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与成人相比 ,儿童对铅毒性作用更脆弱。年龄越小 ,对铅毒的易感性越高。由于生理原因 ,儿童对铅吸收多、排泄少。吸收的途径有 :(1 )消化道 :成人对铅的吸收率 5 %~ 1 0 % ,儿童则高达 42 %~ 5 3 % ,较成人高出8%~ 1 0 % ;儿童的胃排空较成人快 ,在胃排空状态下铅的吸收会增加 ;儿童的单位体积摄入量多 ,吃食物 (零食 )次数较多 ,因此通过食物摄入铅量增加 ;儿童的除痰能力差 ,部分呼吸道吸入的铅也会由消化道吸收 ;此外 ,一般吸收入体内的铅由大小便排出 ,而儿童的排泄率低 ,成人的排泄率为 99% ,儿童仅 66%。 (2 )呼吸道 :儿童呼吸道铅…  相似文献   

2.
铅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中的铅主要来自食物、空气和水。根据对北京城区 4个幼儿园的调查 ,从粮谷类和肉菜类中摄入的铅约占膳食铅总摄入量的 45 3 %和 42 5 % ,这两类食物的铅摄入量占人体铅总摄入量的 87 8%。人体对铅的吸收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人体本身的因素。此外 ,还与许多营养因子有关。(1 )胃肠道吸收 :成人胃肠道对铅的吸收率约为 5 %~ 1 0 % ,婴幼儿和儿童的胃肠道吸收率可达 42 %~5 0 %。铅的吸收与进食状况有关 ,Rabinowity (1 980 )的研究发现 ,胃排空时的铅吸收率要比胃充盈时增加约45 %。其他膳食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3.
铁的需要量     
人体每天对铁的需要量很少 ,因为体内的铁可被反复利用。新陈代谢中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也要换新 ,但是 ,“死去”的红细胞被解体后 ,释放出来的铁大多数被送到骨髓和肝脏中合成新的红细胞或贮存起来 ,排出损失的数量很少。男子每日损失 1mg或更低 ,女子平均每日损失 0 8mg ,月经期损失较多 ,每日约损失 2mg左右。考虑到食物中的铁不容易被机体吸收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 ,人体对它的吸收率甚至低于 10 %。因此 ,每日膳食中应供给的铁就应该比较多。建议每日供给成年男子的铁为 12mg ;成年女子平时也为 12mg ;孕期和授乳期 15mg ;…  相似文献   

4.
铅暴露被认为对许多特殊人群有较大的危险性 ,除铅作业工人、汽车司机、交通警察等经常暴露于铅环境的人群外 ,要特别注意下列人群 :(1 )儿童。儿童中许多人有嗜土癖和手 口活动 ,胃肠道对铅的吸收率和滞留率较高 ,密质骨比例比成年人小 ,不能将吸收的铅更多地转移到骨中。这样就有较多的铅滞留在易产生毒性的软组织中。血液、神经和肾脏三大系统最易蒙受铅的毒害。(2 )妊娠妇女及发育中的胎儿。铅可通过母体胎盘转运到胎儿循环系统中 ,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胎儿发育期 ,铅对代谢过程和生理过程最为灵敏 ;妊娠时由于激素平衡发生变更 ,…  相似文献   

5.
总脂肪与铅     
虽然饮食脂肪作为影响铅吸收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已引起许多人的兴趣 ,但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动物实验研究。Barltrop ( 1 975 )观察到 ,铅的吸收与饮食脂肪的数量和种类有关。当大鼠饲料中的玉米油含量从 5 %增加40 %时 ,可使大鼠几种组织中的铅含量增加 7~ 1 4倍。Quarlerman ( 1 977)也发现 ,铅吸收的程度随脂肪种类而变 ,当卵磷脂与胆汁盐和少量胆碱混合时 ,增加了铅的吸收 ,但少量卵磷脂的重要性仍有疑问。Ku ( 1 978)在对幼年大鼠和成年大鼠进行的 1 0周研究中发现 ,摄取醋酸铅或铅与磷脂的络合物 ,大鼠肾、肝、脑和股骨中的铅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6.
①铁:铁与锌能相互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当铁一锌离子总数超过25mg,且婴儿铁锌比超过3:1或成人超过2:1时,铁便明显抑制锌的吸收利用,这种抑制于二价铁比三价铁更大,但有机锌几乎不受铁的影响。一定量的铁可抑制铜、钴、锰的吸收;增进氟的吸收利用;对钒、铅、镉的吸收代谢也有一定影响。饮食中的亚铁可减轻钒过量的毒性,防止铅的不良影响。镉的轻度中毒也可被铁所抵消。  相似文献   

7.
<正>铅是一种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且容易被儿童吸收,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表明儿童通过内脏摄取的铅是成年人的4~5倍~([1])。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包括说话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2-3])。目前国际上众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法规或标准限制相关产品中铅的使用。欧盟《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  相似文献   

8.
除了要考虑各种食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外,还要密切注意各类影响微量元素生物利用率的饮食因素,也就是膳食中的微量元素能否被吸收、运转到作用部位而成为有生理活性的成分。一般来说,存在或混合于动物性食物中的微量元素,比存在或混合于植物性食物中者吸收利用率要高。比如蔬菜及大米中铁的吸收率仅有1%,玉米、豆类为3%,小麦为5%,而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则为10%~20%,肝脏可达22%,锌也有同样的规律。蛋白质的摄入使其在体内分解为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与锌铁结合可促进其吸收,而复合糖(如谷类)可因其含有植酸等成分而抑制了铁和锌的生物利用。除此…  相似文献   

9.
食物中可溶性铁和可吸收铁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食物中可被吸收利用的铁的量,采用体外法模拟人体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考查了八种不同食物的可溶性铁、可吸收铁和铁的可利用率、铁的可吸收率,它们分别在0.006×10-3~0.176×10-3、0.24×10-6~3.09×10-6、4.08%~38.46%和0.11%~1.66%之间。发现摄食相同重量的黑木耳、紫菜或空心菜,可以获得比猪肝或菠菜更多的可吸收铁;就可吸收率而言,蔬菜类食物高于豆制品类食物,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高于它含植物蛋白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铅进入人体有三条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人每日会从食物、水中摄入 3 0 0 μg的铅 ,按肠道吸收1 0 %计算 ,进入人体内的量为 3 0 μg ;大气中含铅量 2~ 5 μg,每日呼吸 1 0m3空气 ,从肺部吸入量按吸收 5 0 %计算 ,约 1 0~ 2 5 μg。两者合起来 ,每日摄入 40~ 5 0 μg。被吸收的铅先进入血液中。进入血液的铅大多经肾脏、消化道随尿粪排出。少量可通过唾液、奶汁、汗液、月经等排出。另一部分在血液中以磷酸氢铅、甘油磷酸化合物、蛋白质化合物或Pb2 + 态循环至全身 ,91 %~95 %以不溶性的磷酸三铅形式存在于骨骼中 ,仅少量储存于…  相似文献   

11.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 ,而且是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成年人体内的钙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2 % ,也就是说 ,体重 70kg的成年人体内大约有 140 0g钙。体内所有其它金属元素的重量加起来还没有钙多。钙的来源广泛 ,人的肾对钙又有再吸收的功能 ,骨骼还可以储备钙 ,似乎人体不太会缺钙。事实上 ,常有缺钙的患者 ,主要原因是食物中所含的钙 ,多以脂肪酸钙、草酸钙、植酸钙、磷酸钙等形式存在 ,它们很难溶于水 ,因此不容易被人体吸收。高蛋白食物中只有 15%的钙可被人体吸收 ,低蛋白食物中的钙更难被人体吸收 ,仅 5%可被吸收。菠菜中的草酸…  相似文献   

12.
食物中其它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酸是利用性很差的磷酸化合物,它能和锌、铁、锰、镍及铜等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妨碍吸收,当膳食中这些微量元素处于临界水平时,则使摄入难以满足生理需要而引起缺乏。这种抑制作用可为其它因素加强或减弱。例如人体内破坏植酸盐的酶是含锌的金属酶,植酸可抑制锌吸收利用而使酶活性降低,抑制铜吸收的作用。植酸及其盐类多富集在谷粒外层及麸皮中,因而以粗糙谷物为主食的人群容易引起缺锌症和缺铁性贫血。植酸盐尚能和有害元素铅结合而降低其生物活性。麦麸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及VC结合而影响铁吸收。鞣酸也是茶、咖啡及某些红酒的主要成分之一,可和铁形成难溶性复合物而阻碍吸收,对铁的吸收抑制率可达4I%~95%。鞣酸还可降低钴的有机形式——维生素B12的生物利用率。草酸及其盐类可与铁等元素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而沉淀,从而使铁的吸收受阻。虽然菠菜中含铁较多,但也因其富含草酸而使其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3%,以往认为菠菜是补铁的理想食物,现在看来并非如此。除菠菜之外,甜菜、杏仁、巧克力、可可、茶等的草酸含量也很高。但草酸盐阻止微量元素的吸收作用,在大部分正常人的膳食中并无多大影响。然而在铁等矿物质摄入仅达到临界水平时,或极大量摄入这类含草酸盐的食物(单一种食物大量掇入并同时摄入其它富含草酸盐的食物),则可严重阻碍吸收而造成缺乏。大豆中的菲汀酸盐不仅抑制外源性锌吸收,还可抑制内源性锌吸收。  相似文献   

13.
铅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毒和神经毒,一旦被人吸收则在人体内长期积累而不易排出,它将严重损伤人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来自中国科技大学“重金属铅对儿童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环境污染加重,每人每天从空气、水和食物中吸收大约20至40微克的铅,它不但影响婴幼儿和儿童的智力发育,甚至直接影响到儿童身高与体重。据这项由中科大神经生物学系阮迪云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统计,我国城市中有一半左右的儿童血铅水平超过每分升10微克的铅中毒标准。大脑边缘系统海马结构是学习记…  相似文献   

14.
铁与铅     
在对缺铁啮齿动物的铅代谢研究中发现,伴随着铁吸收的增加,铅的吸收也相应增加(Six K M,1972;Ra-gan H A,1977;Barton J C,1978;Hamilon D L,1978;Flanagan P R,1979;Barton J C,1981)。在人类研究中也发现,饮食低铁增加铅的毒性或铅的吸收(Watson W S,1980;Yip R,1981;Flanagan P R,1982)。美国NHANES Ⅱ的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血铁浓度与EP呈负相关关系,缺铁合并高血铅导致的EP升高程度较单纯高血铅为高,儿童合并发生铁缺乏性高血铅的机会要比铁合适儿童高3倍(Dallman P R,1984;Mahaffey K R,1986;Marcus AH,1987)。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东山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广州市东山区 0~ 6岁儿童血铅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 ,于2 0 0 2年 1~ 1 2月对东山区当年入托儿所、幼儿园 65 3名 0~ 6岁儿童进行了血铅等六种元素检测 ,并对被检测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 ,进行了儿童个人情况及家庭生活环境等调查。结果表明 ,65 3名儿童血铅水平为 ( 89 2 3± 2 4 3 4) μg/L ,儿童铅中毒 (诊断标准≥ 1 0 0 μg/L)的比例是 46 7% ,儿童铅中毒以Ⅰ~Ⅱ级为主 ,我区儿童铅中毒流行率 46 7% ,低于我国城市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率5 1 7% ;高铅组儿童出现钙、锌、铁缺乏发生率较低铅组高 ,并有显著性差异。儿童铅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儿童在马路上逗留时间长 ,居住环境及经济状况条件差 ,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与摄取铅有关 ) ,家长对铅中毒的认识不足。提示我区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比例仍较高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人体中的铅     
许多人曾详细检测过人体组织中的铅浓度。Barry对儿童和成人组织中的铅浓度做过最广泛的研究 ,Shroeder和Tipton也做过类似的工作 ,其他作者研究了铅与细胞器的结合。Castellino (1 969)发现 ,铅在细胞内最优先地与线粒体结合。不同地区人体中的铅负荷有很大不同 ,美国人全身铅总量有 1 2 0~ 1 40mg ,而欧洲和非洲人仅是美国人的一半。成人约有 94%~ 95 %的铅沉积于骨骼中 ,而少年儿童仅有 70 %沉积于骨中。人体蓄积铅的次要部位是肝脏、肌肉、皮肤和血液 ,相对铅浓度以动脉、肝、肾、胰、肺为最高。但各…  相似文献   

17.
长期接触铅及铅化合物的人 ,膳食中应多吃瘦肉、鱼、奶、蛋类以及蔬菜、水果等 ,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来源 ,因为蛋白质可与铅结合成不溶性的化合物 ,维生素C也可与铅形成抗坏酸铅 ,它也不溶于水和脂肪 ,故随粪便排出体外 ,阻了人体对铅的吸收。此外 ,水果中的果胶也有抑制吸收铅的作用。另外 ,还要增加维生素B1、B12 和叶酸的供给量 ,以保护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膳食中脂肪量应降低 ,糖量可适当增加 ,这样可抑制铅在肠道中的吸收 ,并且可保护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铅作业人员的饮食  相似文献   

18.
用骨铅测定判断铅中毒的效果可以和血铅或其他指标相比较。Markowitz对 2 0 1例中度铅中毒、驱铅试验阳性儿童在相隔 7周所作的研究表明 ,接受螯合治疗的儿童骨铅、血铅和EP水平比未治疗儿童分别降低 40 μg/g、47μg/L和 2 48μg/L。然而 ,研究发现上述这些变化是不均匀的 ,初始铅水平较高的儿童降低最大 ,而初始水平低的儿童降低最少。当对初始水平进行对照分析或对初始水平进行分组对比分析时 ,发现治疗儿童和非治疗儿童之间的差异就不再显著。Rosen利用 1 44例铅中毒儿童的骨铅和血铅数据对驱铅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 ,发现当骨铅值高于…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东莞市石碣镇 969名 2~ 6岁幼儿园入托儿童发铅含量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石碣镇幼儿园 2~ 6岁儿童发铅含量为 ( 1 0 51± 3 0 0 )× 1 0 - 6 ,儿童发铅≥ 1 0 0× 1 0 - 6 者占调查人数的 63 88% ;男、女童之间发铅水平无特别显著差异 ,但两者的高发铅比率有明显差异 ;5岁前后的儿童在发铅水平及高发铅比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发铅检测 ,可早期发现高发铅儿童 ,并及时采用干预措施 ,对预防儿童铅中毒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人体锌缺乏主要原因有:(一)摄取不足,食物中缺乏动物性蛋白质,或由于加工不当,使食物中锌含量降低;或因疾病妨碍了锌的吸收;(二)锌的过度丢失;(三)锌需要量急速增加,以至供不应求,如妊娠、哺乳或创伤恢复期等。(四)小儿异食癖多由于锌吸收减少所致。(五)引起锌缺乏的疾病:肠源性肢端皮炎及营养性侏儒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