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曾经在化学通报1953年4月号上发表了一篇“初中化学教案”,引出同志们不少宝贵的意见,这对我教学工作的改进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据笔者所知,在目前一些地区还没有发展到“写笔记已不再成为问题了”的状态,所以我愿意在此提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板书和板画问题,并且谈一下我对学生写笔记和绘画的一些体会。是否适当,请同志们多加批评和指正。首先,我反对在上课时写几黑板笔记。很清楚,在有良好而完备的化学教科书、习题集和实验参考书的情形下,不管是按照课本的内容或是在课外补充的材料,让学生再详细地记笔记,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我也不能同意有了良好的化学教科书,学生就根本不需要再写笔记了  相似文献   

2.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化学通报1955年7月号42页陈国钦同志所写“我怎样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想性”一文,因为这是当前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读了该文以后,我同意陈同志所提两点:“(1)从认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2)从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加强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想性不限于陈同志所提两点)。不过我们对陈同志在教学中为加强教学的思想性所采用的教材有下列意见:  相似文献   

3.
关於化学课学生写笔记的问题,在教学法的著者们都认为学生在课堂应常写笔记,但对於记载的内容方面则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著者(В.Н.威尔霍夫斯基和С.Г.沙波瓦伦科)认为,学生写笔记的方法应该很简短,并不应重复课本的内容,但是奚尤什金认为:“笔记是课程纲要,就应该写上最主要的和最本质的材料,不管课本里有或没有。”关於在堂上学生写笔记的问题,化学教师也没有一致的意见。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有固定的课本,上课没有写笔记的必要,因为写笔记反倒分散他们听讲的注意力,并消耗较多的上课时间。有的教师就相反,要求学生在堂上详细地记录讲授的材料,要求以后根据这笔记而不根据课本作回答。除此以  相似文献   

4.
我曾先后见到“化学通报”1955年9月号刊载了琴仿同志关于“初中化学‘化学反应、原子、元素符号及分子式’的教学”一文以及1956年9月号李同志对这文的意见和他的教法之后,今特提出我的一点短见,希望同志们指正.在琴仿同志一文中对元素与单质的区别,以硫及碳这两种元素来说明同种元素可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使学生对元素与单质两概念的区别有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在科学性上是可以说明问题,但我感觉到对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不大符合量力性原  相似文献   

5.
化学通报1953年4月号刊戴程梦锡先生的“初中化学教案”此文里面介绍了写教案的方式,方法,及内容。这对于教初中化学教师同志是有帮助的。不过在阅读后对该有些不同的意见愿提出来以便和大家研究;并希望同志加以批评。  相似文献   

6.
本通报53年12月号第559页登载着这一问题和解答。我看了以後,觉得对解答有着一点不同的意见。斯大林同志教导我们说,如果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没有自由的批评,任何科学都不能发展;不可能进步的。故特将我的意见提来和同志们商讨。答者对於回答这个问题,曾费了一番工夫,我们是可以看见的,他首先提出“水系化学”,再提出“液体氨系化学”而後作出“在液体氨中所生的离子反应与在水里的反应完全相反”的断语,随即对断语加以解释,并写出镁和两种铵盐在液体氨中对NH_4~+的置换反应方程式,最後作出结论:“这样就证明了游离的铵是不存在的”。但这样的回答,是把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五三年十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我阅读了周从弼先生所写的“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这篇文章,读过以後,有下列一点感想,当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仅提供出来有错误之处敬希周先生及各位同志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读了本年5月号的化学通报中小工同志所写“再谈关於强硷弱酸所成酸式盐的水解问题”一文以後,又看了赵继周同志(化学通报1953年8月号)所写的“强碱弱酸所成酸式盐的水解作用”一文,令我大吃一惊,真想不到这样错误的文章竟然会刊登出来。两文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把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孤立开来,好像彼此完全没有关系似的。因此便把水解所生成的OH’和电离所产生的H分别计算,而完全没有考虑二者彼此的结合。根据两文:  相似文献   

9.
我之所以要用这么个题目来写,“化学通报”的读者同志们是不会不清楚的。因为去年12月号“化学通报”上曾经刊登过杨维四同志的一篇文章,题为“谈一谈水可灭火的问题”,而我这一篇正是由他那一篇所引出的。水可灭火这的确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以其普通而忽视了它,相反的,正因为它是普通的,甚至是非常普通的问题,我们才必须正确地、甚至非常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因而我认为有必要提出来讨论一下。水之所以能够灭火,其主要原因我想仍不外乎一般化学教科书上所提及的,降低燃烧物温度与隔绝空气这么两点。前一点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一  相似文献   

10.
读了“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文(见55年4月号化学通报)我拟和刘泉祥同志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1.中学时代学生应是全面发展的。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对有机化学也是如此。在高中的教学中,仅不过将有机化学的意义、特征及其主要内容,联系祖国的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如橡胶的合成、淀粉制乙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具有基本  相似文献   

11.
化学通报1955年3月号刊载了“在化学教学中怎样联系农业生产”一文,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中学的化学教学应如何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与研究的问题。现在我仅就个人的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对化  相似文献   

12.
读“化学通报”1959年7月号刊载孙名洽同志所写的“关于银氨溶液的爆炸与防护”一文之后,感到该文对银氨溶液爆炸的实质和防护问题的解释不够恰当,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孙名洽同志商榷,并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第29页上,吴征铠同志所作“电化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第四节“关于电池的电动势来源问题”下面写着:“在电池中因为在负极上进行氧化作用,而正极上进行还原作用。我们知道氧化作用是可以理解为获得电子,而还原作用是放出电子,在普通化学变化中,氧化物直接从还原物那里获得电子,就没有电流发生。在电池中还原物(负极)经过电池外的导体将电子递给氧化物(正极),而在电池中将多余的电荷由电池中的离子传给负极。”  相似文献   

14.
化学通报1957年7月号关于汪爵伯同志写的“我是怎样组织碱金属的复习课”一文,其中有很多优点,例如复习的多样化、教材前后的密切联系、注意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现就盐的水解及钠钾的制取钠钾氧化物等在碱金属一章中的位置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商榷。在全文中没有提到钠钾氧化物。关于钠钾的制取,只是在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中略微提到“电解食盐的稀溶液或熔融状态的食盐,结果怎样?为什么”?而对“盐的水解”不但在课堂上复习占到一定比例,并在教师总结时一再强调。从以上看来,汪同志对“盐的水解”在本章中的应有地位估价高了,而对钠  相似文献   

15.
1956年3月号化学通报发表了两篇关于氨碱法实验的文章:一篇是连砚秋、夏岑霄雨同志写的,他们将食盐氨水溶液10毫升在比较低的温度通入猛烈的CO_2气流六十分钟(文章里说最好静置过夜)。这个实验的装置和操作都很简单,但通气时间太长,不适合于课堂实验。另一篇文章是苏州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的同志写的,他们用NaOH溶液处理食盐水里所含的镁盐杂质,而后通入NH_3和CO_2,经薛幼信同志等著文在同年10月号化学通报上指出这种处理法的缺点。薛同志等并建议加入(NH_4)_2CO_3以缩短实验时间,但我认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去年写“对教物理化学课程中热力学基础的几点意见”时,曾有一些同志觉得我写得太简单了,也许会引超误会。我当时认为这篇文字主要是抛砖引玉,将问题简单地提出来,希望大学提意见讨论。因此,一些标准教科书里已经有的,我就不重复,而只是提纲掣领地提一提。其次,这篇文字系就我们教研组对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马列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初步体会加以总结,而不是将整个教学内容都报导出来。那些已经在讲义里和其他综合大学交流了。因此在篇幅上更节省一些。不幸地这样做确会引超一些误会。也幸运地就有同志们提出来讨论,使得某些论点也许会更深入地说明出来。在这点上对郭润生同志的意见我是极端欢迎的。就郭润生同志所提的几点意见中,某一些是名词定义问题,某些是郭同志的误解,也有一个牵涉到教学方法的问题。兹就鄙见所及,作如下的答覆。第一是“热”的热力学定义问题,我在原文465页右栏第6行中已经写得很明确。原文是“把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 自从”关於相规的推导法的一点补充意见”一文在本年化学通报1月号发表后,我们非常高兴地读到了华保定同志所提的,关於“体系中任一组分在体系的各相中是否都存在”这一问题的讨论意见。华同志的意见实际上接触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是否足够注意“热力学理论的宏观性质”的问题。因此,先把这一问题提出来谈一谈,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同志感觉兴趣的。我们知道相规是热力学的一部分,而热力学是一种宏观理论。在热力学中所用的描写物态的变数和函数都是宏观量。从分子运动论看来,也就是从微观方面看来,这些宏观量都是平均数,都是统计  相似文献   

18.
在本刊1955年4月号发表了刘泉祥同志“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及明同志对该文的商讨两篇文章。现在我发表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第一,关於结构学说在那里引出的问题,我同意明同志的意见,我也认为在绪论中引入是合适的,理由我不再重复。根据苏联1953年里夫琴科(В.В.Левченко)、伊凡楚娃(М.А.Иванцова)、苏鲁维也夫(Н.Г.Соловъев)和费力德(В.В.Фелъдт)等人合著的中学8—10年级化学课本在讲有机化学的一章时,也是把结构学说放在绪论中讲的,而且是在讲了同分异构现象以后,才讲结构学说的,现在把原书编排的次序译在下面:  相似文献   

19.
根据化学通报1954年1月号“卷首语”的报导,“高中化学新课本的教学法”的编出,对于改进中学化学的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重大的成绩,应当是肯定的,我想也是中学化学教师们公认的。我感到“高中化学新课本的教学法”能够结合高中一年级化学教学进度,系统地、完整地编出,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按教材的繁简、轻重,在时间上作了具体的安排,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段落复习等的内容上,都明确的写  相似文献   

20.
胡国华、石峻山和兪馨畹三同志对本刊今年1月号张海若同志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1956年11月潘鸿章同志的“讲解克原子克分子的关键在哪里”二文内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如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在化学计算中克分子克原子概念的应用问题等)大家可以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