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碱滴定曲线中各拐点的情况,特别是突跃点与等当点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引起人们的兴趣。一般认为,强碱-强酸滴定的突跃点与等当点是完全一致的,而强碱一元弱酸滴定的突跃点在等当点之前。但是在作这样的推断时,往往忽略了滴定过程中体系体积的增大,因此这只是一种近似处理。Me-ites指出,如果考虑体积的改变,则由于稀释作用,被滴定物质的分析浓度不可能是常数。此时强碱-强  相似文献   

2.
在滴定分析中,当反应达到等当点附近时,某些化学变量或者物理变量(如酸碱滴定中的pH、络合滴定中的 PM 和电位滴定中的 E 等)发生突变。这种变量的变化率达到最大值时,即为“突跃点”。突跃点(tp)与等当点(eq)是否一致,文献中已有若干论述。Lingane 在讨论电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解决酸碱滴定曲线情境问题时常常存在各种思维障碍,基于模型建构及其应用,有助于解决学生酸碱滴定曲线解题思维障碍。剖析例题内在结构要素,聚焦电解质溶液滴定曲线命题关注的5个点,即起始点、等料点、等量点、中性点、恰好点。从“五点”出发,进行解题思维模型的建构,指引学生解题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等。精选试题情境为载体,将建构的模型思维应用于酸碱滴定曲线相关问题的解决,助力于真实情境中思维的启发、精准切入与生成等。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4.
王欢  李梦龙  周向葛 《化学通报》2014,77(11):1138-1140
化学分析教科书中给出的弱酸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是cKa≥1.0×10-8。本文根据这一判据的来源(滴定突跃≥0.3pH单位),对一元酸体系的滴定情况进行了严格数学处理。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同时满足弱酸的浓度c1.0×10-3mol/L和cKa≥1.0×10-8条件下,弱酸才能被准确滴定。对于浓度极稀的酸溶液(c≤1.4×10-4mol/L),无论强酸还是弱酸都不能被准确滴定。对教材很少涉及的不同浓度酸碱互相滴定的情况也给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黄振健  谭春华  黄旭光 《化学学报》2010,68(11):1098-1102
首次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基于光纤折射率传感原理的新颖的化学酸碱滴定分析方法, 为光纤传感技术在化学滴定分析的新应用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实验结果表明: 此方法适应于酸碱互滴, 只需少量样品; 在待测样品浓度较低时, 采用浓度高的滴定剂效果更佳, 可测量浓度低至0.001 mol/L 的溶液; 与传统的pH滴定方法等比较, 本方法无需添加终点指示剂, 可实现实时监控; 在二元酸碱的滴定中, 化学计量点指示更明确, 精度更高; 稳定性和准确性测试效果良好, 对HNO3, NaOH进行测定RSD分别为0.23%和0.28%.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计算和实验两方面对酸碱滴定指示剂浓度的影响进行讨论。通过酸碱滴定通式计算了溴百里酚蓝和酚酞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指示剂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判定滴定终点。必须采用合适的指示剂浓度才能实现好的变色和好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酸碱滴定是化学专业教师及学生最为熟悉的基本实验,滴定曲线反映了整个中和反应的过程,对理解和掌握酸碱滴定十分重要。本文从三个基本假设出发,基于化学平衡思想,应用滴定过程中的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关系,在一个参数不变与两个参数变动的初始条件下分别建立了电离度和pH与滴定分数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函数本身及其导函数进行数学分析,还原了酸碱滴定曲线;尝试利用两个初始条件在数学表达式中的位置及对函数的影响,定量验证了现有教材中对不同数量级初始浓度与不同强度的酸在滴定过程中所表现出差异的定性解释,进而对滴定曲线进行延拓,提出了一种滴定弱酸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8.
甘峰  李攻科 《大学化学》2005,20(3):51-55
对分析化学酸碱滴定教学中引进酸碱滴定通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实例表明,将酸碱滴定通式引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正确地把握酸碱滴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将电位滴定与电子计算技术相结合,通过若干点滴定数据求算分析结果的方法有很多优点,对于等当点不易确定的系统该法特别有效,由此并可望开发自动电位滴定的新装置。文献〔2〕详细讨论了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种酸碱系统的电位滴定数据,用线性最小二乘方回归得出等当点体积从而给出分析结果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结果颇为满意。然而,此方法需将电位E-体积V数据先换算成浓度〔H~+〕-体积V数据,这需要电位滴定系统的标准电势E°,它必须通过“E°滴定”取得,费时而繁复。文献〔3〕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教材及文献对弱酸滴定计量点附近某些不甚合理的简化处理过程以及某些值得商榷的结论,根据滴定弱酸计量点附近溶液的实际组成,推导了合理的、适用任何情况的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突跃范围计算公式,从而给出了一元弱酸被准确滴定的判据。  相似文献   

11.
两维pH滴定法同时测定混合极弱酸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两维pH滴定法同时测定混合极弱酸碱朱仲良,李通化,鲁准军(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关键词两维pH滴定,极弱酸碱,同时测定,主成分回归法传统的酸碱滴定法必须根据滴定过程中的pH突跃确定等当点,因此当弱酸(或弱碱)的浓度和离解常数之积CK<1...  相似文献   

12.
以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组成的混合体系为对象,并以指示剂确定终点,推导能否实现混酸分步直接准确滴定的判据。研究发现:只有待滴定酸的浓度≥0.544 mol·L-1且弱酸的p Ka处于5.6–8.3之间时,才有可能在滴定误差不超过0.1%的要求下实现同浓度混合液中一元强酸和弱酸的分步直接准确滴定,这两个条件会随着滴定准确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酸碱滴定是基础分析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酸碱滴定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而且为比较严谨地处理分析化学中各种化学平衡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新编分析化学教材对酸碱滴定一章有所加强,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内容的改变也较大,而变化最大的是用酸碱质子理论来定量处理酸碱平衡问题。其他如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溶液pH值的精确计算、缓冲容量、终点误差和非水滴定等内容,也有所加强。本文拟对用质子理论处理酸碱平衡和终点误差  相似文献   

14.
多元酸碱分级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现行判据的不可靠性在判断多元酸碱分级滴定的可行性时 ,现行文献 [1~ 4] 常采用 Δp K≥ 4 (或 Δp K≥ 5)、c0 Kn≥1 0 -8为判据标准。认为当 Δp K≥ 4时 ,可使分级滴定的结果满足 :误差 | TE|≤ 1 % ,滴定突跃 | J|≥0 .4 0 (目标 ) ;当 Δp K≥ 5时 ,可使分级滴定的结果满足 :误差 | TE|≤ 0 .5% ,滴定突跃 | J|≥ 0 .6 0(目标 ′)。当 c0 Kn≥ 1 0 -8时 ,可使最后一级 (总量 )滴定的结果满足 :| TE|≤ 0 .2 %且 | J|≥ 0 .6 0或 | TE|≤ 0 .1 %且 | J|≥ 0 .4 0 (目标 )。1 .1 上述标准并非达到滴定目标的充要条件计…  相似文献   

15.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终点误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滴定分析中,滴定终点(ep)与等当点(eq)不一致所引起的误差称为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终点误差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大家知道,在一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对酸碱、络合和沉淀滴定中的终点误差问题都有较详细的讨论,而对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终点误差问题却很少提及,故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Brinkman、Bishop和Hulanicki等对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终点误差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氧化还原滴定中的终点误差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蔡晶  徐承波 《化学教育》2017,38(2):39-42
在多元外在表征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酸碱中和滴定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创设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情境、引入酸碱中和滴定概念与原理、介绍滴定管、选择指示剂、演示实验、使用Netlogo解释酸碱中和滴定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设计能帮助高职生更好地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知识。  相似文献   

17.
无需标准溶液的酸碱滴定计算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14(11):1514-1517
无需标准溶液的滴定计算分析能同时求出滴定剂与被测物质浓度.本文用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加速法对无需标准溶液的酸碱滴定进行了研究.单元酸、多元酸及混合酸的测定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问题的计算机处理已有不少报道。本文以滴定过程中溶液体系始终满足电荷平衡关系为依据,导出通用酸碱滴定曲线方程式(以下简称通式),用BASIC语言编制出计算程序,结构简单,功能较全,通用性强。一、通用酸碱滴定曲线方程式在通式推导过程中,把被滴定溶液体系中的强酸(强碱)看成是离解常数K_a(K-b)》1(用程序计算时,取1×10~4)的弱酸(弱碱):把盐看成是组成盐的相应酸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酸碱滴定终点误差计算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不同滴定体系提出不同的计算公式;另一类是仿造林邦误差公式,但不同体系的终点误差计算公式形式上仍不相同。至今未有简明且通用的计算方法。本文从酸碱滴定反应的本质出发,首次明确提出了适用于所有酸碱滴定体系的终点误差计算方法,并做了深入的论证。即只需写出化学计量点时滴定产物的质子平衡式,左右两式之差即为滴定终点误差。简明通用,可大大简化相应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酸碱滴定终点误差计算通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良萍 《大学化学》1988,3(1):55-57
在酸碱滴定中,当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完全吻合时,便产生了终点误差。有的分析化学教科书以及杂志上曾介绍过不少计算方法,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得到不同的计算式,并作了较多的近似处理。本文从滴定曲线方程出发,推导出一个比较精确的终点误差计算通式,且可编成计算机运算程序,适应于各种条件下一元酸碱或多元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