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本文通过α,β-蒎烯及1,4-二苯基-1,3-丁二烯的9,10-二氰基蒽(DCA)敏化光氧化反应在一系列溶剂中产物生成的相对量子效率及单线态氧(1O2)产物的含量,对β-蒎烯在乙腈中的反应动力学分析,讨论了反应的溶剂效应,证明了DCA敏化光氧化反应,包括1O2产物都是经由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竹红菌素自敏光氧化反应的机制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竹红菌素通过自敏光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它可以放出1O2回到母体化合物,也可以转化为稳定的氧化产物,我们用活泼的单重态氧的接受体捕获到了体系中放出的1O2,用吸收光谱的变化证明过氧化物回到了母体化合物。文中还用猝灭实验证实此自敏光氧化反应除涉及1O2机制外,还有其它机制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测定了一系列稳定氟氧自由基( )化合物及一些受阻胺光稳定剂对单重态氧(1O2)的猝灭速率常数(kq1O2),发现不同结构的 对1O2的猝灭能力很接近,但它们对聚丙烯(PP)膜的光稳定作用却相差很大。四甲基哌啶醇(TMP)及其衍生物对1O2的猝灭能力远不如相应的五甲基哌啶醇(PMP)及其衍生物,但前者对PP的光稳定能力却胜于后者。这说明在对聚合物的光稳定作用中, 和受阻胺光稳定剂对1O2的粹灭作用不占重要地位,也说明1O2在PP的光氧化过程中很可能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以高分子化的孟加拉玫瑰为单线态氧敏化剂,对二乙基硫醚光氧化为二乙基亚砜的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稳态处理,得到了光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公式。实验证明,存在着与上述公式相符的下列关系式: ROx=K[R2S]0[O2]0.42[I]  相似文献   

5.
以对叔丁基苯酚为原料,经一步法制得对叔丁基杯[6]芳烃。通过逆傅克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二烷基化杯[6]芳烃。最后通过磺化、亲核取代等反应,合成了下缘含喹啉基长链的新型夹状醚杯[6]芳烃化合物(2a~2c),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QTOF)表征。以10.0 mol%杯[6]芳烃化合物(2b)为相转移催化剂,20.0 mol%KOH为催化剂,THF为溶剂,较高产率和高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Z)-1,2-二芳硒基烯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NOESY确证。2b重复使用6次,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苯乙烯基吡啶化合物,由于它可能在医学方面[1]和光电子功能材料[2]方面有实际应用前景,已引起人们的兴趣。苯乙烯吡啶化合物的光化学性质类似于二苯乙烯化合物,在光照下可以发生顺-反异构反应[3]、加成反应和二聚反应[4]等不同的光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7.
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简称螺噁嗪)是一类耐光疲劳性能优于螺吡喃的光致变色物[1]。Fox以及Ono先期合成了这类化合物[2],最近Pottier等考察了取代基对性能的影响[3,4]。但所涉及的取代基(CH3、CH3O、Cl、NO2)多在母体结构中吲哚环的5( 6)位,且N-烷基碳链较短,蔡环上有取代基的情形较少见[5]。  相似文献   

8.
腺嘌呤电化学氧化及反应速度常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嘌吟(6-氨基嘌呤)的初级电解氧化过程即由化合物Ⅰ氧化至化合物Ⅱ是一个多步的、高度不可逆的六电子转移过程已为周期伏安法(简称CV实验所证实,其限速步骤电子转移数nb=2[1],在线性扩散条件下,完全不可逆电极过程CV氧化峰电位时的异相反应速度常数为[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多种不同过渡金属络合物对单重态氧的猝灭问题。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络合物猝灭单重态氧的能力主要和络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有关。能形成平面四方形结构的络合物由于中心金属原子易于和1O2分子相接近因而具有强的猝灭1O2的能力,反之形成四面体形结构的络合物则猝灭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用氯甲基化的苯乙烯系的树脂和四-(对-氨基苯)卟啉及其Mg2+、Cd2+、Ni2+、Cu2+的络合物,合成了一组高分子的金属卟啉敏化剂。并用9,10-二甲基蒽作为1O2受体,测定了它们光敏化产生1O2的相对能力,分别为1.0、1.56、0.73、0.25、0.21。表明高分子卟啉镁具有较强的敏化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敏化剂,其他三种过渡金属元素,特别是具有顺磁性的Ni和Cu,对卟啉光敏化能力起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胆红素IXα(胆红素)是哺乳动物体内血红素的代谢产物,由于它与小儿黄疸病光疗的直接关系,以及近来发现它在体内可能作为生物抗氧剂,所以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在非质子溶剂中胆红素的光氧化可以生成胆绿素IXα(胆绿素)及一系列单吡咯、双吡咯的衍生物。对于生成单、双吡咯小分子衍生物,用类型Ⅱ(1O2为中间体)的光氧化机制很好解释,但对胆绿素的生成到底是经过单重态氧途径,还是离子自由基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2.
9,10-二氰蒽(DCA)敏化的烯烃和某些小环化合物的电子转移光氧化反应近年来研究很活跃。在芳烃光氧化方面,单重态氧反应限于多环芳烃和高度富电子的苯衍生物。一般烷基苯和富电子程度较小的芳烃,对~1O_2为隋性。因而电子转移历程为芳烃光氧化反应提供了新途径。但迄今芳烃的电子转移光氧化仍研究较少,历程看法也存在分歧。本文报道DCA和四氯对苯二醌(TCBQ)敏化的邻、间、对二甲苯(1,2,3),对-甲氧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磺化酞菁、磺化酞菁镓和磺化酞菁铝,研究了它们光敏氧化胆固醇及L-半胱氨酸的反应。染料的聚集态和溶液的pH值对反应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2O加速反应而NaN3猝灭反应的结果表明,光敏氧化反应主要通过Ⅱ型(涉及1O2)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14.
涂丝电极问世已有十多年,可用于离子选择性场效应管[1]、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2],但稳定性差。一般认为涂丝电极的金属与PVC膜之间的电子传递是由不可逆电对Pt|O2,H2O所引起[3],因此可以认为,这一电对的不可逆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O2、H2O活度的变化是造成涂丝电极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以N,N,N′,N′-四甲基联苯二胺、2,6-二甲氧基萘和2,7-二甲氧基萘为光敏剂,在正己烷溶液中实现了双环[2,2,1]-2,5-庚二烯到四环[2,2,1,02,6,03,5]庚烷的异构化。测定了反应的量子产率。讨论了反应机理。通过激发态的光敏剂与二烯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形成单重态和三重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离子自由基对中间体。处于溶剂笼中的三重态离子自由基对经电子反传,产生激发三重态二烯。最后该激发态二烯经分子内[2+2]环合加成反应异构化为四环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SR)自旋捕获技术研究9,10 二氰基蒽(DCA)敏化α-蒎烯(αP),β-蒎烯(βP)光氧化反应.提供了在乙腈中α-蒎烯和β-蒎烯的光氧化反应过程中存在超氧负离子基(O2-)和单重态氧(1O2)的直接证据;在四氯化碳溶剂中只捕获到1O2;在正己烷中没有捕获到O2-1O2.ESR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乙腈中光敏氧化反应的1O2可能来自O2-和反应底物α、β-蒎烯正离子自由基之间的电荷复合(CR).  相似文献   

17.
Nd(O-i-C3H7)2Cl可作为Ziegler-Natta催化剂中的主要成分用于共扼双烯的定向 聚合[1],其常用合成方法[1]需添加CH3COCl: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Nd(O-i-C3H7)2Cl和异丙醇形成的络合物在苯-异丙醇混合溶液中并不沉淀析出,从而可用NdCl3·3HO-i-C3H7,和NaO-i-C3H7,直接合成Nd(O-i-C3H7)2Cl。  相似文献   

18.
1974年Sweeton等人首先报道了这一反应[1]。1981年樊美公等报道了1,3-二甲基-6-氮杂胸腺嘧啶(A)与庚烯-1的反应[2],1986年又相继报道了含有极性基团的烯类与A的反应。本文通过这类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1,2,4-三氮杂-2,4,6,7-四甲基-3,5-二氧-8-正丁基双环[4,2,0]辛烷(Ⅰ)和1,2,4-三氮杂-2,4,6-三甲基-3,5-二氧叁环[6,4,0,07,12]十二烷甲基衍生物(Ⅱ)。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合成了(7-N,N-二甲氨基)香豆素基-3-甲酸乙酯(EDACF)光敏剂。在光作用下,激发态的EDACF分子与二芳基碘盐OPPIP分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反应,伴随发生EDACF的褪色反应和OPPIP的光解反应,后者生成具有引发活性的芳基自由基。由于EDACF具有CT态特性,使得它与OPPIP之间的光电子转移反应速度随着溶剂极性增加明显减慢。EDACF/OPPIP体系可有效地引发MMA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p=K[OPPIP]0.47[EDACF]0.42[MMA]0.98.  相似文献   

20.
氮氧自由基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自旋标记物[1-2]。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是很稳定的,但是仍然可以发生歧化、单电子氧化还原等反应[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