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依据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厘清影响试题难度主要因素的要素特征,并据此编制相应的变式题进行抽样测试。统计分析数据表明各因素在试题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对试题难度有着显著性影响。以“信息呈现方式”这一影响因素为例,分析并研究了同一因素的不同表现形式对试题相对难度变化的影响,为后续试题难度的建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学建模能力测评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建模能力进行试题开发和评价是目前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共同关注的研究议题。以整体效度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结构中心设计原则和证据中心设计原则作为设计方法论,构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建模能力试题开发框架,并以“电离与离子反应”主题中具体评价目标为例,对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效度进行全面、系统地呈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用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试题进行能力结构分析,同时对学生在2021年全国甲、乙卷和湖北卷中的作答进行分析,诊断学生在化学反应原理主观题知识模块所处的SOLO水平。对比分析出大多数学生在解答化学反应原理试题的过程中处于多点结构水平,与高考试题呈现的SOLO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经访谈分析了不同SOLO水平的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之处,制定了高三渐进式复习策略。以化学平衡常数复习课为例,利用SOLO分类理论设计了多层级能力水平的复习内容和不同轮次复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蒋涛 《化学教育》2023,44(5):13-17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近6年来的北京市高考试题。从试题水平来看,学生需要建立水溶液问题的基本认识角度和分析思路;从能力要求来看,部分试题实现了对关键能力的融合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题命制和施测,发现学生不能自主调用多个认识角度形成思路,提出了比较不同问题情境中的共同认识角度与建立“水溶液-平衡”二元分析模型的教学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水华  王丹  王秋 《化学教育》2019,40(11):18-23
以近4次TIMSS科学测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测评框架及发展趋势,从试题结构、知识与能力、信息呈现和情境设计等方面分析TIMSS测评已公开的化学相关试题特点,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和教学评价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化学热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化学反应方向与限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直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难点。教材的编排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难度和教师的有效教学。韩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热力学知识编排运用多种直观呈现方式,降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层层递进呈现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运用实验教学、渗透STS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这些特点都值得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借鉴。  相似文献   

7.
丛祥滋  丛萍 《化学教育》2012,33(6):42-46
在分析中考试题“知识立意”弊端和“素质立意”特征后,结合威海市2010年、2011年试题,从内容重点、情境素材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素质立意”试题特点,提出以测评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命题改革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刘红梅 《化学教育》2006,27(4):21-24
通过对近三年天津市中考化学试卷的教师问卷调查、学生作答实测及学生学习能力的跟踪调查与分析,提出新课程中考试题的特点为:(1)立足基础强调应用;(2)试题的选材关注社会与自然,提升试题的教育价值;(3)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及相关能力的考查;(4)试题情境趋向人文性,体现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理科综合贵在学科思维、方法的综合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华 《化学教育》2002,23(2):29-31,33
理科综合考试是面向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从2002年起,全 国所有省市高考都将实行“3+综合”考试形式。综合理科试题不是理、化、生等科目按一定 比例的简单“拼盘”,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它要求更加 真实和更加全面的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不单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 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认识,注重对事物变化发展 过程的分析理解。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应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等形式呈现出来;所强调 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  相似文献   

10.
匡奕彬 《化学教育》2005,26(2):56-60
有机框图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具有试题情景新、知识覆盖广、设问角度活等特点。它既可全面考查学生的有机基础知识,还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回答好这类题,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知识,同时还要有敏捷地接受、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将已有知识与题中信息灵活地结合起来的能力。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的突破此类题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修订版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二维分类表,对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考查的知识类型与认知水平进行统计与分析,目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试题对学生在内容掌握上的具体要求。根据定量的表格呈现试题在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上的考查情况,并给予定性的阐述。最后对试题做出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2.
郑晓明 《化学教育》2019,40(15):23-27
分析了有关九年级化学“溶液”的教研类文献,提出以氢氧化钠为教学主线,在知识之间进行整体性联通,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将多渠道信息融入原有的认知体系进行建构,丰富了认知角度,发展了学生系统、变化的认知方式,呈现了可借鉴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辛欣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20,41(11):1-6
在对已有试题难度量化工具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建构了化学加试题难度评估工具。对2015年至2019年国家新高考实验区浙江省的8次化学选考加试题的难度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8次化学加试题整卷难度变化较大,但同一学年、有相同学生可能参与的2次化学选考的整体难度相近;加试题能力特征和难度差异明显,“有机化学基础”加试题(第32题)难度相对稳定,而第30题(化学反应原理)与第31题(实验化学)加试题难度却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对8次化学加试题的难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对如何提高加试题的编制质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建立三重表征思维,同时,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能力会出现分化。为了探究学生在各个阶段三重表征转换能力的发展特点,采用眼动分析法对12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追踪实验。研究发现:(1)入门时期,学生进行不同表征之间转换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并且表现出转换和逆向转换能力的不对称性特点。学优生与学中生、学困生的三重表征转换能力有明显差异,但学中生与学困生的三重表征转换能力还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2)突破时期,学生进行宏观(中心)、符号(中心)、微观(中心)转换的注视点个数、测试总时间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学优生与学中生的转换能力分化更明显,学中生与学困生开始出现差异。(3)深化时期,学生宏观(中心)表征能力最强,符号(中心)表征能力次之,微观(中心)表征能力最弱。学优生与学中生、学困生的转换能力差异显著,学中生的间接转换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同“素”异构即针对同一素材分别以不同题型跨模块甚至是跨学科进行深挖,测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学业质量水平。以前沿学术探索情境“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作为命题素材,分别从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3种呈现形式原创3道大题。同“素”异构,有利于提升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关联结构化的水平;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6.
魏荣宝 《化学教育》2001,22(3):47-47
化学教育2001年第1期刊登的“2000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命题形式新颖,特别是紧密结合了当代化学发展的前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化学新领域、新信息的传授,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对化学的兴趣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超  门毅  郑弢  邢国文  谭宏伟 《化学教育》2017,38(23):75-80
2017年高中化学奥林匹克北京地区预选赛试题取材于生活应用、生产实际、实验室研究和化学前沿等多方面,立足于中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知识和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了试题立意、背景和试题解答,帮助师生更好地运用本套试题。  相似文献   

18.
姜建文  杨宇航  管华 《化学教育》2022,43(18):98-106
以“命制一道高考化学试题”为项目学习主题,以提炼试题命制思路框架、初创高考化学试题、优化高考化学试题为关键项目任务,呈现师范生“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内容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全国卷Ⅰ)化学试题,凸显了“重视基础、联系课改、呈现综合、体现创新”等特点,试题的整体设计重视深化教材基础知识,密切联系课改,试题覆盖了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主干知识,试题于平稳中呈现新课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学科能力考查,内容和范围符合《考试大纲》要求,没有出现难题、偏题和怪题,对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和进一步推进高中新课程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明好  李银秀 《化学教育》2021,42(21):34-40
在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学科的命题质量?通过以学术探索情境为载体命制选择题和以实验探究情境为载体命制非选择题的2例,展示了在双向细目表的指引下,检索文献、初拟试题、打磨试题和要素分析的过程,剖析了精炼试题语言表述、核实信息来源、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和调整测试任务的各环节,总结了依靠团队合作精心筛选命题素材、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测试任务、反复推敲打磨试题的命题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