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铜安  周连祥 《光子学报》1989,18(4):313-321
本文首次报导了粉末ZnS:Mn.Cu复合结构直流电致发光(CS—DCEL)屏在电脉冲激发下出现现的双光脉冲现象。这种结构的屏与普通DCEL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发光层和ITO导电膜层之间镀有一厚约0.4μm绝缘性良好的绝缘介质层。当用电脉冲激发时,黄色光(~5850Å)脉冲不仅出现于电脉冲前沿,还出现于其后沿附近;且正向电脉冲激发时,前沿光脉冲强度大于后沿,反向电脉冲激发时前沿小于后沿。 在电脉冲后沿附近出现第二个光脉冲的现象以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其它现象都可利用一个我们建立的模型——发光层与绝缘层界面附近自由电荷层的积累——予以较满意的解释。 另外,CS—DCEL屏在交变电压驱动下具有较好的老化特性和较高的发光效率,它可能成为将来很有前景的一种发光显示器件。  相似文献   

2.
粉末DCEL屏(夹心式)的发光区是在紧靠阳极的一个很薄(大约1μm)的区域内,这是至今所有研究者一致的结论。本文作者在实验中证实,粉末DCEL屏的发光区位置具有随机性,通常它可出现在任何难以预料的位置上,比如在靠近阴极或者在发光粉层中间以及靠近阳极,甚至同时在所有上述位置上出现,也有时发光区占据整个的发光粉层。实验还证实,发光区的位置与形成方式,电极材料,电压极性,发光材料和屏的结构等因素有关,发光区出现在紧靠阳极的区域只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结果。文章讨论了发光区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性,认为发光区的位置取决于发光粉层内电位分布不均匀性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周连祥 《发光学报》2002,23(6):529-539
我国是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独立自主研究并全面掌握DCEL技术的国家,其基本技术已赶上英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在DCEL核心关键技术--包铜和形成工艺方面又开发出独特的新工艺,使生产效率和DCEL显示器最大单元发不面积均提高十至几十倍,彻底克服了对产业化的严重制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首先发现并深入研究了DCEL器件的ACEL特性,其ACEL发光亮度在市电工作条件下比传统ACEL器件提高十倍以上。深入地研究了DCEL形成过程的物理图像和机制。亮度衰减特性;发光区的成因及其随机性;DCEL器件在交流(AC)电压下的光电特性等。1985年完成世界上首台计算机控制大面积(1m^2)镶嵌式DCEL终端显示器,并成功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会务信息显示;同年还完成我国首台高分辨率便携式固体平板化DCEL微机终端显示器,利用DCEL器件的ACEL特性还成功开发出多种非矩阵DCEL显示器。  相似文献   

4.
粉末DCEL屏(夹心式)的发光区是在紧靠阳极的一个很薄(大约1μ)的区域内,这是至今所有研究者一致的结论.本文作者在实验中证实,粉末DCEL屏的发光区位置具有随机性,通常它可出现在任何难以予料的位置上,比如在靠近阴极或者在发光粉/介质层中间以及靠近阳极,甚至同时在所有上述位置上出现,也有时发光区占据整个的发光粉/介质层.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采用环境友好型InP/ZnS核壳结构量子点材料制备匹配蓝光Micro-LED阵列的量子点色转换层以实现Micro-LED阵列器件全彩化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倒置式量子点色转换层方案,实现了InP/ZnS量子点材料和Micro-LED阵列的非直接接触,从而可以缓解LED中热量聚集导致的量子点材料发光主波长偏移、半峰宽展宽以及发光效率衰减等问题。量子点色转换层中内嵌PDMS聚合物柔性膜层,可以消除咖啡环效应,同时,色转换层中内嵌飞秒激光图案化处理的500 nm长波通滤光膜层,可以抑制蓝光从非蓝色像素单元出射。最后,实验制备了像素单元中心间距90μm的16×16 InP/ZnS量子点色转换层。该设计可以实现基于蓝光Micro-LED阵列的全彩色Micro-LED显示器件的制备,并且该制备方法可以降低全彩色Micro-LED阵列显示器件的制备成本。  相似文献   

6.
一 透光率高电阻率低的透明导电薄膜,在飞机、航天飞行器和太阳能光伏电池诸方面,都有重要应用.具体地说,可用作电光显示器件的透明电极;超大口径电光快门透明电极;飞行器上防霜加热玻璃窗;防反射多层膜以及特制毛玻璃等.透明导电薄膜,有各种制备材料及制膜方法.制备材料有金、钢等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中,目前最好的材料为SnO2和In2O3等.获得透明导电膜的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1.蒸熏法 把SnO2等金属氧化物和被镀基片放在特制烘炉,加热到一定温度(约+70°C),在热空气中SnO2被气化蒸熏于基片上.2 喷镀法 在烘炉中加热基片到一…  相似文献   

7.
郭铜安  周连祥 《发光学报》1989,10(4):283-289
本文首次利用热激电流(TSC)法测量到两个出现于ZnS颗粒表面的陷阱能级(ΔEt1=0.64eV,ΔEt2=0.89eV),而且随着DCEL屏形成程度的提高(形成电压升高,形成时间延长),其表面陷阱的浓度将随之增大。我们认为,产生表面能级ΔEt1和ΔEt2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形成过程中,Cu+离子从ZnS颗粒表面迁移走后颗粒表面又吸附了不同的氧离子(O-和O2-)所致。  相似文献   

8.
前言 作者曾制做了由Y_2O_3(或Si_3N_4)—ZnS:Mn—Y_2O_3组成三层结构,具有存贮功能的稳定的高亮度EL屏。 在此屏的应用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通过加一个有足够脉宽0~60伏的低脉冲电压1屏变得对光敏感。同时也发现,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9.
一、引 言 电致发光屏是一种在电场的作用下发光的器件,它具有耗电量小、固体化、平板化等独特的优点.以它作为终端显示器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上有重要意义,并正为人们所重视.我们通过电致发光大屏幕电视的研制来探讨实现固体化平板型大屏幕显示的方式和途径. 二、基本工作原理 电致发光屏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大致由以下六部分组成:玻璃基板、采用光刻工艺在玻璃上面制成的SnO2透明电极群、电致发光粉末及介质混合材料层、锡或铅制成的电极群、玻璃和环氧树脂防潮保护层. 为了适应显示电视图象的要求,在保证不降低分辨率的条件下简化发…  相似文献   

10.
罗勤 《发光学报》1989,10(1):74-81
本文概述了长春物理研究所为人民大会堂研制的交流(AC)、直流(DC)电致发光(EL)矩阵大屏幕会务信息显示的结果。其中,ACEL矩阵屏幕尺寸为2.5×3m2,由30块0.46×0.46m2的单元屏拼接而成。平均亮度20尼特,对比度10:1;DCEL矩阵屏幕为:1m2,行列数120×144,平均亮度45尼特,对比度大于10:1。在环境照度60lux条件下,观察距离分别为65m、20m。并从分析EL矩阵的显示特性出发,阐明了显示系统的设计要点,控制、匹配电路和亮度、对比度的关系;还给出了部分驱动电路结构和系统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烧结工艺和丝网印刷技术,研发了一种新的沟槽形冷阴极.底部绝缘层由黑色绝缘浆料被烧结后制成,且在底部绝缘层中存在倾斜面.将银浆丝网印刷在条形电极上,依次经烘烤和烧结工艺后形成银电极.利用细砂纸,对银电极进行适当的抛光工艺,以便获得光滑的电极表面.由于特有的银电极形状,从而易于获得更大的场增强因子.将碳纳米管制备在银电极上,形成场发射极.致密的碳纳米管层完全覆盖银电极表面,特有的边缘场增强效应能够使得碳纳米管发射出更多的电子.顶部绝缘层则用于抑制碳纳米管的横向电子发射.结合沟槽形冷阴极,制作了三极结构的场致发射显示器,该显示器具有良好的场致发射特性及优良的发光图像均匀性.与普通冷阴极场致发射显示器相比,沟槽形冷阴极场致发射显示器能够将开启电场从1.86V/μm降低到1.78V/μm,将最大场致发射电流从1 537μA增加到2 863μA,且将最大发光图像亮度从1 386cd/m2提高到1 865cd/m2.该制作技术在场致发射显示器中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砷化镓(GaAs)多结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设计了宽光谱(300 nm~1 800 nm)ZnS/Al2O3/MgF2三层减反射膜,分析了各层的厚度及折射率对三层膜系有效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于整个波长,ZnS厚度对有效反射率的影响要大于Al2O3和MgF2,MgF2厚度对有效反射率的影响最小;适当减小MgF2的折射率或增加ZnS的折射率可得到更低的有效反射率。同时,当 ZnS,Al2O3和MgF2的最优物理厚度分别为52.77 nm,82.61 nm,125.17 nm时,此时最小有效反射率为2.31%。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面热透镜技术,对3.8μm和2.8μm激光辐照下镀制在Si基底上的单层ZnS,YbF3和YBC薄膜及不同膜系的YbF3/ ZnS多层分光膜和多层高反膜,以及镀制在CaF2基底上的增透膜进行了吸收测量,并对3.8μm和2.8μm 激光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2.8μm波长下的吸收比3.8μm的大得多,两者之间约相差一个量级,测得的多层高反膜YbF3/ZnS薄膜在的3.8μm处的最低吸收为4.57×10-4,测量系统的灵敏度约为1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制作基于ZnS的对雷达波高效电磁屏蔽的金属网栅,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先胶后镀的光刻复制工艺。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影响金属网栅成品率的主要因素为ZnS材料的颜色,即由于多晶ZnS的颜色和所用光刻胶的颜色相似,很难判断网栅是否显影彻底,进而影响真空镀膜过程中金属网栅膜的形成。结合金属网栅的制作工艺,通过采用镀一层过渡膜的方式,即采用镀膜、涂胶、显影、腐蚀、镀膜、去胶、腐蚀的工艺,有效地解决了ZnS颜色带来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该工艺一次性成功制作出线宽为8μm、周期为400μm的金属网栅。该工艺使基于ZnS金属网栅的成品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陈赟  李艳茹  张红胜 《中国光学》2014,7(1):131-136
为了制作基于ZnS的对雷达波高效电磁屏蔽的金属网栅,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先胶后镀的光刻复制工艺。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影响金属网栅成品率的主要因素为ZnS材料的颜色,即由于多晶ZnS的颜色和所用光刻胶的颜色相似,很难判断网栅是否显影彻底,进而影响真空镀膜过程中金属网栅膜的形成。结合金属网栅的制作工艺,通过采用镀一层过渡膜的方式,即采用镀膜、涂胶、显影、腐蚀、镀膜、去胶、腐蚀的工艺,有效地解决了ZnS颜色带来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该工艺一次性成功制作出线宽为8 μm、周期为400 μm的金属网栅。该工艺使基于ZnS金属网栅的成品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复合绝缘层交流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屏的综合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甲明  钟国柱 《发光学报》1996,17(3):191-196
本文从交流薄膜电致发光(ACTFEL)显示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角度出发,兼顾其发光亮度以及驱动电路对屏的RC响应的要求,对ACTFEL矩阵屏的结构进行了综合优化设计.从理论上分析了复合绝缘层SiO2/Ta2O5击穿方式的转变条件并计算了其合理的厚度比例及ZnS:Mn发光层的厚度和衬底ITO方块电阻的取值范围.通过实验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在理论设计的指导下研制了640×480(10英寸)ZnS:MnACTFEL单色计算机终端显示器.  相似文献   

17.
专利选报     
先前的树脂型场致发光屏是把场致发光材料分散在介电常数较大的树脂中,然后再在这样做好的发光层上做上一对电极即成。如图所示,在一个带有氧化锡透明电极层1的透明基板2上涂以一种分散在树脂中的场致发光材料,干燥之后,做成发光层3,然后再真空蒸发A1等,做上第二电极4。为了改善发光,提高发光层的耐压,在电极和发光层3之间往往加以反光层5。 从前,为了提高树脂型场致发光屏的亮度,其办法主要是把发光材料分散在介电常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报》1973年7期报导,美国西马闯公司制造的交流场致发光薄膜显示屏的结构如图所示。 场致发光薄膜材料主要是ZnS:Mn蒸发膜,膜的下面有一层黑色的电介质,上面有一层透明的电介质。黑色介电层的反射率仅为0.25%。在实验室正常照明条件下,反差比可达30:1。据称,当显示器表面亮度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光上转换发光显示器中干涉过滤膜的设计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介绍了近红外光上转换发光显示器的结构及其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显示器的亮度等性能并避免近红外光从屏上泄露,根据多层干涉过滤膜设计原理设计了该显示器所需的两个多层干涉过滤膜:一个为在可见光420~800 nm短波段高反射,近红外光800~1000 nm长波段高透射特性的LP膜;另一个为特性与之对应相反的SP膜.采用对称膜的设计并用MATLAB语言进行了仿真优化,得到了总层数为21,厚度分别为1586.8 nm和2157.8 nm的LP膜和SP膜,该膜系在整个波段和较大角度范围内都具有很好的透反特性考虑多层薄膜制备中存在材料折射率和膜层厚度偏差,该设计膜系具有较大的制造容差.  相似文献   

20.
用光激活的液晶光阀(利用光导膜) 美国休斯(Hughes)研究室把向列型液晶和向列型-胆甾醇型混合液晶与CdS光导膜结合,制成一大类用光激活的光阀器件。有下列用途:(1)即时的投射式显示;(2)图象存贮后投射式显示;(3)用于光学数据处理的即时输入。在过去用ZnS和硒为光导材料的实验(参见本刊1972年2期43—44页——译注)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过去做的器件灵敏得多,并且能够用可见光(0.510μm)激活。这种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