射压强条件下制备了TiN/SiNx纳米多层膜.多层膜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及纳米压痕仪来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溅射压强的增大,多层膜的界面变模糊,TiN层的择优取向由(200)晶面过渡到(111)晶面.与此同时,多层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大,硬度和弹性模量随溅射压强的增大而减小.多层膜力学性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薄膜的周期性结构及致密度存在差异所致. 关键词x多层膜')" href="#">TiN/SiNx多层膜 界面宽度 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14.
刘明霞  黄平  张建民  徐可为 《物理学报》2008,57(4):2363-2367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不同调制比的Ni/Al纳米多层膜,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纳米压入连续刚度法分析了薄膜微结构及塑性变形的尺度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尽管调制比有所不同,多层膜的硬度与“软"相的微结构特征参量随调制波长减小具有相似变化规律,说明多层膜的变形机制对“软"相的微结构约束存在敏感性.随着薄膜特征尺度的减小,为统一多层膜中晶界和膜界两种强化机制,提出一个与“软”相相关的表征参量r(rLsub/d,L关键词: 纳米多层膜 塑性变形 调制波长 Hall-Petch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研发高效余热蒸发制冷装置,采用RNG k-ε模型和VOF模型数值研究环形布膜式垂直管内制冷剂R113流动分布和不同喷淋密度对液膜分布和液膜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本工况下,R113液膜流动沿管长方向呈现从平稳到波动的变化过程,出现平稳段、波动段和震荡段三种不同流动形态;管壁表面的液膜厚度随喷淋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在喷淋密度减小到一定值时,圆管壁面出现局部"干斑"现象。  相似文献   

16.
基于惯性约束聚变强激光装置中金属化膜脉冲电容器"自愈"的失效机理,提出了更为适合的冲击模型金属化膜脉冲电容器可靠性评估方法。现有的加速退化试验中,失效阈值往往是事先确定的,但考虑可靠性产品个体差异及环境影响的不同,这是不合理的,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随机阈值的冲击模型金属化膜脉冲电容器退化建模的方法。由于模型过于复杂,采用MCMC方法进行参数估计。最后通过对电容器的仿真实验,将随机阈值下的评估结果与固定阈值的情况相对比,说明了该模型和方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阈值分布均值和方差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物理化学单分子膜研究领域探究了"单分子油膜测分子大小"实验,给出了单分子膜形成的过程,用大学理论知识进一步阐释该实验的知识细节,拓宽了实验本身知识含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兼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监控片更换策略的光学监控沉积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细林  童南春 《光学技术》2005,31(2):266-268
在极值法光学膜厚监控中,使用多少监控片且何时更换(即监控片更换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该膜系镀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分析了在反射式极值法光学监控中监控片更换策略的数值模型。根据大量的实验得到的工艺参数,在不同过正控制量下首次进行了监控片更换策略优化的沉积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多腔结构膜系的沉积过程中存在着"假性"极值,容易导致某些膜层厚度的严重误差。不同的过正控制量对光学监控效果会产生明显地影响;所给定的过正控制量存在着最佳的监控片更换策略;合适的变过正控制量可进一步改善薄膜的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一种以蓝宝石为基底的可见光/激光/中红外"三光合一"窗口保护型硬质增透膜。首先开展了蓝宝石基底无吸收型硬质氧化物膜层的制备及其工艺最优化的研究,同时基于离子源工艺参数与反应气体流量的控制实现一种中波无吸收的低折射率Si_(1-x)O_x膜层,从而实现了全氧化物膜系在中红外波段上的应用。以此为基础,对蓝宝石基底可见光/激光/中红外三波段窗口膜系进行了优化设计与沉积仿真研究。经过大量镀制实验与工艺改进,最终制备出光学与机械性能良好的"三光合一"窗口薄膜,可见光至中红外波段上的平均透过率达到95%以上。镀膜样品一次性通过高低温试验、恒定湿热试验以及重度磨擦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膜层致密性和表面机械性能良好,具备一定强度的防潮防腐能力和抗激光损伤阈值水平,可适应海洋环境光电窗口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20.
改进BaF2闪烁体光输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旨在抑制BaF2闪烁体慢发光成分,拓展其应用领域的紫外滤光膜系设计和性能测量结果,研究表明,以Al2O3/MgF2/Al/MgF2为基本结构优化设计的紫外滤光膜系对来自BaF2闪烁体不同角度入射的快/慢成分光分别具有高透射和强截止特性.还提供了用纳秒级脉冲辐射源激发"BaF2+紫外滤光膜系+光电闪烁探测器"系统获得的BaF2闪烁体时间响应曲线,并对紫外滤光膜系中子辐照损伤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