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粉末DCEL屏(夹心式)的发光区是在紧靠阳极的一个很薄(大约1μ)的区域内,这是至今所有研究者一致的结论.本文作者在实验中证实,粉末DCEL屏的发光区位置具有随机性,通常它可出现在任何难以予料的位置上,比如在靠近阴极或者在发光粉/介质层中间以及靠近阳极,甚至同时在所有上述位置上出现,也有时发光区占据整个的发光粉/介质层.  相似文献   

2.
对ZnS:Mn,Cu粉末DCEL屏的形成过程及光电特性作了研究.观测到经形成的EL屏具有整流特性及相位开关效应,发光局限于阳极附近,EL屏具有光生伏特效应.随着形成电压的提高与形成时间的延续,EL屏的电容量由大变小,局部发光区(结区)也从阳极附近向体内迁移.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经形成EL屏的阳极附近存在势垒-CuxS-ZnS:Mn,Cu异质结.文中采用p-v-n结模型分析发光屏的导电机构及激发机制,指出发光区的迁移是EL屏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正弦电压(频率20Hz—20kHz)激励,观测EL屏的形成过程.初步认为,EL屏的形成与老化过程主要由热引起.因此,制备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包铜ZnS粉末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ZnS:Mn.Cu粉末直流电致发光(DCEL)屏的光电导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铜安  周连祥 《光子学报》1990,19(4):377-380
本文首次研究了DCEL屏的光电导特性,结果表明,Zn:Mn.Cu粉末DCEL屏的光电导特性主要是由于DCEL屏形成过程中,因Cu+离子迁移而在发光区(或乏铜区)的ZnS颗粒表面形成的表面电子陷阱能级被激发所致。  相似文献   

4.
郭铜安  周连祥 《光子学报》1989,18(4):313-321
本文首次报导了粉末ZnS:Mn.Cu复合结构直流电致发光(CS—DCEL)屏在电脉冲激发下出现现的双光脉冲现象。这种结构的屏与普通DCEL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发光层和ITO导电膜层之间镀有一厚约0.4μm绝缘性良好的绝缘介质层。当用电脉冲激发时,黄色光(~5850Å)脉冲不仅出现于电脉冲前沿,还出现于其后沿附近;且正向电脉冲激发时,前沿光脉冲强度大于后沿,反向电脉冲激发时前沿小于后沿。 在电脉冲后沿附近出现第二个光脉冲的现象以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其它现象都可利用一个我们建立的模型——发光层与绝缘层界面附近自由电荷层的积累——予以较满意的解释。 另外,CS—DCEL屏在交变电压驱动下具有较好的老化特性和较高的发光效率,它可能成为将来很有前景的一种发光显示器件。  相似文献   

5.
在用PVA-发光粉泥浆技术涂制电视显象管的发光屏中PVA(AD)树脂的光反应是将发光粉粘结在底板上的关键环节。包有树脂的这些颗粒组成有最佳颗粒层数的发光屏(例如,1.4层)。在发光颗粒表面散射的紫外光只有当PVA-发光粉泥浆的pH值被调到7附近时才可能到达发光颗粒层的底面。在底板上被散射紫外光的强度决定于颗粒的光学不均匀性,而这个不规则性对球形颗粒是最大。紫外光的强度及其光程断面和高质量的发光粉是制备优良发光屏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1.引言 Ⅱ—Ⅵ族粉末磷光体的直流场致发光(DCEL)还没有像交流场致发光(ACEI)研究得那样深入。几乎所有作过的这方面的工作都是关于ZnS:Cu、Mn粉末磷光体的DCEL的。这个事实使我们有理由对CdS粉末的DCEL感兴趣,因为CdS是著名的发光体和光导体。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ZnS:Mn,Cu粉末DCEL屏在直流激发和低占空比的直流脉冲电压激发下具有非常好的发光特性。利用这些特性,DCEL屏在显示显像技术中已初露头角,前景十分喜人。但是,这些优良特性还不能完全反映出DCEL屏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8.
一无机发光材料的一般问题: 发射光谱 余辉测量 光和颜色的测量 国外无机晶体发光研究概况 发光材料的能带结构 体效应场致发光 一种联合的发光中心 等电子陷阱二场致发光显示器件和材料: CdS:Cu粉末磷光体直流场致发光(DCEL)性质的研究 利用场致发光屏作发光天棚的可能性 粉末场致发光屏亮度的测量 粉末材料EL效率的测量 n一班族化合物粉末的直流场致发光 ZnS薄膜场致发光 粉末场致发光应用现状 薄膜PC一EL夹层型象加强器 碱卤晶体的场致发光简讯:一种硫化镐场致发光器件 ZnS:TbF3薄膜的直流场致发光 Mn注入的ZnS薄膜场致发光元件…  相似文献   

9.
动态 简报     
电致发光薄膜屏 西德多特蒙德大学电气工程系薄膜光子电子学小组费歇尔(A.G.Fischcr)等人研制以薄膜晶体管(TFT)电路控制的电致发光薄膜屏。在TFT矩阵和电致发光层中间有一个用H_2S黑化的银片矩阵作为电致发光层的背电极。电致发光层是埋在热塑介电材料中的单颗粒粉末层,热塑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并掺有橙红色染料,使发光粉发出的兰绿光变为接近于白色的发光。在40伏(均方根值)8千周的工作条件下,可获得160cdm~(-2)的亮度,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粉末直流电致发光(DCEL)器件在直流(DC)和交流(AC)电压下光电特性的关联和区别及其物理机制. 实验发现,在DC和AC条件下DCEL器件的阻抗特性之间没有任何有规律的关联,而AC条件下的激发电流I_A和亮度B_A以及DC条件下的亮度B_D和发光效率η_D四个参量之间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AC条件下的发光效率η_A与上述四个参量之间却表现出某种相反和相对立的关系. DCEL器件的光电特性具有强烈非线性和对电压方向的非对称性.正半周(或DC条件下)DCEL器件是在高电场和低电流激发下的发光.对发光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场强度.在负半周时则是低电场和大电流激发下的发光.对发光起主要作用的是激发电流而不是电场强度.在AC条件下依材料、工艺、形成条件和工作电压的不同,DCEL器件可能更多地显示出正半周,负半周或两半周综合的光电特性.上述观点可以解释本文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ZnS:Mn,Cu粉末的直流电致发光(DCE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连祥  罗晞 《发光学报》1985,6(4):358-368
本文综述了本实验室对粉末DCEL材料的研究结果,文中叙述了直流发光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材料的制备方法,包铜工艺、ZnS原料,介质的选择原则,形成过程及DCEL机理等。  相似文献   

12.
罗晞  周连祥 《发光学报》1983,4(2):70-79
1954年Zalm首次发现了直流电致发光(DCEL)现象,但是在1966年前DCEL材料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工作也很少.当时,DCEL材料亮度低,激发电压高,发光只限于个别颗粒,半寿命极短以致难于进行定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13.
郭铜安  周连祥 《发光学报》1989,10(4):283-289
本文首次利用热激电流(TSC)法测量到两个出现于ZnS颗粒表面的陷阱能级(ΔEt1=0.64eV,ΔEt2=0.89eV),而且随着DCEL屏形成程度的提高(形成电压升高,形成时间延长),其表面陷阱的浓度将随之增大。我们认为,产生表面能级ΔEt1和ΔEt2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形成过程中,Cu+离子从ZnS颗粒表面迁移走后颗粒表面又吸附了不同的氧离子(O-和O2-)所致。  相似文献   

14.
罗勤 《发光学报》1989,10(1):74-81
本文概述了长春物理研究所为人民大会堂研制的交流(AC)、直流(DC)电致发光(EL)矩阵大屏幕会务信息显示的结果。其中,ACEL矩阵屏幕尺寸为2.5×3m2,由30块0.46×0.46m2的单元屏拼接而成。平均亮度20尼特,对比度10:1;DCEL矩阵屏幕为:1m2,行列数120×144,平均亮度45尼特,对比度大于10:1。在环境照度60lux条件下,观察距离分别为65m、20m。并从分析EL矩阵的显示特性出发,阐明了显示系统的设计要点,控制、匹配电路和亮度、对比度的关系;还给出了部分驱动电路结构和系统的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5.
罗晞  李定芳 《发光学报》1994,15(1):20-25
制备了CaS,Se:Eu红色DCEL屏.在CaS:Eu中掺入少量Se可以改进DCEL性能.研究了Pb对CaS:Eu的影响.通过发射、激发光谱及衰减的测量,认为Pb2+敏化了Eu2+.与常规的CaS:Eu相比,CaS:Eu,Pb的DCEL效率和寿命都明显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BaMgAl10O17:Eu^2 , known as BAM, is a very important blue-emitting phosphor used in plasma display panels (PDP) and three band fluorescent lamps. In this paper, the Ba0.s5MgAl10O16.94:Eu^2 0.09 phosphors with different fluxes (BaF2, MgF2, AIF3, BaCl2, MgCl2, AICl3, H3BO3) were prepared by high 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metho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luxes on the luminescence of Ba0.85MgAl10O16.94:Eu^2 0.09 phosphor was studied under 254nm excitation and vacuum ultraviolet (VUV) excitation. It was found that fluorides have better flux effects than chlorides and H3BO3. The mechanism of particle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flux in the process of phosphor preparation is discussed in deta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phosphors are also analysed.  相似文献   

17.
郭铜安 《光子学报》1993,22(4):321-326
本文在以前实验工作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直流电致发光机理的物理模型——表面空间电荷层模型。此模型完满地解释了器件的有关特性和实验曲线,并且提出了进一步改善DCEL器件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