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鲍骏  卞国柱 《分子催化》1999,13(5):357-36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钴钼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浸渍不同量的K2CO3后进行硫化。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激光拉曼光谱(LRS)对氧化态及硫化态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测试硫化态样品合成低碳混合醇的活性。结果表征的结果表明,不含钾的氧化态样品,以CoMoO4形式存在;含钾样品中,助剂钾与钴钼复合氧化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有多种K-Mo-O物种生成,且使硫化态物种趋于稳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  相似文献   

2.
超细Mo-Co-K催化剂合成低碳醇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业  钟炳 《燃料化学学报》2000,28(2):111-115
采用类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得超细Mo-Co-K催化剂。研究了还原态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钼钴比、钾盐助剂呈和反应条件对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在300℃、6.0MPa,10000h^-1的反应条件下,超细Mo-Co-K(Mo/Co=7:1,K含量为1%)催化剂上低碳醇的时空产率达到624.4g/kg-cat.h,醇选择性与48.5%,OH/C1OH=1.08。  相似文献   

3.
鲍骏  刘涛 《分子催化》2000,14(5):349-35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钴含量的钴钼超细粒子氧化物,将其与K2CO3干混后进行硫化。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扩展X光吸收精细结构(EXAFS)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同时测试硫化态样品的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不含钴的氧化态样品,主要以颗粒度较大的MoO2物种存在;添加钴后,样品粒子的颗粒度大幅度降低,钴钼组分主要以CoMoO3物种的形式存在,当钴含量增加时,CoMoO3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Co Mo O4 催化剂, 经 K 助化后分别在空气中于400~800 ℃下进行焙烧, 得到氧化态样品, 然后经硫化制得硫化态 K Co Mo 催化剂, 对氧化态样品的乙醇分解性能及硫化态样品的 C O 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进行了测试. 运用 X 射线衍射( X R D )和扩展 X光吸收精细结构( E X A F S )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 乙醇分解性能测试表明, 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较弱, 且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合成醇性能测试结果则显示, 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升高后,其合成醇的产率逐步降低, 但醇选择性基本不变. 经 400 ℃焙烧的样品, 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氧化态样品中存在多种 K M o O 物种, 且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 钾钼之间作用增强, 样品更难以被完全硫化.  相似文献   

5.
鲍骏  谢亚宁 《分子催化》1999,13(4):253-25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MoO4催化剂,经K助化后分别在空气中于400-800℃下进行焙烧,得到氧化态样品,然后经硫化制得硫化态K-Co-Mo催化剂,对氧化态样品的乙醇分解性能及硫化态样品的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进行了测试。运用X射线衍射和扩展X光吸收精细结构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担载的钾钼合成醇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XRD,LRS技术研究了活性炭担载的不同Mo 含量Mo- K催化剂结构,并关联其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结果表明,氧化态Mo- K/C催化剂体系中,在低钼载量情况下,由于部分K离子渗透进活性炭的微孔,使得钾钼作用不充分,钼主要以MoO2 形式存在。保持钾钼比不变,随着钼载量的增加,钾钼作用逐渐增强,当MoO3 载量为72w % 时,Mo 主要以K2Mo2O7 形式存在。经硫化还原处理后,发生了氧硫交换,钼主要以MoS2 物种形式存在,其粒度随着Mo 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高钼载量的样品( 如MoO3(72 %) - K/C) ,活性炭和Al2O3 担载的硫钼物相基本相同。在硫化态催化剂中,增加Mo 的载量不仅能提高CO加氢合成醇的收率和选择性,而且有利于改善产物的分布,CO加氢催化反应的性能的提高可能主要归结于载体的电子效应  相似文献   

7.
Rh-Mo-K/Al2O3催化剂的结构及合成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瑞 《催化学报》1998,19(1):29-32
采用XRD,LRS技术研究不同Rh含量的Rh-Mo-K/Al2O3催化剂的结构,并与其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相关联。结果表明,在氧化态Mo-K/Al2O3催化体系中添加0.2%的Rh会导致表面“K-Mo”物相聚集,继续增加Rh含量,铑可能和钾钼物种结合生成一种新的表面活性物相,从而使“K-Mo”物相晶粒主为小。  相似文献   

8.
负载量对K—Mo/γ—Al2O3合成醇催化剂性能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负载量硫化态K-MoO3/Al2O3催化剂的合成醇活性结果表明,负载量由MoO3/Al2O3=0.05增加至MoO3/Al2o3=0.25时,CO2总转化率逐渐下降,而醇的选择性由3%增加至50%,负载量进一步增加至MoO3/Al2O3/0.45时,CO总转化率逐渐升高而低碳醇选择性保护不变。  相似文献   

9.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MoO4超细粒子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骏  卞国柱 《催化学报》1999,20(6):645-648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MoO4超细粒子催化剂。使用XRD,BET和DTA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初始溶液的酸碱性、柠檬酸用量及焙烧温度对粒子晶相、粒径大小于及比表面积的影响。同时,测试了添加助剂钾并经硫化的CoMoO4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制备CoMoO4超细粒子的适宜条件为:初始溶液pH=3.5,柠檬酸/(钴+钼)摩尔比等于0.4,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凝胶经5  相似文献   

10.
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XPS)及曲线拟合手段对硫化态K-MoO_3/Al_2O_3合成醇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负载量及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催化剂表面的S、Mo组分的物种形式及各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及表面不同组分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根据其电子结合能变化,S组分可区分为SO_4 ̄(2-)、SO_3、S ̄0、S_2 ̄(2-)、MoS_2、MoS_(2-x)等六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组分可区分为Mo ̄(6+)、Mo ̄(5+)、MoS_(2+x)、MOS_2、MOS_(2-x)等五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O_3/Al_2O_3.重量比为0.03的样品,Mo组分硫化还原不完全,表面S、Mo组分均以多种物种形式并存,MoO_3/Al_2O_3比增加至0.08和0.24后,表面S、Mo组分中MOS_2物种形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样品的硫化还原也较彻底,但负载量增加至MoO_3/Al_2O_3比为0.35后,表面存在较多的S ̄(6+)物种和Mo ̄(6+)、Mo(5+)物种,同时K组分在表面富集。对MoO_3/Al_2O_3比为0.24,样品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的研究表明,该样品与水蒸汽接触对其表面结构影响很大,与水蒸汽接触后再硫化,其表  相似文献   

11.
硫化态K—MoO3/γ—Al2O3催化剂表面物种的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国柱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5,9(5):329-338
采用X光光电子能谱及曲线氦合手段对硫化态K-MoO3/Al2O3合成醇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负载量及硫化前不同条件预处理对催化剂表面的S、Mo组分的物种形式及各物种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及表面不同组分的相对组成。结果表明,根据其电子结合能变化,S组分可区分为SO^2-4、SO3、S^0、MoS2、MoS2-x等六种存在形式不同的物种;Mo组分可分为Mo^6+、Mo^5+、MoS^2+、MoS2、M  相似文献   

12.
Co-K-Mo/γ-Al2O3催化剂的合成低碳醇性能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氧化态K-MoO3/γ-Al2O3催化剂中添加Co(NO3)2后在空气中四个不同温度下焙烧再硫化,制得Co-K-MoO3/γAl2O3催化剂,对其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催化反应性能进行了评价,运用XRD,LRS及EXAFS等手段对催化剂及其氧化态前躯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加Co后于500-650℃焙烧制得的催化剂活性较高,且使C2+醇比例增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加Co后350℃焙烧时,C  相似文献   

13.
Rh—Mo—K/Al2O3催化剂的CO加氢合成低碳醇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硫化态和还原态Rh-Mo-K/Al2O3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考察了不同铑负载量、钾助剂、合成气组成和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和空速)对合成醇性能的影响及催化剂的反应稳定性。发现硫化样品较之还原态样品具有更好的合成醇选择性,催化剂中添加铑后,生成醇活性和选择性大幅度提高。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提高反应压力和空速、适当增加合成气H2/CO的比例可以获得较好的合成醇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应用加压原位红外光谱技术考察KOH添加剂对钴-膦催化剂平衡系统的组成及催化活性物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羧酸钴─三烷基膦组成的二元体系催化剂在烯烃氢甲酰化条件下生成了游离的羧酸使烯烃异构化副反应增加.添加适量的KOH,组成钴-膦-钾三元体系催化剂,中和了部分游离羧酸,使烯烃异构化副反应显著减少.但是KOH过量时,在催化剂平衡体系中生成较多的非活性的[Co(CO)_4]-离子,使催化活性物种HCo(CO)_3L的浓度明显减少.从而降低了高碳醇的生成速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563K、6MPa及H_2/CO=2的条件下,考察了Cu/Co比不同的几个RaneyCu-C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RaneyCu-Co催化剂上CO加氢产物主要为C_1-C_6正构醇及C_1-C_8正构烃。烃和醇产品的分布均符合Schulz-Flory方程。但醇产品的链增长几率(0.3-0.55)均小于烃产品的值(0.6-0.75)。Cu/Co比不同的催化剂在进入活性稳定区之前,均经过了一个不尽相同的活性波动区,活性趋于稳定所需时间随Cu/Co比增大而缩短。Cu/Co=0.3-1.5(原子比)时,就醇收率而言,RaneyCu-Co催化剂明显高于共沉淀Cu-Co催化剂,Cu/Co=0.8(原子比)时,稳定醇收率达0.57g·g ̄(-1)·h ̄(-1)。  相似文献   

16.
改性γ—Al2O3载体上钴和钼的分散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RD、BET磁性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在磷或钾改性的γ-Al2O3上钴和钼的存在形态,在Co-Mo/γ-Al2O3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γ-Al2O3的改性处理对钴和钼的分散程度有显著影响.用磷酸处理γ-Al2O3载体时,由于载体的表面形成了类似AlPO4式的结构,从而抑制了Mo-O-Al的生成,使钼以MoO3的形式存在.而在此载体上,弱碱性的钴则与磷酸在γ-Al2O3表面形成了类似磷酸钴式的结构,达到了较均匀的分散.用碳酸钾处理γ-Al2O3载体时,载体表面的强碱性抑制了钴的分散,使之形成了较大的Co3O4晶粒.相反,钼的分散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制备高碳醇用Cu-Fe系催化剂的活性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Fe系催化剂,它是由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高碳醇的新催化体系.催化剂经焙烧后的物相为CuO,γ-Fe2O3和MgO,形成了活性相的结构前驱.在反应条件下,CuO首先被还原为金属态的Cu0,然后γ-Fe2O3被还原为Fe3O4;Cu0和Fe3O4共同参与催化该反应.本文用XRD,TG-DTA和Mossbauer谱等手段,结合催化剂的活性测定,确定了催化剂的活性相为Cu0和Fe3O4;MgO可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起到重要的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别经过低于723K氧化再生,753K空气中焙烧3h,在氢气气氛673K还原2h及723K空气中氧化4h,可使失活NiMo/γ-Al2O3工业加氢脱硫催化剂得到再生,某些再生催化剂样品的加氢脱硫活性甚至超过新鲜催化剂样品  相似文献   

19.
MoS2 是钼基加氢精制催化剂 [Co(Ni)Mo/γ Al2 O3]活性相的主要组份 ,其形态与结构对Co(Ni)Mo/γ Al2 O3的加氢脱硫 (HDS)、加氢脱氮 (HDN)活性的影响至关重要[1 ,2 ] .目前 ,人们通常使用的TPR方法虽可测定过渡金属硫化物的表面活性位 ,并可有效地区分位于催化剂活性相 (MoS2 slab)周边的硫物种 ,但对不同价态的钼尚无法鉴别[3] .本文制备了硫化态Mo/γ Al2 O3催化剂 ,以CO为探针分子 ,利用FTIR技术在液氮温度 (77K)下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 (钼物种 )及催化噻吩HDS的活性 .1 实…  相似文献   

20.
CoMo/Al_2O_3和CoMo/TiO_2-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CoMo/Al2O3和CoMo/TiO2-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并用LRS,XRD和TPS等方法表征其表面相结构和硫化行为.结果表明,以TiO2-Al2O3为担体的Mo和CoMo催化剂的活性均比相应的Al2O3为担体的高;少量Co,Ni助剂的引入可显著提高MoO3在担体上的分散度和改进催化剂的活性;Co助剂还有降低Mo物种硫化温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