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含有穴醚N8O6配体(L)的异金属和同金属大环化合物[Ag2NaL](ClO4)3(1),[Cu2L](BF4)(ClO4)*DMF*0.5EtOH(2),在溶液中,室温下,作了1H,13C和1H-13CHMQC NMR谱的测定,归属了所有的1H,13C的谱线.对其在溶液中的配位行为通过1H NMR试验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Tm3+离子不同浓度(0.5at.%, 3 at.%, 5 at.%)掺杂的NaY(WO4)2晶体在800nm激光二极管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射光谱.结合吸收谱、荧光谱和由Judd-Ofelt理论计算的光谱参数,详细分析了Tm3+:NaY(WO4)2晶体中上转换能量传递机理和离子浓度对上转换发射的影响.讨论了四种影响上转换发光效率的离子间相互作用机理:3H5+1G43H6+1D23H5+3H53H6+3F31G4+3H63F4+3F31G4+3H63F3+3F4,并根据Miyakawa-Dexter理论定量计算了各过程的发生概率.论证了交叉弛豫和共协上转换等浓度猝灭效应是影响Tm3+离子蓝色上转换荧光发射效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3+离子')" href="#">Tm3+离子 4)2晶体')" href="#">NaY(WO4)2晶体 上转换 浓度猝灭  相似文献   

3.
赵继军  王晓峰  乔豪学 《中国物理 B》2011,20(5):53101-053101
Using a full configuration-interaction method with Hylleraas-Gaussian basis func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110+, 11(–1)+ and 11(–2)+ states of the hydrogen negative ion in strong magnetic fields. The total energies, electron detachment energies and derivatives of the total energy with respect to the magnetic field are presented as functions of magnetic field over a wide range of field strengths.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theoretical data, the accuracy for the energies i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The field regimes 3 < γ < 4 and 0.02 < γ < 0.05, in which the 11(–1)+ and 11(–2)+ states start to become bound, respectively, are also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electron detachment energies.  相似文献   

4.
吴达旭  沈旭 《波谱学杂志》1998,15(6):547-550
利用1H-1H COSY,1H-13C HMQC,HMBC等2D NMR技术对一种新的配体1-(2-羧基苯基甲酰基)氨基硫脲(H3L)进行1H、13C NMR谱数据分析与归属,对于它与Cu+离子配位的化合物[Cu2(H3L)2Cl2](H2O)3也作了1H、13C NMR的测定,简单讨论了它的配位行为,粗略确定了它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The processes of excitation transfer from the 82S1/2 state to the 62D state of rubidium in Rb(82S1/2)-Rb(52S1/2) and Rb(82S1/2)-H2 collisions have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During irradiating the Rb vapor, mixed with H2, by two light beams for selective stepwise excitation, the Rb 82S1/2→52P3/2 direct fluorescence and the Rb 62D3/2→52P1/2 sensitized fluorescence have been measured as a function of H2 gas pressure. The measurements yielded the cross-sections σ(82S1/2→62D) and σ*(82S1/2→62D) of Rb 82S1/2→62D excitation tranfer induced by collisions with 52S1/2 atom and H2 molecul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6.
该文测定了最近合成的[Co(H2O)4(NCS)2](18-C-6)的1H、13C、14N核磁共振谱,验证了其配合物的结构,并用红外光谱(IR)作了进一步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熊晓波  刘万里  袁曦明  刘金存  宋江齐  梁玉军 《物理学报》2015,64(24):247801-247801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Zn2(PO4)2:Sn2+(SZ2P:Sn2+), SrZn2(PO4)2:Mn2+(SZ2P:Mn2+), SrZn2 (PO4)2:Sn2+, Mn2+(SZ2P:Sn2+, Mn2+) 荧光粉. 通过X射线衍射、激发和发射光谱详细研究了荧光粉的物相和发光性质. 在SrZn2(PO4)2 基质中, Sn2+离子发射光谱是峰值位于461 nm宽带谱, 归属于Sn2+离子的3P11S0能级跃迁, SZ2P:Mn2+激发光谱由基质吸收带(200–300 nm)和位于352, 373, 419, 431和466 nm的一系列激发峰组成, 分别对应Mn2+离子的6A1(6S)→4E(4D), 6A1(6S)→4T2(4D), 6A1(6S)→[4A1(4G), 4E(4G)], 6A1(6S)→4T2(4G)和6A1(6S)→4T1(4G)能级跃迁, 因此, SZ2P:Sn2+ 的发射光谱与SZ2P:Mn2+的激发光谱有较大范围的重叠. 结果表明Sn2+对Mn2+发光有明显的敏化作用. 基于Dexter电多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公式和Reisfeld近似原理分析, 荧光粉SZ2P:Sn2+, Mn2+中Sn2+-Mn2+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属于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引起的共振能量传递, 并计算出Sn2+-Mn2+离子之间能量传递临界距离Rc ≈ 1.78 nm. 通过改变Sn2+, Mn2+离子掺杂浓度, 实现了荧光粉发光颜色的调节, 在254 nm短波紫外激发下荧光粉发出较强的蓝白光. 研究结果表明SZ2P:Sn2+, Mn2+荧光粉有望应用于紧凑型节能灯照明领域, 随着半导体紫外芯片技术的发展, 有潜力应用于未来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照明领域.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Gd3+离子在GdB3O6基质中的光子级联发射特性。用Hitachi M850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Gd3+ 6GJ能态的位置和Gd3+离子的光子级联发射光谱,Gd3+离子的第一个光子发射为6GJ6PJ(~600nm)和6GJ6IJ(~780nm),第二个光子的发射为6PJ8S7/2(~310nm)。由于6D9/26I11/2间能级差(~2900cm-1)和6I7/26PJ间能级差(~3900cm-1)较小,多声子弛豫的几率明显超过辐射跃迁几率。因此,当用8S7/26GJ(202nm)的紫外光激发时,只能观察到6PJ8S7/2(~310nm)、6GJ6PJ(~600nm)和6GJ6IJ(~780nm)的发射跃迁,未能观察到6IJ8S7/2(~275nm)和6DJ8S7/2(~250nm)的发射跃迁。  相似文献   

9.
用一维1H、13C NMR谱、DEPT 13C NMR谱、选择性远程DEPT 13C NMR、1H-1H COSY和13C-1H COSY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南海海绵Dysidea fragilis中的两个倍半萜herbadysidolide(1)和furodysinin lactone(2),确认了化学结构,并对其13C NMR和1H NMR谱进行了归属.药理活性试验表明:1和2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活性.  相似文献   

10.
李永进  黄杨彬  刘群  邱建备  尹兆益  宋志国 《物理学报》2015,64(17):177803-177803
本文采用固相法在500℃合成了Er3+/Eu3+共掺BiOCl 荧光粉, 并通过XRD, SEM, 吸收, 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其结构、形貌和发光特性. XRD 和SEM结果表明在500℃下即可成功合成纯四方相片层结构的Er3+/Eu3+共掺BiOCl荧光粉. 吸收光谱表明掺杂Er3+/Eu3+离子使BiOCl形成杂质能级; 激发光谱显示该荧光粉具有来自于基质BiOCl价带(VB)到导带(CB)跃迁的优异宽带近紫外激发特性. 在38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 同时获得了Er3+离子和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其中发光中心位于410 nm (2H9/24I15/2), 525 nm (2H11/24I15/2), 554 nm (4S3/24I15/2), 673 nm (4F9/24I15/2)的发射峰来自于Er3+离子的跃迁, 而581 nm(5D07F0), 594 nm (5D07F1), 622 nm (5D07F2), 653 nm (5D07F3), 699 nm (5D07F4)的发射峰则来自于Eu3+离子的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 与传统Er3+/Eu3+掺杂的材料不同, 该荧光粉还具有独特高效的紫光(Er3+)和长波红光(Eu3+)发射特性, 分析表明这与BiOCl的结构有关; 并且通过改变掺杂浓度, 实现了发光颜色由黄绿光→黄光→橙红光的调节. 研究结果表明Er3+/Eu3+共掺BiOCl荧光粉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近紫外激发白光LED荧光粉.  相似文献   

11.
岗梅根中一个三萜类化合物的NMR信号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从岗梅根中分离得到一个三萜类化合物:乌索-12-烯-3β, 28-二醇,3-乙酸酯,利用MS、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HMBC等多种分析方法,确定其结构,并对其1H和13C化学位移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2.
三个原人参二醇型单糖链配糖体的NMR信号全指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总皂甙的弱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三个原人参二醇型单糖链配糖体.通过光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人参皂甙Rg5,20(R)-人参皂甙-Rg3与20(S)-人参皂甙Rg3.应用2D NMR技术,对它们的1H和13C化学位移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3.
黄花远志黄花皂甙D的二维核磁共振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一维、二维波谱技术研究了从中药黄花远志根中分离出一种含六个糖的三萜皂甙,黄花皂甙D,确定了皂甙的双糖链结构以及甙元与糖基、糖基与糖基间的连接位置,并对其一维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4.
王明安  吕冬 《波谱学杂志》1998,15(4):371-374
1H-1H COSY,13C-1H COSY,HMBC,NOESY,DEPT以及同核去偶技术,表征了芳香维甲酸乙酯的化学结构,对其1H NMR,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指认.  相似文献   

15.
从钩腺大戟中分出的八个阿替烷(Atisane)类型的二萜和一个贝壳杉烷(Kaurane)类型的二萜进行1H-H COSY,13C-1 COSY和1H-1H NOESY测定,使得它们的1H NMR和13C NMR谱的化学位移值得以归属.通过比较这两类二萜的13C NMR谱数据,观察到对于阿替烷类型二萜衍生物中碳20位上的甲基碳的化学位移总在14ppm左右,而贝壳杉烷类二萜,则出现在17ppm左右.这有助于区分现有的这两类二萜的基本骨架.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药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应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得到了11个异黄酮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HMBC、HSQC、1H-1H COSY、NOESY等波谱手段解析化学结构,发现一个新化合物,命名为异野鸢尾苷. 对这些化合物的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完全归属,并探讨了取代基对1H、13C化学位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安将  黄枢 《波谱学杂志》1993,10(1):101-108
测定了3'(,3")-(二)甲酰基(二)苯并冠醚(1~7)的1H、13C谱,首次结合1H-1H COSY、13C-1H COSY、COLOC二维谱对这些化合物的1H、13C化学位移进行了归属。用NOESY谱确定了合成产物冠4、冠5的结构,并对溶液中的构象异构体及其溶剂影响进行了初探。作者以冠1~8的1H、13C谱的归属为参照,提出了正确归属冠醚醚环上次甲基1H、13C化学位移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8.
尾叶远志中-酰基取代口山酮碳甙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DNMR(1H-1HCOSY,1H-13CCOSY,HMBC)技术研究了从尾叶远志中分离得到的一个苯甲酰基取代口山酮甙的结构,并对其碳氢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9.
应用NMR技术,其中包括:1H NMR、13C NMR、DEPT、COSY、13C-1H COSY和HMBC,对联萘酚磷酰胺的一对差向异构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对S-R及R-R差向异构体的所有碳氢信号进行了一一归属,并依此考查了差向异构体的构象,分析结果得到了X-ray单晶衍射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大戟属植物中二萜酯和倍半萜甙结构的2D 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阿勒颇侧大戟和巨枝大戟全草中分别得到的一个巨大戟烷型二萜酯和一个倍半萜甙,利用1H-1HCOSY;HMQC,RMBC等2DNMR技术归属了所有质子和碳的化学位移信号,并准确指定了二萜酯中每个酯基以及倍半萜甙中糖的连接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