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使3-二茂铁-2-丁烯酸钠(FcC(CH3)=CHCOONa, Fc=(η5-C5H4)Fe(η5-C5H5))和1,3-二(1-H-苯并咪唑基)丙烷(L1)与Cd(II)在溶液中反应, 或使邻羧基苯甲酰二茂铁钠(o-FcCOC6H4COONa)和1,4-二(2-H-苯并咪唑基)丁烷(L2)与Cd(II)在溶液中反应, 分别得到了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Cd(h2-FcC(CH3)=CHCOO)(L1)Cl]n (1)和单核环状配合物[Cd(h2-o-FcCOC6H4COO)(L2)(H2O)]•NO3•DMF•H2O (2). 采用红外、元素分析以及单晶衍射表征了这两个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研究了它们的热性能以及在DMF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配体C9H7R(R=CH2CH2CH3(1),CH(CH3)2(2),C5H9(3),CH2C6H5(4),CH2CH=CH2(5))分别与Ru3(CO)12在二甲苯或庚烷中加热回流,得到了6个双核配合物[(η5-C9H6R)Ru(CO)(μ-CO)]2(R=CH2CH2CH3(6),CH(CH3)2(7),C5H9(8),CH2C6H5(9),CH2CH=CH2(10))和[(η5-C9H6)(H3CH2C)CHCH(CH2CH3)(η5-C9H6)][Ru(CO)(μ-CO)]2(1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6,9,10和11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和间苯二胺四乙酸为配体与硝酸铜在CH3COCH3/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0.5CH3COCH3.2H2O(1),在DMF/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DMF.CH3OH.2H2O(2)(ntb=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H4mpda=间苯二胺四乙酸)。2个配合物的中心的铜离子分别与1个ntb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H2mpda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受溶剂的影响,配合物中配体的相对位置和构象有较大的区别,配合物2的配位构型更加扭曲。两个配合物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不同的复杂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4.
用水热法合成得到2个Cd(Ⅱ)配合物,[Cd(L)(4,4′-bipy)0.5(H2O)2]n(1)和[Cd(L)(bpp)(H2O)]n·2nH2O(2)(L=3-氧乙酸基苯丙烯酸,4,4′-bipy=4,4′-联吡啶,bpp=1,3-二吡啶基丙烷),并测定了他们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L配体连接Cd(Ⅱ)中心形成一维[CdL]n链,4,4′-联吡啶配体进一步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二重穿插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测试表明,它们在绿光区域有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5.
利用柔性含咪唑基配体1,3,5-三(咪唑-1-甲基)苯(L)与硫酸镉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通过反应条件控制得到了2个配位聚合物{[Cd(L)(EG)0.5(H2O)(SO4)]·EG·H2O}n(1)和[Cd(L)(EG)(SO4)]n(2)(EG=乙二醇)。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L连接Cd(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中配体L与Cd(Ⅱ)配位形成二维网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硫酸根桥联形成三维结构。有趣的是,EG分子在配合物1中连接链内的2个Cd(Ⅱ),而在配合物2中作为端基与1个Cd(Ⅱ)配位,硫酸根离子在1中作为端基配位,而在2中则以桥联方式连接2个Cd(Ⅱ)。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及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罗世霞  陈晓靓  朱淮武  张笑一  卫钢 《化学通报》2014,77(11):1098-1102
以吡啶-2,6-二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酯化后与N-(3-氨基丙基)咪唑反应合成了有机配体分子吡啶-2,6-二[N-(1'-咪唑基丙基)甲酰胺](L)及其锌(Ⅱ)、镉(Ⅱ)配合物。配体L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IR、UV和元素分析表征,并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L的晶体结构,L属于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a=25.03(2),b=8.933(7),c=20.101(16),α=β=γ=90°,V=4495(6)3,Z=8,Dc=1.287g·cm-3,μ=0.095mm-1,F(000)=1856。通过元素分析确定锌(Ⅱ)、镉(Ⅱ)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19H23N7O2)2Zn2(ClO4)2·(CH3O)2·2H2O和(C19H23N7O2)2Cd2(ClO4)·(CH3O)3·2H2O,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两种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用2-Fe-C6H4CO2H和(n-Bu)2SnO反应合成了(2-Fe-C6H4CO2)2Sn(n-Su)2(A)和{[2-Fe-C6H4O2)Sn(n-Bu)2]2O}(B)(Fe=(η^5-C5H5)Fe(η^5-C5H4)两种新的二正丁基锡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13C)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由此推测出配合物可能的分子结构,测定了配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对HL-60,HCT,BGC-823,KB等癌细胞均有很好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2个取代三联吡啶配体(4-苯基-2,2':6',2"-三联吡啶(L1)和4'-二茂铁基-2,2':6',2"-三联吡啶(L2))的CO(Ⅱ)配合物([Co(Ⅱ)(L1)2](ClO4)2·4CH3cN(1)和[Co(Ⅱ)(L2)2](ClO4)2H2O(2))的合成及配体L2和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配合物2中,由于Co2+的作用,二茂铁基的氧化电位较配体L2中的二茂铁基的氧化电位有0.14 V的正移动.同时发现,在配合物1中,Co2+抖的氧化还原电位较2中Co2+的氧化还原电位有0.06 V的正移动.说明在配合物2的二茂铁中的Fe(Ⅱ)与Co(Ⅱ)之间存在着由分子片断传递的电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1,1'-二乙基-2-(和3)-二茂铁酰基二茂铁经LiAlH4还原得到两种相应的双二茂铁基甲醇。它们对酸的敏感性很高,与BF3在二氯甲烷中作用可形成稳定的二茂铁基甲基碳正离子,无需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便可与胺RNH2[R=C2H5,n-C3H7,n-C4H9,HOCH2CH2,HOCH(CH3)CH2,HOCH2CH(C2H5)]作用得到产率颇高的二茂铁基胺,这种由α-二茂铁基醇制备α-二茂铁基胺的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原料廉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将配体L[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与Co(NO3)2 6H2O,Cd(NO3)2 4H2O和MnCl2 4H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三个配合物[Co(L)2(H2O)4](NO3)2 4(CH3CH2OH)(1),[Cd(L)2(H2O)4](NO3)2 4(CH3CH2OH)(2),[Mn(L)2(Cl)2(CH3OH)2]2(CH3OH)(3),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体L呈"U"形,配合物1~3呈"S"形.配合物中Co(II),Cd(II),Mn(II)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八面体,每个金属离子同时和两个配体进行配位.配体和配合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黄妙龄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7):1694-1700
利用对乙酰氨基苯甲酸(HPABA)和邻菲咯啉(phen)、硝酸铜在DMF/CH3OH/H2O溶液中合成了单核铜配合物[Cu(PABA)(phen)(H2O)2]·(NO3)·H2O(1),然后又和4,4′-联吡啶(4,4′-bpy)、硝酸锌在DMF/CH3OH/H2O溶液中获得配位聚合物{[Zn(PABA)2(4,4′-bpy)]·4H2O}n(2)。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配合物1中每个铜离子周围有2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四方锥配位构型,然而在配合物2中,六配位八面体构型的锌离子通过配体4,4′-联吡啶扩展为一维Zigzag型链。分别对这两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2-(苯亚胺基次甲基)吲哚铕胺基配合物[η1∶η1-2-(C6H5NH=CH)C8H5N]2Eu[N(Si Me3)2](1)与二芳基取代甲脒(2,6-R2C6H3N=CHNH(C6H3R2-2,6)(R=iPr(2),Me(3))经过配体交换反应,分别得到了含吲哚基脒基铕配合物[η1∶η1-2-(C6H5NH=CH)C8H5N]Eu[(η3-2,6-iPr2C6H3)N=CHN(C6H3iPr2-2,6)][N(Si Me3)2](4)和含脒基的稀土铕配合物[(η3-2,6-Me2C6H3)N=CHN(C6H3Me2-2,6)]2Eu[N(Si Me3)2](5)。结果表明,脒基的位阻显著影响了吲哚基稀土金属胺基配合物与二芳基取代甲脒的配体交换反应。配合物4和5通过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个配位聚合物{[Cd(pdc)(bbi)]·2H2O}n(H2pdc=2,3-吡啶二甲酸,bbi=1,4-二咪唑基丁烷),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考察了配合物的结构。配合物中,Cd(Ⅱ)的配位数为5,每个Cd(Ⅱ)与1个吡啶二甲酸离子的1个羧基氧原子和吡啶氮原子,另1个吡啶二甲酸离子的1个羧基氧原子,以及2个1,4-二咪唑基丁烷的2个氮原子配位。吡啶二甲酸离子的配位方式可以表示为μ-(κ3N,O2∶O3),Cd(Ⅱ)与之连接形成一维骨架链[Cd(pdc)]∞。配体1,4-二咪唑基丁烷采用了"Ω"和"S"两种构型,它们进一步与中心原子配位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为三重穿插的金刚石型网络结构,拓扑学符号为66。受光激发,该配合物在426 nm处有一个发射峰。  相似文献   

14.
以柔性配体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1个新的三维镉配位聚合物{[Cd2L(OH)(H2O)]·2H2O}n(1)(H3L=5-4-(1H-四唑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以及单晶X-衍射表征及研究。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中,相邻的Cd(1)和Cd(2)原子通过μ3-桥联的羟基形成1个四核镉簇单元。相邻的四核簇二级构筑单元通过5-4-(1H-四唑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连接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1的荧光测试表明该化合物是1个潜在的蓝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5.
陈寿山  姚文庆 《化学学报》1990,48(3):262-265
本文报道了取代环戊二烯基负离子与[(η^5-C5H5)TiCl2]2O反应生成(η^5-C5H5)(η^5-C5H4R).TiCl2的新方法. 研究了取代环戊二烯基负离子的空间位阻和(η^5-C5H5)TiCl3, [(η^5-C5H5)TiCl2]2O的结构以及反应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合成了七个新的(η^5-C5H5)(η^5C5H4R)TiCl2类型的化合物及七个相应的二氟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热或溶剂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5个一维配合物{[Zn(btbb)_(0.5)(m-phda)]·0.5H_2O}_n(1),{[Cd_2(btbb)(adtda)_2(H_2O)]·H_2O}_n(2),[Mn_2(btbb)(tbi)_2]_n(3),{[Cd(btbb)_(0.5)(3-Nitro-o-bdc)(H_2O)]·H_2O}_n(4)和[Cd_2(btbb)(tbi)_2]_n(5)(btbb=1,4-双(2-(4-噻唑基)苯并咪唑-1-基甲基)苯,m-H_2phda=间苯二甲酸,H_2adtda=1,3-金刚烷二羧酸,H_2tbi=5-叔丁基间苯二甲酸,3-Nitro-o-H_2bdc=3-硝基-1,2-苯二甲酸)。配合物1是一个包含22元环的一维链。配合物2是一个包含8元环的一维链,并且氮配体在这个一维链中仅仅起到装饰作用。配合物3是一个一维双链结构。配合物4是一个包含14元环的一维链。配合物5是一个阶梯状的一维双链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3,5-二(苯并咪唑基)吡啶(L)、间苯二甲酸(m-H2BDC)、4-羧基肉桂酸(H2CCA)、ZnSO4·7H2O和Cd(NO3)2·4H2O为原料,使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两个配位聚合物[Zn(L)(m-BDC)](1)和[Cd(L)(CCA)]·2H2O(2),利用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结构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在配合物1中,L与金属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1D)链结构,而间苯二甲酸根离子与金属离子构成了一个M2(m-BDC)2(M=金属离子)的单元。一维链之间通过M2(m-BDC)2单元连接形成二维网状(2D)结构。在配合物2中,和配合物1类似,L与金属离子连接形成一维链,但与1不同的是羧酸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也构成了一维链结构,两种一维链通过配位作用连接构成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3-乙氧基水杨醛缩乙醇胺席夫碱(H2L)为配体合成了2个新的七核锰配合物[Na2MnⅡMnⅢ6O2(L)6(N3)4(CH3COO)2]·4DMF(1)和[Na2MnⅡMnⅢ6O2(L)6(SCN)4(CH3COO)2]·2DMF (2),并对它们进行红外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单晶结构分析。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混价七核锰配合物,包含1个Mn2+和6个Mn3+。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磁学性质,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都表现出反铁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理 《无机化学学报》2021,37(1):121-130
采用准刚性的双吡啶化合物3,7-di(3-pyridyl)-1,5-dioxa-3,7-diazacyclooctane(L),合成了4个过渡金属配合物[Co(NO3)(H2O)2(L)2]NO3(1)、[Co2Cl4(L)2]·CH2Cl2(2)、[Cd2(AcO)4(L)2]·4CH3OH(3)和[Cd2(NO3)2(CH3OH)2(H2O)2(L)2](NO3)2·2H2O(4)。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单核结构,配合物2是24-元环状双核结构,而配合物3和4为多边形双核结构。在这些配合物中,双吡啶配体分别采用了单齿、trans-和cis-桥连3种不同配位方式。配合物经过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20.
由二苯并-18-冠-6出发,合成了4′,4″,5′,5"-四(2-羟基苯亚甲基亚氨基)二苯并-18-冠-6(L1H4)及其5位取代衍生物(取代基R=CH3,OH,OCH3,Cl,NO2)L2H4~L6H4.它们依次与硝酸钾和醋酸钴反应,制得1:1:2的钾(Ⅰ)/双钴(Ⅱ)配合物LCo2·2H2O·KNO3(L=L5,L6)或其某些二氧加合物LCo2(2O2)·2H2O·KNO3(L=L1~L4).考察了取代基R和冠醚环配合的钾离子对二氧加合物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吸电子基(R=Cl,NO2)的钾(Ⅰ)/双钴(Ⅱ)配合物不能形成二氧加合物;冠环中的钾离子会导致二氧加合物中两个Co-O2键热稳定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