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张福涛 《化学教育》2014,35(17):13-17
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必修2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原电池和必修知识的复习,引出原电池原理;通过铜锌原电池的设计、分析,掌握单液原电池原理;从原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出发,学习双液原电池原理;利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原电池。  相似文献   

2.
吴国民 《化学教育》2006,27(3):52-53
立足于中学化学的实际,从原电池的类型、构成条件、工作原理、电动势的产生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定性阐述,适当拓展了原电池原理的有关知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学会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锌与稀硫酸反应中的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无机化学课程理论深奥,计算繁杂,学生学习较为困难。通过优化“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即在讲述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了其在测定溶液pH、离子浓度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逐步培养起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相似文献   

5.
有效整合多重表征,是促进学生科学概念深度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本研究整合了科学教育领域中的3个多重表征框架的内容,对高中必修模块的“原电池”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引导学生依次学习原电池的宏观装置、微观原理和电极符号,初步建构原电池概念,之后基于氢氧燃料电池关联表征,让学生建构原电池的装置原理二维模型图,理解原电池概念,最后依托生活中的纽扣电池应用二维模型图实现表征转换,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原电池概念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6.
严晓平 《化学教育》2005,26(Z1):116-117
“化学反应的利用”包含两部分内容: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分2课时进行。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②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并分析推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材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视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升对研究化学反应应用价值的认识。2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就上一问题作答,引出化学能→电能;布置探究任务-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进行实验,解决下列问题:(1)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你组装的装置实现了吗?(2)在装置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依据所给用品与试剂(干电池、导线、电流计、锌板、铜板、稀硫酸、反应器)进行探究性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1)通过让学生分组设计完成实验,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机会提高实验技能及观察能力;(2)在探究学习活动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尝试探究成功的快乐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用Flash课件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小结原电池工作原理分析现象,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组内讨...  相似文献   

7.
“化学能与电能”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知识载体。围绕“小车为什么会跑起来”的真实问题,利用铜锌原电池驱动小车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充分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童昌 《化学教育》2004,25(4):24-24,42
复分解反应是初三学生学习酸、碱、盐知识的难点,难点集中在如何熟练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结论的产出过程缺乏了解,只是死记和套用了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3个内容,缺乏对条件的深刻理解。导致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运用条件的技  相似文献   

9.
汪文翔 《化学教育》2002,23(9):19-20
选定高三选修教材第二章、第六节“原电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第七节“电解和电镀”部分。其知识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以致用是本次 活动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麦裕华  何庆辉  肖信 《化学教育》2018,39(19):34-40
对广州市3个层次6所高中561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专题测试,应用知识空间理论分析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情况。结果显示:(1)各校学生在诸多核心知识存在学习困难,测试总分有显著差异;(2)各校学生在知识状态的数量、知识空间的结构有较大差异;(3)各校学生的关键学习路径与专家的设定相似或有较大差异。讨论了应用知识空间理论促进中学生科学原理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探究原电池电动势的影响因素”为项目学习主题,以探讨化学电源的应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搭建高电动势原电池等4个任务为关键项目任务,呈现高中“化学反应与电能”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Fe3+与I-的反应为例,将具象的原电池与抽象的化学平衡概念相结合,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原电池等多个知识点同时呈现,有助于学生建构系统化、结构化的综合知识网络。改进了实验装置和试剂用量,确定了该实验课堂演示的最佳条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必修阶段原电池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能量观发展的价值,提出理解原电池原理和建构原电池装置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实现能量观功能化的前提条件。阐述了在原电池新授课阶段,通过优选原电池教学模型,采取学生探究设计原电池,建构原电池认识模型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观念的建构与功能化。  相似文献   

14.
成际宝 《化学教育》2014,35(17):18-19
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例,就县级教师赛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呈现出的共性知识缺失进行了阐述与解析。如:缺失原电池相关知识,导致分析构成原电池条件时绝对化;缺失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导致将电流速率与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朱宇萍  覃松 《化学教育》2020,41(24):25-29
介绍了大学无机化学课堂中“原电池”部分的教学实践。通过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把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经过不断的设问和探究,最终设计成原电池,实现了通过原电池装置来证实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了电子传递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究、分析、推导、创新和修正,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原电池装置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史凡  王磊 《化学教育》2018,39(1):19-26
通过梳理电化学的有关研究,在已有的电化学认识模型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高一原电池的具体知识和活动经验,构建了高一原电池的教学模型和表现指标,并开发前、后测试工具。以单液原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双液原电池等3种典型的教学原型为例,从情境素材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对话的调整等3个维度来分析不同教学设计的异同点,并概括出高一原电池认识模型建立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宗培 《化学教育》2004,25(8):50-51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高二化学新教材(人教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难点,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清楚钢铁在潮湿空气里形成原电池时正、负极发生的反应并不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来探究金属电化学腐蚀的一些规律,既有助于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玲  李广洲 《化学教育》2013,34(2):45-47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系列探究实验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改进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成熟,但对探究实验所引发的学习心理历程的审视与解读却相对薄弱。基于认知科学视角,剖析了关于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图式的构成要素,描述了其认知建构历程,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新平 《化学教育》2008,29(8):63-64
以教材中有关原电池原理的2个实验为基础,进行微型化改进——克服演示实验过程中观赏性差、浪费大,且有污染等不足。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边学习边实验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构建一个较佳的原电池原理微型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0.
李玲  李广洲 《化学教育》2007,28(12):30-32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高中化学中的“原电池”内容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些困难,部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一些策略不当,部分则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异概念的干扰。在原电池示意图中标注电子转移这一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科学地理解原电池的本质。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表象表征的研究为此策略的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