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CH3OH/H2O混合溶剂中,经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tptz)、草酸和新制Ni(OH)2/NiCO3反应合成得到配合物[Ni(H2O)(tptz)(C2O4)]·4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与已报道的[M(H2O)(tptz)(C2O4)]·4H2O(M=Co(2)、Cu(3)、Zn(4))配合物同晶形,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760(2)A,b=12.116(2)A,c=13.031(3)A,α=78.76(4)°,β=83.84(3)°,γ=78.69(3)°,V=1175.3(5)A^3,Z=2,Dc=1.543,F(000)=562,R1=0.0472,wR2=0.1350,GOF=1.088.在配合物的结构基础上与同晶形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了它们的IR及TG/DTA测试表征.  相似文献   

2.
在CH3OH/H2O混合溶剂中,经2,4,6-三(2-吡啶基)-1,3,5-三嗪(tptz)、草酸和新制Ni(OH)2/NiCO3反应合成得到配合物[Ni(H2O)(tptz)(C2O4)]·4H2O.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它与已报道的[M(H2O)(tptz)(C2O4)]·4H2O(M=Co(2)、Cu(3)、Zn(4))配合物同晶形,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7.760(2)A,b=12.116(2)A,c=13.031(3)A,α=78.76(4)°,β=83.84(3)°,γ=78.69(3)°,V=1175.3(5)A^3,Z=2,Dc=1.543,F(000)=562,R1=0.0472,wR2=0.1350,GOF=1.088.在配合物的结构基础上与同晶形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了它们的IR及TG/DTA测试表征.  相似文献   

3.
设G=(V,E)是一个边色数为4的3-正则图,c:E→{1,2,3,4}是G的一个正常4-边着色.设Ei={(e∈E|c(e)=i},D(c)=min{|Ei||i=1,2,3,4}.记C(G)为G的所有正常4-边着色组成的集合.则定义研(G)=min{o(c)}/c∈C(G)为图G的色特征.证明了m(G)在△-收缩下是一个常数.  相似文献   

4.
以2,2’,6,6’-四甲基-4,4’-二苯氧基二苯酮(O-M2DPOBP)为单体,二苯醚(DPE)和对苯二甲酰氯(TPC)为单体,在无水A1C13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存在下,于1,2-二氯乙烷(DCE)中进行低温溶液无规共缩聚,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高分子量主链含有双邻位甲基侧基的聚醚酮醚酮酮(DM-PEKEKK)/聚醚酮酮(PE—KK)无规共聚物,并用FT—IR、DSC、WAXD、TGA、1H—NMR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共聚物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随着DM—PEKEKK链节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逐渐升高,熔融温度(Tm)逐渐降低,结晶度下降,溶解性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吡啶基桥连双卟啉的合成及其与有机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2,6-吡啶二羟酸或2,6-二溴甲基吡啶分别与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1)和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2)反应,合成了3种新型的双卟啉化合物3~5.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质子核磁共振光谱(1^HNMR)、质谱(MS)对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光谱考察了双卟啉化合物4与2-羟基-苯乙酸(苦杏仁酸)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双卟啉与苦杏仁酸之间形成1:2的络合物,其结合位点在卟啉环内。  相似文献   

6.
研究函数型微分方程f(z1+z2)=f(z1)f(z2)-f′(z1)f′(z2)的亚纯函数解,得到此方程的亚纯函数解f(z)必为整函数,且必为下列形式之一:■是常数,(ⅳ)f4(z)=C1eλ1z+C2eλ2z,其中λ1,λ2为λ2-Cλ+1=0的两个根,C1(1-λ■)=1,C2(1-λ■)=1,C为任意常数。  相似文献   

7.
用化合物1:Ru(bpy)2-BL(ClO4)2(bpy=2,2’-联吡啶,BL=N^1,N^4-二-(2-甲基-吡啶)-1,4-二苯胺)作为光敏染料和2-噻酚基乙酰丙酮(TTA)的稀土配合物组装了混合金属的双核化合物2:Ru(bpy)2-BL-Eu(TTA)3(ClO4)2,3:Ru(bpy)2-BL-Yb(TTA)3(ClO4)2,4:Ru(bpy)2-BL-Nd(TTA)3(ClO4)2.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1的发射峰出现在564nm处,为联吡啶钌中心的荧光发射;2,3,4的荧光发射峰分别出现在610nm,986和1060nm,1064和1331nm处,与此同时,2,3,4化合物中564nm处的发射峰强度降低甚至猝灭,这表明在稀土与联吡啶钌形成的异核双核化合物中,实现了分子内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N,N-二甲基脂肪胺和1,4-二溴丁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疏水链的不对称Gemini表面活性剂C12H25(CH3)2N+(CH2)4N+(CH3)2CmH2m+1(C12-4-Cm,m=12,14,16,18),并通过1H NMR(核磁共振氢谱)、MS(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15℃时,m=14,16,18的临界胶束浓度ccmc值依次为7.56×10-7,9.72×10-7,1.23×10-6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cγmc分别为28.46,30.08,28.71 mN.m-1.  相似文献   

9.
利用铝酸三钙(C3A)水化合成钙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aAl-LDH-Cl)。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不同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phate,简称SDS)初始浓度下,CaAl-LDH-Cl在SDS体系、SDS-SO42-共存体系中对SDS的吸附效果,并结合XRD、FTIR、SEM和TG等测试手段探究硫酸根对CaAl-LDH-Cl去除SDS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SDS-SO42-共存体系中CaAl-LDH-Cl对SDS的吸附量(4.65mmol·g-1)明显高于SDS体系吸附量(3.42mmol·g-1);两种体系中CaAl-LDH-Cl吸附SDS的行为均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硫酸根促进CaAl-LDH-Cl去除SDS的机理:(1)CaAl-LDH-Cl自溶解产生的Ca2+与SDS生成Ca-SDS沉淀,以及SO42-通过离子交换作用生成的CaAl-LDH-SO4,均增加了产物的层间距,提高CaAl-LDH-Cl对SDS的吸附量;(2)SO42-的存在有利于SDS胶束形成,促进了CaAl-LDH-Cl对SDS的吸附。  相似文献   

10.
2-苄硫基-5,7-二甲氧基-1,2,4-三唑并[1,5-a]嘧啶(Ⅲ)是磺草唑胺(metosulam)及1,2,4-三唑[1,5-a]嘧啶醚类超高效除草剂的重要中间体.由5-氨基-3-苄硫基-1,2,4-三唑(Ⅰ)为起始原料,经环合、氯代一步反应制得2-苄硫基-5,7-二氯-1,2,4-三唑并[1,5-a]嘧啶(Ⅱ).优化试验发现90℃、丙二酸与(Ⅰ)摩尔比为1.1:1、反应20h时收率达85%以上.(Ⅱ)与甲醇钠进行置换反应制得(Ⅲ),对反应温度和物料配比进行了优化试验,发现25℃、甲醇钠与(Ⅱ)的摩尔比为5:1时收率达到90%以上.中间体(Ⅱ)、(Ⅲ)的结构经^1H-NMR、MS、IR确证.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总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设Pn是具有n个顶点的路,Ψ*(4,n)表示把2P3的两个2度点分别与Pn的两个1度点重迭后得到的图,Sδ*(δ=rm+1)表示把rPm+1的每个分支的一个1度点重迭在一起得到的图。用PnSδ*表示把Pn的n个顶点与nSδ*的每一个分支的r度顶点依次重迭后得到的图,并用Ψ*S*(4δ,nδ)表示把图Ψ*(4,n)的n+4个顶点与(n+4)Sδ*的每一个分支的r度顶点依次重迭后得到的图。运用图的伴随多项式的性质,证明了图PnSδ*∪tSδ*与Ψ*S*(4δ,nδ)∪tSδ*的伴随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定理,进而得到了这类图的补图的色等价图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电阻率测量研究了K原子在C60单晶中的扩散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得出温度为230℃时K原子在C60单晶中的扩散系数约为10-15m2s-1.由扩散系数估算出制备0.1mm厚K3C60单晶约需1452小时扩散时间,而1mm厚单晶约需16年,因而毫米级K3C60单晶几乎是不可能制成的,对K原子扩散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要使样品中(尤其是表面附近)不形成K6C60相,扩散初期样品附近K蒸气的压强不宜超过1×10-6Torr,并应随时间的(-1/2)次方而减小.在这个工作基础上,对文献中一些矛盾的结果作了较为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如何将一堆底部为正方形 ,长、宽、高均不超过 1的盒子装入一底为 1× 1,高为正无穷的柱形箱子 ,使装箱高度 Z为最小的问题 .该问题已知为 N P难的问题 . Li和 Cheng在 1990年提出了多项式近似算法 C1,其渐近性能比 r( C1) = 2. 687 5(见参考文献 [1 ]) . 本文根据算法 C1的思想 ,进一步利用盒 子底部为正方形的特点 ,尽可能不浪费高度空间 ,提出了所谓“单元装箱法” D,使新算法的渐近性能比得到改进: r (D ) ≤ 2*251/78 4= 2. 3 201 5.  相似文献   

14.
用反转录PCR的方法,从BALB/c小鼠脾细胞中扩增出B7-1cDNA后,插入pcDNA3质粒中构建成小鼠B7-1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mB7.1,经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此表达载体中插入的B7-1cDNA的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通过脂质体介导将pCD-mB7.1导入B7-1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0)中,经RT-PCR和RNA斑点杂交初步证实B7-1在肿瘤细胞中获得了稳定有效的表达.同源小鼠脾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混合培养后采用LDH释放改良法测定淋巴细胞特异杀伤活性,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和模拟转染的B16细胞相比,B7-1基因转染的B16细胞能较有效诱导淋巴细胞产生针对野生型B16细胞的特异杀伤活性(p<0.02).这说明,将B7-1基因导入肿瘤细胞表达能提高其免疫原性,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以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氰化、硫化、成环、Duff反应4步得到中间体2-(3-甲酰基-4-羟基苯基)-4-甲基-5-噻唑甲酸乙酯,后经醚化、氰化、水解得到Febuxostat,产物经IR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16.
设n是一个正整数, Cn(r)是B={0,1}上所有n阶r 循环矩阵组成之集, Gn=∪〖DD(〗n-1〖〗r=0〖DD)〗Cn(r). 对于半群Gn中任一个固定的r 循环矩阵C,在Gn中定义一个新的运算“*”:A,B∈Gn, AB=ACB. 则(Gn,)构成一个半群, 称(Gn,)为(带有三明治矩阵C的)广义循环布尔矩阵三明治半群, 并记为Gn(C).刻画了半群Gn(C)中的完全正则元,并给出了求Gn(C)中所有完全正则元的算法.  相似文献   

17.
含硅二烃基锡氧化物与相应的取代苯甲酸以1:1的物质量的比进行反应,合成了5个新的含硅二烃基锡单羧酸配合物.通过IR、1H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定的初步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 Me3SiCH2)2SnOCOC6H4CH3-p]2对肺癌细胞A549和肠癌细胞SW480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炭角菌深层发酵制品的抗氧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硅胶柱层析、顺相或反相MPLC,HPLC等方法对炭角菌深层发酵制品中的抗氧化物质进行分离筛选,用TLC及HPLC测定254nm的吸收检验其纯度,并用DPPH或Indophenol法对各单离物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在中性酯溶性抽提物的60%己烷/40%乙酸乙酯和40%己烷/60%乙酸乙酯部分获得纯度较大的抗氧化物质12个,在相同浓度下,B4-16,3-17-5的抗氧化活性比对照VE还要强,4-4-1,4-4-3,3-10-5的抗氧化活性与VE相近。说明炭角菌深层发酵菌粉具有较多的抗氧化成分,较高的抗氧化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电子结构的三种金属离子(Zn~(2+),Cu~(2+),Pd~(2+))与两种分子结构类似但反应官能团不同的吡啶偶氮染料(PAR和5-Cl-PADAB)间的显色反应的作用。试验证明:(1)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增敏作用的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试剂的反应官能团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所成显色络合物的结构的不同。(2)表面活性剂对显色络合物的增敏效应,与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对有色络合物的作用有关,更重要的是形成胶束,改变反应微环境。(3)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是否产生协同增敏效应和协同增敏效应的大小,决定于两者形成混合胶束的难易。如果显色络合物的结构有利于此两种表面活性剂同时对它起协同作用,则协同增敏效应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用管式反应器试验研究了碳氢对臭氧氧化NO的影响.试验在不同反应温度、[O3]/[NO]摩尔比以及碳氢浓度下进行.结果表明,C2H4对NO氧化成NO2有促进作用,在275℃时,NO氧化率和N02生成率有较明显提高.在[03]/[NO]=0.6,反应温度分别为常温、200℃和275℃时,加入400×10^-6C2H4,NO2生成率由56.5%、55.9%和38.0%分别提高到62.1%、60.0%和42%.在试验中,检测到了CO,当[O3]/[C2H4]为1.0时,在常温、200℃、275℃下,体系中CO浓度小于30×10^-6,说明C2H4确实参与了反应.C2H4对NO氧化的促进作用的机理是:在275℃时,臭氧分解速率显著提高,在氧存在的气氛下,烯烃易与O3反应,反应产生了更多活性很强的自由基(CH3O2、OH、HO2)等,而这些自由基均可与NO反应,从而弥补了由于臭氧自身分解的加速使NO氧化率的下降,即在加入C2H4后,在温度较高时仍能达到NO的较高氧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