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框架内计算了gb→tH-过程产生截面的单圈超对称QCD修正. 结果发现:若胶子质量和超对称软破缺参数μ或At,Ab同量级且趋于很大,就会出现超对称QCD的非退耦效应. 大的tanβ值可以提高非退耦的贡献,因此大tanβ情况下,较大的修正结果可能在Tevatron和LHC上观测到. 非退耦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圈图中的某些耦合顶角正比于超对称质量参数.  相似文献   

2.
含QCD修正的p-A碰撞Drell-Yan过程的核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扰QCD αs级近似下,采用双重Q2重标度模型,计算了p-A碰撞Drell-Yan截面与p-N碰撞Drell-Yan截面之比,即核效应函数RQCD(xA,Q2).计算结果与没有QCD修正的R(xA,Q2)值比较,在0.03≤xA≤0.3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压低,与实验符合的情况有所改善.说明对核Drell-Yan过程核效应的研究,QCD修正是有一定意义的,并且在计入这种修正后,双重Q2重标度模型仍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模型Ⅲ下, 仅考虑来自于中性规范玻色子H0, h0和 A0产生的树图阶味改变中性流的贡献, 并利用QCD因子化方法, 对Bd0→φK*0衰变过程的极化反常和 Bd→φKS衰变过程的CP不对称进行了研究, 经过计算发现, 在147<|λbsλss|<165的参数范围内, 这两个过程中存在的反常现象能够同时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4.
高能h-A碰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QCD修正的Drell-Yan机制和矢量介子中间态贡献下,利用NMC组的1-A深度非弹在0.00352<90MeV2/c2测量的结构函数比值RA(x,Q2),通过重标度模型解释了WA-78组对(π,P)+A→μμ+X过程在2mμ≤mμμ≤1.5GeV和0.1≤xF≤0.6内的测量结果.将它们与在不同的m1l和xF区间测量的CIP组结果对比,解释了为什么靶核在前者中显示遮蔽效应面在后者中则显示出反遮蔽效应.指出通过重标度模型和其合理假定后,它们都与RA(x,Q2)直接相关,从而进一步揭示了1-A深度非弹中核效应与h-A ll产生过程中核效应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现实的一代扩展人工色(ETC)模型中,计算了旁路(Sideways)及对角(diagonal)ETC规范玻色子交换对Zbb、Zτ+τ顶角的单圈辐射修正.结果表明Z→bb过程的衰变宽度Γb、分支比Rb以及τ的极化不对称参数Aτ都较标准模型的要大,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符.  相似文献   

6.
在一代Technicolor(TC)模型中计算了PGBs(PseudoGoldenstoneBosons)对高能e+e→tt过程的单圈量子效应.给出了重整化的形状因子和矩阵元.计算了PGBs对总截面前后不对称参数AFB和左右不对称参数ALR的虚贡献,结果表明选取适当的参数值,新物理对以上可测量的贡献最大分别可达:-12.3%、-3.3%和-11.7%.在下一代对撞机上这一理论结果能为TC理论打开实验的窗口.同样的计算表明PGBs对e+e→bb过程的单圈贡献小于-1.0%.  相似文献   

7.
在T2HDM模型中计算了中性希格斯粒子圈图对稀有衰变过程B→Xsl+l的贡献. 通过计算发现: (a)中性希格斯粒子对衰变过程B→Xsl+l的修正能够增强其标准模型的预言, 但增幅很小; (b)在中性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大于100GeV和tanβ<40的情况下, 中性希格斯粒子对稀有衰变过程B→Xsl+l的分支比的贡献可忽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QCD真空凝聚效应对强子结构函数中R比值(R≡σLI)的影响.利用背景场的基本思想,本文从有效拉氏量出发,计算了夸克凝聚对R比值的非微扰修正(Q-2项).结果显示本文所给出的修正在小x区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何小刚 《中国物理 C》2006,30(12):1200-1205
在这一报告中将报告我和BABU教授合作的在hep-ph/0507217一文中有关中微子混合研究结果. 目前中微子实验数据所决定的混合角可归结为几何混合状况:sin2θ12=1/3,sin2θ23=1/2, 和sin2θ13=0. 我们在这一工作中建立了能实现这一几何混合的可重整化模型. 模型以非阿贝尔非连续群A4为描述中微子不同代混合的对称性. 这类模型对中微子质量有很强的限制. 而且能很自然地由轻子数破坏产生重子不对称的实验观测值. 很有趣的是这类模型中出现在轻子不守恒和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中的相位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收缩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方法, 结合价态范围内的最大相关一致基aug-cc-pV6Z, 计算了SiN自由基X2+, A2Π 和B2+电子态的势能曲线. 采用Davidson修正来避免由于MRCI方法本身的大小一致性缺陷产生的误差. 为了提高计算精度, 进一步考虑了相对论修正和核价相关修正对势能曲线的影响. 本文的相对论修正是利用二阶Douglas-Kroll 哈密顿近似在cc-pV5Z基组水平进行的; 同时核价相关修正是在cc-pCV5Z基组水平进行的. 对这些势能曲线进行拟合, 得到各种水平下三个电子态的光谱常数(Te, Re, ωe, ωexe, αe和Be), 并详细分析了Davidson修正、相对论修正和核价相关修正对光谱常数的影响. 与其他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可知本文的结果更精确、更完整.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新的Cs2分子中间态A1+u -b3Πu全局解微扰获得的能级数据, 归属了通过微扰增强红外-红外光学双共振中间态A1+u 到上态231g的140条碰撞线, 包含之前实验观测到的221条231g←A1+u← X1+g 双共振跃迁[J. Chem. Phys. 128, 204313 (2008)], 重新计算了231g态的分子常数和势能曲线(排除54个微扰能级). 本次拟合得到的离心畸变常数和从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值相符合. 在亚多普勒激发光谱中,没有分辨出231g态的超精细结构. 对231g态的超精细结构进行初步计算,比较实验结果给出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原子核电荷半径Rc所有的实验数据都表明, Rc系统偏离A1/3律, 即随A增大Rc/A1/3系统地递减, 而Rc/Z1/3则比较接近于一个常量. 原子核巨单极共振能量Ex ∝ R-1的大量实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 根本原因在于A1/3律与同位旋无关, 而Z1/3律已部分反映了同位旋的影响. 基于壳模型, 给出了Z1/3律的微观诠释. 壳模型中质子和中子谐振子势强度参数ωp和ωn的差异, 可以用Z1/3律说明. 基于与Wigner的原子核同位旋多重态质量公式(IMME)相似的理论考虑, 提出了核电荷半径改进的Z1/3律.  相似文献   

13.
在形变约束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 用TMA, PK1, NL3和NL-SH相互作用对196Pb的超形变态进行了系统研究. 给出了196Pb的位能曲线、基态和超形变态的形变以及超形变态退激的激发能. 196Pb的基态为β2≈-0.15的扁椭球, 超形变激发态为β2≈0.60的长椭球, 激发能在4-5MeV之间, 势阱深度在1-2.2MeV之间. 这些结果与最近观测的实验数据符合得非常好, 表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能够较好地描述196Pb超形变转动带带首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王杰敏  张蕾  施德恒  朱遵略  孙金锋 《物理学报》2012,61(15):153105-153105
采用包含Davidson修正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方法结合价态范围内的最大相关一致基As/aug-cc-pV5Z和O/aug-cc-pV6Z, 计算了AsO+ (X2+)和AsO+(A2∏)的势能曲线. 利用AsO+离子的势能曲线在同位素质量修正的基础上, 拟合出了同位素离子75As16O+75As18O+的两个电子态光谱常数. 对于X2+态的主要同位素离子75As16O+, 其光谱常数Re, ωe, ωexe, Be和αe分别为 0.15770 nm, 1091.07 cm-1, 5.02017 cm-1, 0.514826 cm-1和0.003123 cm-1; 对于A2∏态的主要同位素离子75As16O+, 其Te, Re, ωe, ωexe, Be和αe分别为5.248 eV, 0.16982 nm, 776.848 cm-1, 6.71941 cm-1, 0.443385 cm-1和0.003948 cm-1. 这些数据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均符合很好. 通过求解核运动的径向薛定谔方程, 找到了J=0时AsO+(X2+)和AsO+(A2∏)的前20个振动态. 对于每一振动态, 还分别计算了它的振动能级、转动惯量及离心畸变常数, 并进行了同位素质量修正, 得到各同位素离子的分子常数. 这些结果与已有的实验值非常一致. 本文对于同位素离子75As16O+(X1+), 75As18O+(X1+), 75As16O+(A1∏)和75As16O+(A1∏)的光谱常数和分子常数属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15.
用准粒子组态相关的宏观一微观推转模型计算了奇A核157一173Tm同位素链的基态、低激发态形变以及这些核的[411 1/2]奇质子带的退耦参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着重分析了γ形变对奇ATm同位素链的退耦参数的影响,进而指出157Tm的退耦参数异常可能是由于带相互作用引起的,讨论了退耦参数对Nilsson参数和形变参数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6.
质量数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研究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和最近几年陆续发表的双奇核高自旋态核谱学数据,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πh11/2⊙νi13/2强耦合带和πh9/2⊙νi13/2半退耦带旋称反转的特征和规律.指出182,184Au核素的πh13/2⊙νi13/2半退耦带也可能出现旋称反转;有限的实验数据似乎支持这一观点.首次在双奇核178,180Ir的πh11/2⊙νi13/2强耦合带中发现了低转频下的逐渐顺排现象;在178Ir核中发现了回弯频率反常超前.这些反常现象可能与核形变(或中子对力)的组态依赖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57,13(5):357-364
从分析各方面实验结果(高能电子被核散射,μ—介原子的X谱)表明原子核电荷分布半径R_p很接近于和z1/3成正比(Rp=ropz1/3。按照这看法修改了原子核结合能半经验公式(Bethe-Weizs?cker公式),把原来公式中库仑能项3/5 (z2e2)/rpA1/3)=a3z2/A1/3换成3/5 (z2e2)/ropz1/3) =a′3z5/3,结果改进了公式与实验符合的程度,并且按照新公式可以很正确地计算各元素中对β衰变最稳定的同位素的质量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一种以QCD为基础的势模型,计算了cc态的各种E1跃迁宽度.结果表明相对论修正效应相当重要.所得ψ(2s)→γχcJ和χcJ→γψ(1S)(J=0,1,2)的跃迁宽度与实验符合,但ψ(3770)→γχcJ跃迁宽度要比MarkⅢ实验组的新近结果小2倍左右.改善理论结果的一个可能性是考虑23S1—13D1混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轻黑格斯玻色子除外的所有超对称粒子的质量谱都超重而不可能在目前的强子对撞机上产生时, 就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探索超对称信号的存在证据. 黑格斯玻色子产生相关过程的超对称粒子虚修正效应提供了可能性. 研究了强子对撞机上轻黑格斯玻色子和一个bottom夸克对末态产生过程的超对称QCD修正效应. 结果发现, 如果过程相关的超对称粒子胶微子和标夸克太重(大于TeV标度)而不能直接产生, 但是它们对此过程依然有显著的虚修正效应. 尤其是对于大的tanβ值, 这种残留效应可以为截面带来超过40%的修正.显然这样大的修正结果在将来的强子对撞机上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轻黑格斯玻色子除外的所有超对称粒子的质量谱都超重而不可能在目前的强子对撞机上产生时,就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探索超对称信号的存在证据.黑格斯玻色子产生相关过程的超对称粒子虚修正效应提供了可能性.研究了强子对撞机上轻黑格斯玻色子和一个bottom夸克对末态产生过程的超对称QCD修正效应.结果发现,如果过程相关的超对称粒子胶微子和标夸克太重(大于TeV标度)而不能直接产生,但是它们对此过程依然有显著的虚修正效应.尤其是对于大的tanβ值,这种残留效应可以为截面带来超过40%的修正.显然这样大的修正结果在将来的强子对撞机上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