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水稻产量要素相关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位水稻产量及其要素相关性状QTL并揭示各性状间相关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来源于杂交组合Lemont/特青的F12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大田直播条件下对水稻单株产量、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始穗期、成熟期7个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22个产量要素相关性状QTL,分布于8条水稻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为6%~24%,单个性状QTL位点数为1~5个.共有4个染色体区段的共位点(co-located)QTL能同时影响2~4个产量要素相关性状,并且每个共位点QTL对性状作用的加性效应方向相同,其中2个增效等位基因来自Lemont,另外2个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特青,这为各性状间表型相关提供了一定的遗传解释.  相似文献   

2.
早稻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的遗传分析杨金松昌炎新(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64)关键词水稻,早稻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分析分类号S511,Q348自“六五”以来,湖北省育成和推广了大量的早稻品种.对这些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趋势进行遗传分析,以探讨现阶...  相似文献   

3.
5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抗病虫害水稻品系“B5”与籼稻品种“明恢63”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一个187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对水稻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分别检测到影响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农艺性状2、2、4、4、4个QTLs,并分别解释各表型性状总变异的50.6%、74.9%、34.1%、47.3%和46.2‰.其中,控制抽穗期的Hd-6基因,控制株高的Ph7基因和控制剑叶长的Fll-2b基因分别是效应值较大的主效座位,其余的为微效基因座位。相关性状的QTLs大多聚集在染色体的相近或相同区间,表现出成簇分布的现象。这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可以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4.
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包含117个株系的籼粳杂交来源(窄叶青8号×京系17)的水稻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4个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loci,QTL)分析.在DH群体中,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比值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且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9.2%~19.6%之间.其中控制叶绿素a含量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2、5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b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在第2、3、5、9染色体上;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3个QTL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a/b值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6、11染色体上.文章系统讨论了这4个叶绿素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结果在水稻育种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23个籼型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的产量、叶绿素、净光合效率、蛋白质、直链淀粉、米胶长等6个性状的测试,探讨优质高产稻米的生理基础和主要性状与其亲本的相关规律。研究表明,杂交稻的净光合效率与其高亲值、低亲值、双亲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与产量也呈极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珍汕97/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及其与两亲本的回交群体,对剑叶和倒二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6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并探讨了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共定位到39个QTL,分别在除染色体3和染色体5外的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4.6%~45.4%,大部分小于10%.其中,影响倒二叶宽的杂种优势QTL QSlw11c的贡献率为45.4%,该QTL 对超级稻株型育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表明,控制水稻叶片杂种优势位点的遗传效应主要是超显性.同时,控制叶片面积杂种优势位点的效应值远远大于叶片长宽的杂种优势位点效应值.因此,可以利用叶面积杂种优势位点改变叶片形态,提高光合作用面积,塑造理想株型,从而提高水稻生物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7.
水稻根系是植株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并影响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由于根系生长在土壤里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使水稻根系性状的研究较地上部相对滞后。近年来,对水稻根系突变体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此进行综述,并期待有更多的根系基因得到克隆,为根系生长发育机理研究提供线索,也为根系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将莱菌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6种达草灭抗性突变株分别与野生型株、丧失合成叶绿素b能力的cbnI-43等基因突变株和精氨酸依赖型突变株杂交对其后代进行四分析与随机分析,发现在Nfr-4-Nfr-7突变株中达草灭抗性状只有单一核基因遗传的性质,而在Nfr-1、Nfr-3~Nfr-7抗性株的抗性性状都是由同一个nfr-1基因(norflurazon resisanse)的突变所决定的,而Nfr-4抗性株的抗性性状是由另一滚突变等位基因nfr-2所决定的。在Nfr-1和Nfr-3抗性株中除了nfr-1基因的突变还有nfr-3基因突变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种间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重要原因,了解种间生态位分化特征对于推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种间功能性状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生态位分化,进而导致植物在群落内的适合度差异.据此,本研究针对千岛湖地区75种常见木本被子植物,分析了8个与水分输导、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相关的功能性状分化,及其与物种多度的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种间功能性状的分化主要发生在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以及叶气孔密度上.8个性状中有5个,即叶绿素含量、叶片厚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最大树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发育保守性(即Blombergs K的p0.05).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广泛存在,且在使用系统发育独立对比方法(phylogenetic independent contrast,PIC)控制系统发育的影响后,相关性大多仍然显著.单个性状以及所有性状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与物种多度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千岛湖地区片段化次生马尾松林内木本被子植物的功能性状分化受系统发育和进化历史共同影响;且性状分化发生在主要的环境资源梯度(即光照和水分)上;但性状对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片段化森林群落内的物种多度不一定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斑马叶"叶绿素含量及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具“斑马叶”性状的水稻1103S、武金4B以及对照武金3B为材料,研究了该性状表达过程中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及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性状表达期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减少,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随着叶片复绿,各项指标又回复到低温处理前的水平.该性状的表达是由于阶段性叶绿素代谢异常所致,它不仅与叶绿素含量有关而且与POD、CAT、SOD等几种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筛选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的籼稻Kasalath突变体库,得到一个黄化叶突变体Osyl1(Oryza sativa yellow leaf 1),在二叶期前该突变体叶色黄化,后期突变体叶色逐渐恢复到野生型水平.遗传分析显示Osyl1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经图位克隆技术将Os YL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上的STS(Sequence Tagged Site)标记S5362和S584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483 kb,在该区间内无已知黄化叶相关基因.对Os YL1基因的定位,为该基因的克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所用的水稻短根突变材料ksr3是从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的籼稻品种Kasalath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明显变短且扭曲,根毛异常浓密,长度明显增加,成熟期植株明显矮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短根突变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用突变体ksr3和Nipponbare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与STS标记S3569和S5817连锁,在2个标记间发展4个新的STS标记,最终将KSR3定位在S3702和S4046之间的312 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20个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平均数、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相关系数、遗传进度、以及相关遗传进度等的探讨,考察其遗传及遗传相关的动态,为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以花粉可育率和自然结实率为指标,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 A 与其恢复系配制的 F1 、 F2 、 B C1 和 B C2 等世代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广41 A 属配子体不育,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核主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 97 A 不等位 其恢复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密阳 23 有一对强恢复基因,珍汕 97 有一对弱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5.
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水稻分蘖发育性状的复杂特性.利用187个株系的MH63/B5重组自交系和已建成的分子遗传连锁图对水稻分蘖能力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通过对连续8个时间段分蘖增加数的检测。在第2、第5、第8和第9染色体上发现4个QTL座位在不同时间段埘分蘖能力有贡献.同时检测到该群体中影响分蘖能力的上位效应广泛存在。在多个时间段其贡献率甚至大于单独的QTL座位.QTL和上位效应座位中共有多个与以往报道的分蘖相关座位位置相近或相同.并在第1和第2染色体上有成簇分布.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为遗传调控分蘖发生的时期和速度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稻米品质性状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机选取台中本地1号(TN1)与有野生稻亲源的B14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中的180个株系,运用SSR标记技术,对控制糙米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的基础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结果表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微卫星标记RM225和RM276之间,离RM225和RM27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0cM和8.4cM;第3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186附近也有一控制该性状的微效基因位点。控制粒长,长宽比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定位于第2染色体RM240、RM6和RM233、RM211附近。  相似文献   

17.
选用八个大麦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分析六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除每穗结实粒数外,所有性状的平均中亲优势为8一” %.依次是:单株产量一千粒重一穗长一株高一单株分蒙数.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表明存在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同时也观察到亲本的平均生产力并不总是与它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低温、高温、干旱等非生物逆境通常会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及产量.为深入了解水稻逆境反应的分子机理和挖掘耐逆相关基因,本文采用Affymetrix水稻表达芯片对水稻多逆境下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进行分析,并筛选出众多表达特异基因.OsHdr5是其中一个在多个生长发育时期与组织器官中受高温、干旱诱导均显著上调的基因,用实时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其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两组结果基本吻合.用PCR方法扩增获得长为743bp的全长基因序列,其ORF区编码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含有磷酸化激酶位点,形成的二级结构包含一个由6个α螺旋和2个β折叠组成的跨膜结构域,进一步分析推测其可能是叶绿体膜上与细胞跨膜信号传递相关的功能蛋白.  相似文献   

19.
乌龟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I龄乌龟291只,测定背甲长、背甲宽、甲桥长、腹甲长、腹甲宽、体高和体重共7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做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地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乌龟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揭示了多元分析中多个自变量与依变量的真实关系,背甲长、背甲宽、体高和腹甲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它们是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背甲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97**)最大,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背甲宽(0.193**)和体高(0.159**),腹甲长对体重的影响(0.063*)较小;甲桥宽与体重的相关程度很大(0.873),但它与腹甲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都非常小,主要通过其他性状间接影响体重,是影响体重的次要因素,均被剔除;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0.940,说明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已经找到,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背甲长(X1)、背甲宽(X2)、腹甲长(X4)、体高(X6)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回归截距和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是-236.255,2.421,1.188,0.162,1.680;建立回归方程为Y=-236.255+2.421 X1+1.188 X2+0.162 X4+1.680 X6;为乌龟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20.
采用混合分布理论与极大似然法,拓展了适用于双单倍体群体(DH)和重组近交系(RIL)群体的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据此方法可以鉴别主-微基因的存在、了解主基因的作用方式、估计主-微基因的遗传效应和方差等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