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写笔记的问题,我曾在“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一篇文章中,(化学通报1953年10月号)发表了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给同学们写笔记特别是对初中同学是没有必要的,没有多大好处的。最近在1954年12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杨作桂同志对笔记问题,提出了另外的意见,他认为“适当地写笔记是可以的”我对杨同志的意见,仍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杨同志的意见,我愿再来谈谈这个问题,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我们读过各同志对东北版化学教科学中问题的讨论及有关意见後,在教学上获得了很大的帮助,希望能继续发表意见讨论问题,以助我们的教学改革;我自去年暑假後才用东北版的教本,高中化学的第三册,还未见面,仅把对一二两册中的一些不完整的意见,提出来与大家研究,不妥之处,还请指教。 1.在第一册十八页中:“酸酐就是与水作用能生成酸的氧化物”及一二九页中“一氧化碳和水不能化合所以它不是酸酐”都说明酸酐一定与水化  相似文献   

3.
在高初中化学教学里,都有“炭”这一节,老师们教这一节课时,都会演示骨炭吸色的演示,一般老师的做法都是在石蕊溶液里加入骨炭,振荡後加热,然後用滤纸过滤,这样做,不错,可以得到无色的液体,我觉得这样做还有些欠妥的地方,同学们曾这样怀疑石蕊色素和骨炭的黑色同被滤纸滤去了。所以我做这一演示,是先把石蕊液用滤纸过滤,结果滤纸不能滤去色素,然後再依上法加入骨炭後过滤,结果得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这个古老而新鲜的问题,人们还没有给出完全满意的回答。最近,加拿大科学家诺尔比(Norrby)以较长的篇幅在美国出版的“化学教育”(J.Chem.Educ.)第二期上利用相对效应的观点间接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我们受这种观点的启发,参考了其他的有关文献,对Hg在常温下为什么是液体的问题提出简单的解释,并介绍什么是相对效应。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全国高考化学实验题 19分比 2 0 0 0年化学实验题低 1分 ,但实验设计能力要求更高 (占 17分 )。据报道 ,经贵州省抽样统计显示 ,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失分率最高 ,本文拟就 2 0 0 1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失分原因做初步探讨 ,供参考。1  2 0 0 1年“3+ 2”高考化学实验题评析1 1  2 0 0 1年高考化学第 19题评析1 1 1  2 0 0 1年高考化学第 19题解答思维过程第 19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用什么方法 ?(2 )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 ,静置分层后 ,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 …  相似文献   

6.
Ⅰ.从旧课引入新课在检查知识时提问一位同学:“氮气和氢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化合?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待学生回答并分析后,在黑板上留下学生所写的化学方程式:N_2+3H_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_3然后告诉同学:现在我们来研究氮的氢化物——氨的工业制法,从而引入新课。Ⅱ.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化学反应的原理讲课开始时,我先启发学生回忆氯和氢化合,硫和氢化合时所需要的条件,然后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氯和氢气为什么要这样的条件才能生成氨呢?”这时我便进行如下的分析:“我们知道加热能促进某些物质的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五三年十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我阅读了周从弼先生所写的“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这篇文章,读过以後,有下列一点感想,当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仅提供出来有错误之处敬希周先生及各位同志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8.
读“化学通报”1959年7月号刊载孙名洽同志所写的“关于银氨溶液的爆炸与防护”一文之后,感到该文对银氨溶液爆炸的实质和防护问题的解释不够恰当,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孙名洽同志商榷,并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课本“氧族元素”一章,“硫酸底制造法”一节是我们教学实习的教材内容之一。在实习生的试教及课外辅导过程中,是遭遇到某些困难的。同时,再从我系回答本省中等学校教师的问题的资料中,亦可发现类似的问题存在,兹择其重要者加以探讨;对教材内容方面也提出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教材内容问题用氯的氧化物制造硫酸一段教材,根据高中化学的教材内容,仅用寥寥数句话来说明铅室法制造硫酸,接着就讲塔式法,这样对学生的可接受性来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化学第六章水和溶液中第八节讲到“气体的溶解度随著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但书上对於这个压力影响气体溶解的重要作用没有演示,只是举了个“汽水”的例子。我校处於山区,学生从农村中来,谁也不知道啥是“汽水”,因而对“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瓶里就像在沸腾似的”这一现象当然不知道,在这里教者即使讲的再清楚学生也不会理解,我翻了其他杂志如化学通报、科学大众、科学画报及其他化学参考书也多是举“汽水”为例,求援不得,我只有自己想法解决。我想:“汽水”是把二氧化碳压入汽水瓶中,然後用盖子盖紧,以後一揭开盖子,二氧化碳受的压力小,结果就往外冒,形成“像在沸腾似的”现  相似文献   

11.
读了本年5月号的化学通报中小工同志所写“再谈关於强硷弱酸所成酸式盐的水解问题”一文以後,又看了赵继周同志(化学通报1953年8月号)所写的“强碱弱酸所成酸式盐的水解作用”一文,令我大吃一惊,真想不到这样错误的文章竟然会刊登出来。两文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把氢离子和氢氧离子孤立开来,好像彼此完全没有关系似的。因此便把水解所生成的OH’和电离所产生的H分别计算,而完全没有考虑二者彼此的结合。根据两文: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在化学通报1953年4月号上发表了一篇“初中化学教案”,引出同志们不少宝贵的意见,这对我教学工作的改进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据笔者所知,在目前一些地区还没有发展到“写笔记已不再成为问题了”的状态,所以我愿意在此提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板书和板画问题,并且谈一下我对学生写笔记和绘画的一些体会。是否适当,请同志们多加批评和指正。首先,我反对在上课时写几黑板笔记。很清楚,在有良好而完备的化学教科书、习题集和实验参考书的情形下,不管是按照课本的内容或是在课外补充的材料,让学生再详细地记笔记,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我也不能同意有了良好的化学教科书,学生就根本不需要再写笔记了  相似文献   

13.
读过本刊1960年第七期上刊载的卢才英同志所写的“我是怎样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的”一文和本刊1962年第一期上宁潜济、吴见松二同志合写的关于对上一文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章后,我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增益了不少知识。现在抱着参加讨论的态度,谈几点意见。(一)关于盐类水解的定义问题中学教材,不论1957年、1958年或1961年的版本,给盐类的水解都是这样下定义的:“盐类跟水的复分解反应叫做盐的水解”。它是就盐类水解这一反应系  相似文献   

14.
氨的合成学生在学习“氮和磷”的课程中已熟悉从元素组成氨的反应,因而应该使他们得到工业上氨的合成的概念。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最好在上化学课时能进行演示,并且学生自己在他们的化学小组中做实验。学生在研究此项反应后,便能深化关于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以及使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的知识。所以我们最好利用这同一仪器装置不仅向学生显示直  相似文献   

15.
李先栓 《化学教育》2005,26(8):59-59
笔者阅读了谭宗俊老师“对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方程式的再探讨”(《化学教育》2004年第2期第43页)一文,很受启发。对银氨溶液组成的表示和银镜反应的方程式的表达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本人观点,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这个实驗,我們沒有从一般的書上找到較詳細的材料,主要是根据格琳卡著:“普通化学”(重譯本)第三册第403頁上的小体字來編寫講义進行实驗的。經过多次实驗後,摸索到一點粗淺的体会,在这里提出來,請同志們指正。实驗是这样進行的: (1)用直接化合法制备鈉汞齐在蒸發皿內,先將石蜡熔成液体(其体積只要能淹沒鈉即可),去火,以免反应过猛。然後,向石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去年写“对教物理化学课程中热力学基础的几点意见”时,曾有一些同志觉得我写得太简单了,也许会引超误会。我当时认为这篇文字主要是抛砖引玉,将问题简单地提出来,希望大学提意见讨论。因此,一些标准教科书里已经有的,我就不重复,而只是提纲掣领地提一提。其次,这篇文字系就我们教研组对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马列主义世界观的一些初步体会加以总结,而不是将整个教学内容都报导出来。那些已经在讲义里和其他综合大学交流了。因此在篇幅上更节省一些。不幸地这样做确会引超一些误会。也幸运地就有同志们提出来讨论,使得某些论点也许会更深入地说明出来。在这点上对郭润生同志的意见我是极端欢迎的。就郭润生同志所提的几点意见中,某一些是名词定义问题,某些是郭同志的误解,也有一个牵涉到教学方法的问题。兹就鄙见所及,作如下的答覆。第一是“热”的热力学定义问题,我在原文465页右栏第6行中已经写得很明确。原文是“把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读了本刊1955年6月号刊出的浙江师范学院张若民先生写:“硫酸底制造法一节教材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和探讨”一文以後,就我个人对於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的膚浅体会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初步分析,对“关於教材内容问题”一节,提出下面不同意见,请大家讨论指正。张若民先生认为:“用氮的氧化物制造硫酸”一段,教材内容太简,教学上有困难。认为:从铅室法到塔式法的教材配置,顯然不够完善。而且说、从很  相似文献   

19.
刘泉祥同志在:“关于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讨论”一文中提出了如何在全部教学中贯彻布特列洛夫的分子结构理论的问题。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来讨论的。刘同志的意见也是代表着若干教师的意见。但是其中有些论点似乎还需要进—步的商榷。今将我的意见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一卞。一、结构学说在那里引出的问题:刘同志同意瓷威特科夫的主张将分子结构放在烃的一章里来讲授,刘同志认为放在绪论中讲授是不适宜的,因为学绪论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到足够的实际材料,也还没有遇到迫切需要结构理论解释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恐怕是由于我们对于绪论的作用的认识不一致的缘故。我认为绪论是轮廓的介绍这门科学的内容、范围、发展过程和主导思想。在这里讲  相似文献   

20.
胡国华、石峻山和兪馨畹三同志对本刊今年1月号张海若同志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1956年11月潘鸿章同志的“讲解克原子克分子的关键在哪里”二文内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如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在化学计算中克分子克原子概念的应用问题等)大家可以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