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红梅  徐燕  顾翼东 《化学学报》1995,53(9):867-870
研究了尿素体系中超细均分散碳酸钕/碱式碳酸钇胶粒形成时, 粒子的尺寸随,以并运用Nielsen的时间因子分析法(Chronomal Analysis)表征了两种胶粒的生长机理, 获得了相应的速率常数。实验表明, 两种胶粒的生长(<40min)主要遵循表面反应控制的一级多核层增长机理。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将簇迁移动力学拓展应用到共聚形态的研究中,对醋酸乙烯酯 丙烯酸丁酯从间歇到不同加料速率下的半连续乳液共聚实验的乳胶粒形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从共聚 均聚转折点开始.结果说明:半连续加料时,随着加料速率加快,相分离程度增加,间歇反应时形成了核壳结构.乳胶粒形态模拟结果与文献对此共聚乳胶粒形态的实验表征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3.
羟基硅油乳液合成中“漂油”现象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以DBSA为乳化剂与催化剂的阴离子乳液聚合D4过程中的乳液粒子形成及粒径的变化。分析实验现象发现,该体系中羟基硅油乳胶粒是通过胶束和单体珠滴两种方式形成的,由单体珠滴生成的体积较大的羟基硅油乳胶粒是形成羟基硅油乳液“漂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成核机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工作研究了醋酸乙烯酯(VA)和丙烯酸丁酯(BA)乳液共聚合.通过对不同共聚单体配比下共聚合时胶乳粒径及胶粒数密度随转化率变化的分析,对VA/BA乳液共聚合成核及粒增长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水相成核是高VA含量时胶粒数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并解释了胶粒数密度及胶乳粒径与单体转化率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该共聚体系一步法聚合时反应机理与胶粒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尺寸(0.02—0.5μm)单分散聚苯乙烯乳液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苯乙烯乳液聚合微观动力学以及聚合过程中胶粒直径及其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比较了不同乳化剂种类、不同反应温度和不同单体用量条件下,产物胶乳的粒径分布,发现乳液聚合最终产物的粒径分布与成核期长短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取决于自由基进入胶粒的速率常数、稳态增长时间、胶粒中的平均自由基数目和胶粒的体积增长速率,胶乳单分散性随这些参量的增大而提高,从而解释了采用高温、高引发剂浓度以及长时间反应的条件对最终的胶粒尺寸分布的影响。本文还通过实验,找到了在20~500nm范围内控制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方法。在20~100nm的范围内,用一步法乳液聚合,通过改变单体用量和乳化剂浓度,制备了一系列粒径的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乳;在100~500nm的范围内,运用种子乳液聚合,通过改变溶胀单体与种子胶乳的用量比,也制得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乳。  相似文献   

6.
高磺化度聚苯胺体系中的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透射电镜的观察研究发现磺化聚苯胺的胶体聚集体和胶粒内部结构都具有分形体的特征 ,从而将分形的概念及其数学模型引入共轭导电聚合物体系之中 .磺化聚苯胺胶体的聚集体为很不均匀的分支状开放结构 ,其形成过程可用扩散控制集团聚集模型 (DLCA)进行模拟 ,计算机模拟生成的图形及其分形维数都与实验观测结果相当吻合 .胶粒由于是在分散介质所形成的平均化场中生成 ,屏蔽效应减弱 ,是比由它组成的聚集体要致密的球形结构 ,该结构的生成可用随机雨点模型模拟且结果相近 .  相似文献   

7.
使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了均匀分散的钯纳米颗粒.将钯纳米颗粒负载于板式、鱼骨式和管式纳米碳纤维,得到稳定、可重复使用的非均相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钯纳米胶粒同载体之间的电位差对钯在载体上的负载量、粒子大小以及Heck反应中钯的溶失量有很大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增加钯纳米胶粒同纳米碳纤维表面的电位差能够大大降低钯在Heck反应中的流失.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随钯粒子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长程范德华力导向作用下胶体凝聚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长程范德华力在胶体凝聚过程中的作用, 发现由于胶粒间的范德华力是长程力, 它对胶粒或团簇运动将产生导向作用. 与不考虑导向作用的扩散控制团簇凝聚(DLCA)模型比较, 这种导向作用不仅加速了胶体的凝聚过程, 而且形成了更致密、分形维数更大的结构体. 研究还发现, 长程范德华力导向作用对胶粒的初始浓度非常敏感, 不论是在凝聚物的结构还是凝聚速率方面, 只有在胶粒初始浓度较低时, 该导向作用效应才明显. 其可能的原因是,在胶粒初始浓度较高时, 由于胶粒布朗运动的平均自由程很短而且位阻效应大, 从而使导向作用效应未能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9.
贺东琴  房宽峻 《应用化学》2014,31(5):581-588
阳离子乳胶粒与棉纤维存在静电作用而发生吸附,研究其导电能力与吸附作用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采用电导滴定法通过测定乳胶粒表面氯离子含量,研究了乳胶粒的导电能力,并探讨了乳胶粒在棉纤维表面的吸附模型。 结果表明,阳离子乳胶粒的浓度(cp)在0.05~0.3×10-8 mol/L 范围内与电导率(Λ)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Λ=8.0913cp+1.8093,R2=0.9986);根据电解质理论计算得出阳离子乳胶粒中胶核的极限摩尔电导率在恒定温度(25 ℃)下随着乳胶粒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此外,阳离子乳胶粒在棉纤维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型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聚四氟乙烯(PTFE)胶粒与NaCl混合液滴的蒸发过程及其图案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 PTFE颗粒对接触线具有强烈的钉扎作用, 胶体液滴蒸发伴有显著的“咖啡环”效应. 由于液滴中心液相区表面张力法向分力的作用, 使得凝胶区存在辐射状应力, 进而产生从液滴边缘向中心的辐射状裂纹, 裂纹数量随胶粒的体积分数增大而减少. NaCl与PTFE胶粒的混合液滴出现了复杂多样的蒸发图案. 盐的加入抑制了向外的毛细补偿流, 从而有利于获得宏观上厚度均匀的沉积膜. NaCl与PTFE胶粒耦合形成了凹凸不平的枝晶状形貌, 这可能是释放蒸发应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多种不同配比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 (NIPAM)与丙烯酰胺 (AM)的共聚物.研究了共聚物溶液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线团 胶粒转变,及荧光探针分子扩散进入疏水胶粒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计算了探针对不同配比共聚物扩散过程的活化能,并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研究表明,AM在共聚物中的比例越大,相变形成的胶粒结构就越疏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混入法引入探针用以测定该转变点时必须注意存在的探针分子的扩散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HF络合法, 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制得了α-磷酸锆(α-ZrP)微晶。讨论了HF/Zr比, P/Zr比, Zr浓度, 玻璃瓶质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α-ZrP结晶度和生长形态的影响。发现α-ZrP趋向于生成片状, 其片状最大外表面是α-ZrP的层板平面(001), 析晶速度的快慢影响该面的面积和厚度。d002, d110, d112衍射峰的相对衍射强度(XRD结果)与析晶速度有关并与晶体形状(SEM结果)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恒 《分析化学》1993,21(2):193-195
本文提出了紫外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再现性与浓度的一个新型关系式。以实验和文献数据对该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式对实验数据的拟合明显优于文献的关系式,并对该式各参数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丁二烯聚合铁系胶体催化剂的相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yndall效应、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过滤实验和非水体系电导率测定证明 ,Fe(naph) 2 Al(i Bu) 3 CH2 CHCH2 Cl 催化剂在溶有丁二烯的加氢汽油介质中为胶体分散系 ,活性位位于胶粒表面 ,因此是胶体催化剂 .Al(i Bu) 3 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 ;它同Fe (naph ) 2 的反应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 ;与CH2 CHCH2 Cl 反应生成的氯化异丁基铝在胶核表面形成活性位 ;适当过量Al(i Bu) 3 形成双电层 ,使胶粒相对稳定 .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型的 .催化剂各组分的配比影响胶粒的形态 ,其中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催化剂胶粒较小 ,分布均匀 ,催化活性高 .因是聚结不稳定胶体体系 ,陈化时胶粒迅速聚结长大 ,因而催化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合成了三元无皂乳液共聚胶粒。用TEM观测了胶粒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以电导滴定法测定了胶粒表面-COOH的密度。考察了不同的聚合阶段加入不同量的丙烯酸对所得胶粒形态、大小及其表面-COOH的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前加入丙烯酸,随着丙烯酸浓度的增大,胶粒粒径减小、分散系数增大;在成核后期滴加丙烯酸,胶粒粒径较大且随丙烯酸浓度增大粒径变化不大而分散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Yvon-Born-Green方程得到了胶粒耗尽势的表达式.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单壁附近和平行狭缝中的混合物溶剂中胶粒的耗尽势及其在单壁处的吸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溶剂组分的体积分数和粒子尺寸比等因素对胶粒耗尽势的强度、力程和周期均可产生显著影响,胶粒在单壁附近的吸附稳定性与溶剂粒子尺寸比和体积分数密切相关.此外,对受限于平行狭缝的胶体悬浮液,胶粒的耗尽势阱还可随粒子尺寸比和缝宽呈振荡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不同粒度及形状的固体颗粒(如海砂、河砂、铁砂及黄米等)在内径56mm、高10m 的载流管中进行了气固载汽过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提出用偏差系数K(同体积同重度园球颗粒的自由落下终端速度u 与非球体颗粒的自由落下终端速度u_t 之比)修正现用的园球单颗粒的曳力系数C_D_0与雷诺准数Re_0的经验式,使之用于归纳非球体颗粒的实验数据,得到了满意的结果。u_t 则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在Hariu 压降分布公式的基础上,本文分别提出了考虑固体颗粒与管壁、固体颗粒彼此之间的摩擦在内的固体颗粒摩擦压降,以及由于颗粒旋转运动而引起的气体涡流压降的计算式。并用电子模拟计算机求解在加速段及等速段的颗粒运动方程及能量方式,以得到沿管高的颗粒速度及压降。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甚为吻合。并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了各操作参数对管压降及颗粒速度等的影响规律。最后以一个统一的经验式归纳了本文和Hariu 对砂子的实验数据,说明在气固载流过程中,管径对固体颗粒的摩擦压降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ZetaPlus电位仪及90Plus粒度仪考察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椰子胺(CA)及油酸(OA)对轮古常渣(LGAR)zeta电位、胶粒粒度以及胶粒间电性斥力位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活性剂对沥青质具有解缔作用,能使LGAR四组分分布、胶粒Zeta电位、电量、胶粒粒度和胶粒间电性斥力位能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SDS和CA浓度的增加,胶粒Zeta电位、电量和胶粒间电性斥力位能先增大后减小,胶粒粒度先减小后增大,极值分别在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7%(SDS)和0.5%(CA)处;随着OA浓度的增加,胶粒Zeta电位、电量和胶粒间电性斥力位能持续增加,胶粒粒度持续减小;渣油沥青质胶粒间电性斥力的大小,是抑制沥青质缔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Bravais-Freidel-Donnay-Harker(BFDH法)和growth morphology(生长形态法)方法,研究了高氯酸碳酰肼锰、高氯酸碳酰肼铁、高氯酸碳酰肼钴、高氯酸碳酰肼镍和高氯酸碳酰肼镉的晶体生长形态。结果表明,这5种化合物的晶形均接近长块状,在(101)和(002)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最小,为晶体的最重要的生长方向。根据晶体的主要生长晶面,推断出官能团中具有活性氢原子的晶形控制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晶形。此外,通过实验合成这5中配合物,并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晶体形貌,通过对比表明growth morphology的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所得形貌,因此该方法可以更可靠地预测高氯酸碳酰肼金属配合物的晶体形态。  相似文献   

20.
种子乳液聚合物胶粒形态及胶膜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用乳液聚合方法,以极性小的PBA为种子进行了VA种子聚合,用透射电镜染色及皂液滴定方法对胶粒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上述聚合反应能形成PBA/PVA核壳结构的胶粒,而以PVA为种子对PBA进行聚合,则不能形成PVA/PBA核壳结构的胶粒,其胶粒亦具有类似PBA/PVA核壳结构或半包囊结构,将胶乳制成胶膜,其耐水性能测试表明成膜后胶粒基本保持了其分散阶段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