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投入是评价教与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先学后教”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抓手。调查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九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投入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化学课堂学生学习投入水平较高,其中情感投入水平最高,行为投入次之,认知投入最低;情感投入在性别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女生的情感投入显著高于男生。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成绩整体上呈低度相关,具体来看,与上、中游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相关,与下游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学习环境、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因素对学生学习投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先学后教”形态下的化学课堂学生学习投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前置性学习",课前建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为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结合"硝酸的性质"教学,阐述了"前置性学习"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课前如何设计、课中的如何延伸和拓展,最终实现学生乐学、好学的好课。  相似文献   

3.
吴良 《化学教育》1987,8(6):10-12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不要学”,教师就应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会学”,教师就应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要学”到“会学”,从而达到“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闫云龙 《化学教育》2012,33(11):52-53
在众多的教育改革实验中,那些能够取得比较好效果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教学规律。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只有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老师才能够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所以如何在课前、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在“教”和“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法中的问题①基本上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法。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还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②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教”,而未重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师生未能完全“合拍”,以致学习质量不能大幅度提高。 2.学法中的问题①课前预习是许多成绩好同学的经验之一,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往往忽视这一关键环节。②课后没有看书复习的习惯,只为了完成作业而从书上找答案,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也完成了!致使书本知识掌握不好,再遇到类似问题,仍然不会。③缺乏自学能力,不会运用参考资料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6.
丁革兵 《化学教育》2010,31(1):46-48
“一题两讲”是讲评课课前学生分组研究、课上学生先讲、教师再讲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一堂新课程高三化学讲评课“一题两讲”之课例的分析,说明了“一题两讲”的操作与方法,阐述了“一题两讲”能引导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困难学生主动参与讲评课,能提高新课程高三化学讲评课效率,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王志玲 《大学化学》1997,12(3):13-14
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王志玲(济南大学化学系山东250002)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现代模式[1],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们尝试了教师设疑—自学质疑—讨论释疑—归纳总结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化学实验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化学学科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尝试借鉴香港高中化学学科校本评核方法设计“教、学、评”活动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和实验能力发展。介绍了香港高中化学学科校本评核框架及准则,以人教版《化学1》(2003年课标本)“铁盐和亚铁盐”为例,结合2017年课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通过实验活动串联教学任务,以期实现教、学、评目标。通过评价反馈,促使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表现,为教师的化学教学实践提供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翠  朱恩 《化学教育》2023,44(3):84-91
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利用学历案构建一个“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尝试借助学历案,以花青素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将化学平衡常数K作为分析工具,进行证据推理,以外界条件使花青素溶液颜色变化,到花青素的工业合成为明线;以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到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为暗线,双线结合,学生自主建构“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将翻转课堂应用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课下微视频、课堂研讨、答疑、总结等方式成功实现。根据课程性质,创建翻转课堂模式,设计学习任务单,以教材中第4章“对映异构体”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引入了先学后教、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自助化学习、PBL学习等教学新思维。结果表明,该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让“教”与“学”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机共生体。  相似文献   

11.
"以学论教"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反思“以教论教”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4方面围绕过程、内容、结果3个学习维度构建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项目学习是一种促进素养融合发展的学与教的方式,项目学习中成果展示环节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项目学习的特色,为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对成果展示的组织模式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在组织模式上,对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核心学习活动分别有所设计,形成“三阶段、九要素”的组织模式。在实施策略上,强调将问题解决框架贯穿整个成果展示过程;提出有效的互动路径以及互动指导建议,鼓励师生、生生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3.
刘知新 《化学教育》1986,7(2):25-28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广义而言,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有人把这简括为“教法”和“学法”。为了讨论的方便,在本文中仍着重从“教师教的方法”来叙述。  相似文献   

14.
白云 《化学教育》2010,31(Z2):216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逐步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从而逐步提高常规复习课课堂教学质量;创建开放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搭平台,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5.
周咏梅 《化学教育》2007,28(12):25-26
从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出发,以化学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为平台,论述了重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并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2个层面围绕“三维目标”的实施过程,设计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为例,介绍了有机化学实验"学、教、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导学、助学、促学、先学后教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开放性实验代替传统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对实验成绩进行综合立体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实践表明"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兴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存  邹晓川  王桃香  范亮 《化学教育》2015,36(20):37-41
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不同品牌胃舒平药片中氢氧化铝和氧化镁含量的测定”为例,从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活动、课后交流和评价4个阶段设计并讨论“翻转课堂”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初步实践。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灌注式”“保姆式”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深入探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胡秀贞 《大学化学》1994,9(4):29-29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胡秀贞(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10024)在近年的《有机化学》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教”的积极性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学”的积极性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启迪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孙绍仁 《大学化学》1995,10(1):18-19
上好“农村实用化学”课把教学、科研和服务结合起来孙绍仁(丹东师范专科学校化工系118003)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教委要求三年制的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实行“主辅修”制,即用二年时间按二年制教学大纲学完主修课,剩下一年学习辅修课。化学专...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仪器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实训教学为例,按照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翻转课堂学习,"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巩固的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仪器分析测试技术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推动高职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