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运清  刘东 《大学化学》1994,9(2):46-49
在涉及具体指示剂时的混合离子(M,N)络合滴定中(K_MY>K_NY),从理论上判断M能否准确滴定的方法应是:将N与EDTA的反应作为主反应的副反应处理,计算终点误差,依其值大小和滴定条件下N与指示剂显色与否作出判断.用条件lgc_M~(SP)·K’_MY≥6和△lgcK’≥6及△lgc_N~(SP)·K’_(NIn)≤-1进行判断,其结论不可靠;因为它不能说明检测终点时的△PM(或△pM’)和终点误差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克安 《大学化学》1993,8(1):15-18
分析化学教科书中,对多元酸能否分步滴定都给出了判据。以二元酸的分步滴定为例,当△pK_a≥5,c_aK_(a_1)≥10~8,△pH=±0.3时,滴定误差|TE|≤0.5%。基于A.Ringbom误差公式导出的这一判据被广泛的采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曾有人对此提出了疑向:(1)在c_aK_a≥10~(-8)的前提下,分步滴定的准确度是否仅决定于△pK_a,而与被滴酸的浓度大小无关?(2)c_aK_(a_1)≥10~(-8),是一元酸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对一元酸准确滴定的误差要求是0.1%,而多元酸分步滴定的误差要求是0.5%。所以分步滴定中仍要求c_aK_(a_1)≥10~(-8)是否合理?本文拟从滴定过程的质子条件出发,导出计算分步滴定误差的精确算式,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得到分步滴定的确切条件,同时引用浓度对数图对此条件作出直观形象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多元弱酸分步滴定的准确条件一直是酸碱滴定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基于分布分数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分析化学教材中有关探讨磷酸分步滴定的某些错误结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滴定突跃大小的计算,对多元弱酸分步滴定的准确条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若人眼判断滴定终点时有±0.2pH的不确定性时,滴定误差控制在0.5%,强碱滴定多元弱酸时,分步滴定的准确条件是:Kai/Ka(i+1)≥105.0;cKai≥10-8.7。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在各种化学反应(沉淀、络合、显色等)中,弱酸阴离子参加反应的能力受酸度控制,当酸度越高时,弱酸阴离子参加反应的能力越低,这种现象称为酸效应。在络合滴定中,影响滴定成败的内因是络合反应,以被测离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lg K_(MY)为标志,但是,在稳定常数符合要求时,酸度提高会严重影响表观稳定常数,并使之降低,因而,酸度这个外因就转化成为主要矛盾,一切滴定条件(终点指示,干扰掩蔽,滴定方式等)都必须在指定酸度范围内才可能进行,如果酸度控制错误,则不论如何改变其它条件,都不能获得正确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一个络合滴定终点误差公式,计算简便,结果准确。公式如下: TE(%)=(K′_(MIn)/(K′_(MY)-1/C_M~(ep)K′_(MIn))×100  相似文献   

6.
关于氧化还原滴定可行性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运清 《大学化学》1991,6(1):18-21
一、问题的提出从平衡的观点考虑,判断一氧化还原反应可否用于滴定分析法,是从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出发,用反应体系的log K′或△E~(0′)值大小来判断的。由于反应类型不同,为达到一定反应完全程度,对log K′或△E~(0′)值的要求也不同。现行分析化学教材一般只讨论对称氧化还原电对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在若干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欲不经分离而进行个别离子的氨羧络合滴定,必须控制滴定条件。根据作者提出的酸效应公式,可以计算在混合溶液中,控制酸度滴定个别离子的最高和最低酸度范围。但是,对于氨羧络合物的稳定性相近的一些离子(例如△pK<5时),欲不经分离而进行选择滴定,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曾经証明,在氨羧络合滴定中,当干扰离子N与被测离子M同时存在时,如果pK′_(MY)愈大,pK′_(NY)愈小;原始浓度M_0愈大,N_0愈小,则滴定M离子的誤差愈小。因此,适当提高溶液的酸度(利用酸效应)以降低干扰离子的pK′_(NY)值,或加入其他络合剂(利用络合掩蔽效应)以降低干扰离子浓度N_0,都可得到消除干扰的效果。当干扰离子与某种试剂生成难溶的沉淀时,也能降低干扰离子浓度,达到掩蔽干扰的目的,称为沉淀掩蔽效应。在络合反应与沉淀反应之间的平衡情况,文献,曾用数学推导作过某些说明,但对络合滴定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利用Cl~-离子在选定的极谱条件下在dE/dt-E曲线上产生切口或消失指示终点。对土壤、污水、血清、大理盐矿中Cl~-根的滴定所得结果与“摩尔法”、“汞量法”、“紫外浊度法”、“硫氰酸汞比色法”对照,结果相符。相对误差±0.7%,回收率99.4~100%。本法的特点是对有色、混浊、酸碱性、含铵盐试样无需前处理可直接滴定。解决了无法用指示剂指示终点试样的滴定。滴定下限为2.0×10~(-4)M。另用本法标定标准溶液和试样下滴定无须做空白。  相似文献   

10.
对于1gK'_(My)C_M或1gK'_(MY)C_M -1gK'_(NY)C_N较小的络合滴定,可以使用单一参比溶液,使全部试样的pMeq均大于或小于该参比溶液的PM值,并使用数据校正法或条件滴定度法校正结果。实验证明,即使1gK'_(MY)C_M或1gK'_(MY)C_M -1gK'_(NY)C_N小至4,仍能得精确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滴定曲线图入手,分析了以酸碱指示剂确定终点时,强-弱混酸体系(HCl-HA)的滴定情况。结果表明,在Er=±0.1%,且2种一元酸的初始浓度均为 0.10 mol·L-1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将2者分别准确滴定的。但若Er=±0.5%,弱酸HA则可以与HCl分开并各自准确滴定,其需要满足的条件为:10-7.57≤Ka,HA≤10-6.50。方法简单实用,应用于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络合滴定的准确度和终点敏锐度与滴定体系的lgK_(MY)C_M及pM_t-pM_(eq)的大小有关。当lgK_(MY)C_M较小时,等当点突跃小,指示剂变色不敏锐。使用MY贮备液配制参比溶剂,加入同量指示剂,可使终点的确定变得容易,结果比较准确。本文就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79年第1期发表了李醒夫同志的“络合滴定终点理论的探讨”一文,读后觉得文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例如文中曾得出结论:“干扰离子和被滴定离子浓度愈高,干扰离子的络合常数愈大,指示剂偏差愈大,滴定终点愈不敏锐”(着重点是本文作者加的)。很明显,得出被滴定离子浓度愈高滴定终点愈不敏锐这一结论,似与实际情况不符。李文以dx/dy(加入少量络合剂时指示剂颜色变化的速度)表示终点敏锐度,这可能是不够恰当的。这里有两个问题:1.不用指示剂检测终点时,也存在终点敏锐度问题;2.终点敏锐度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离子强度的高氯酸钠水溶液中,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自由卟啉H_2T_(β-N-EAES)PyPBr_4(简记为H_2P~(4+))与Gu(Ⅱ)离子的配位反应动力学,探讨高氯酸钠对Cu(Ⅱ)离子嵌入自由卟啉反应的催化本质.在给定条件下,高氯酸根与自由卟啉的缔合数n为1;缔合平衡常数K_0=3.70±0.42dm~3.mol~(-1).配位反应实验动力学方程为d[Cu(Ⅱ)P~(4+)]/dt=5.55×10~5γCu~2+γH_2P~4+γ(3)[ClO_4~-]~3[Cu~(2+)][H_2P]_总/(1.00+10~(2.02{H+}+10~(4.36{H~+}~2)、反应的活化能E=53.30kJ·mol~(-1),活化焓变△H~ =50.31kJ·mol~(-1),活化熵变△S~ =-77.65J·mol~(-1)·K~(-1).提出了金属卟啉生成反应中的ClO_4~-催化卟啉环变形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滴定分析的可行性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滴定分析教学中常常遇到所谓滴定的可行性问题,即能够准确进行滴定的条件。如用NaOH滴定一个弱酸,这个弱酸的浓度与离解常数应符合什么条件滴定才能准确进行(本文仅讨论用指示剂目测终点的情况)。关于这个问题的结论,各教科书上虽都明确指出:弱酸能被准确(误差≤0.1%)滴定的条件是CK_a≥10~(-8)。但对于这个可行性界限的来源,众说不一。一些教科书上通过比较不同C和K_a的滴定曲线形状后,定性地得出这个结论。另一些书上通过计算一系列不同C、K_a体系的滴定突跃后列表归纳出这个结论。络合  相似文献   

16.
光度滴定     
一、方法的基本原理(1)方法的基础光度滴定是以连续测量滴定过程中,待测溶液吸收光量的变化为基础。吸收的光流能量以光密度(D)或透过率(T)表示;而用光电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量。光密度与溶液中吸收物质的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方法的使用条件。如果待测溶液对光的吸收,服从Beer定律,则在给定的波长下进行滴定时,吸收组分浓度的变化,就反映出光密度的变化。在D=f(v)上作图(v表已知浓度的滴定剂的体积),即可得出表示滴定过程的两条相交的直线,而以两  相似文献   

17.
希夫碱钴配合物的吸氧热力学及其自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双Schiff碱钴配合物,并研究了该配合物在吡啶溶液中的吸氧过程热力学。在4—24℃范围内,吸氧摩尔比为1:1,吸氧过程热力学参数为:△H=-26.8(±0.5)kJ/mol,△S=-89.2(±1.8)J/mol·K。在30—45℃范围内,吸氧摩尔比为2:1,吸氧过程的热力学参数为:△H=-172.6(±9.14)kJ/mol,△S=-517.3(±29.4)J/mol·K。温度超过45℃,自氧化作用变得明显,配合物中苄羟基被氧化为醛基。提出了可能的氧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8.
关于滴定弱酸判断准则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援 《大学化学》1991,6(2):52-53
国内一些分析化学教科书认为;在中和法中,弱酸能否被强碱滴定的判断条件是:cK_a>10~(-8)。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不严密的,值得探讨。该判断式不严密的地方在于没有限定弱酸的浓度。如增加一个限制因素,该判断式有可能在理论  相似文献   

19.
络合滴定中的指示剂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络合滴定一种浓度较高的金属离子时,如果有敏锐的终点和很小的滴定误差,当这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尽管其K'_(MY)C_M仍相当大,存在终点敏锐度下降和滴定误差上升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指示剂金属离子络合物与EDTA金属离子络合物存在竞争平衡。通常使用的指示剂浓度为10~(-5)~10~(-6)M,则当C_M小于10~(-3)~10~(-4)M时,此种竞争平衡已经影响到终点的敏锐度,也影响到滴定误差。下面我们讨论指示剂对变色敏锐度和滴定误差的影响及其校  相似文献   

20.
用阴极射线示波器荧光屏上荧光点的位移代替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来指示滴定终点的双安培滴定方法称为示波双安培滴定法。与检流计相比较,示波器灵敏度高,终点更加明确。示波双安培滴定的装置如图1所示,将外加电压(150—600mV)直接加于两个铂电极上并将示波器输入端直接串联于线路中即可。使用SR—071A型长余辉示波器的直流档直接输入时,灵敏度为5mV/cm,输入阻抗为1兆欧,其电流检测灵敏度为I_s=V_s/R=(5×10~(-3))/10~6=5×lO~(-9)A/cm,比常用检流计灵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