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旱地区红柳灌林的营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柽柳属(Tamarix L.)植物,在西北广泛分布。它的实生苗多见于河漫滩、山洪冲沟和低湿积水的沙丘间洼地,其它地形仅见成株。在年雨量60mm左右的天山南麓,通常仅见成株呈疏丛分布,但在局部淤积地形,尤以公路旁的取土坑内,发现大量幼株集生。这一现象,为人工在干旱地区营造红柳灌林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流体提取车前子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对超临界CO2流体提取车前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提取温度、夹带剂用量、提取压力、提取次数.在提取时间为0.5 h的条件下,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5 ℃、压力300 Bar、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2.5 mL/g原料、提取2次.  相似文献   

3.
浸提法与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栀子黄色素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了栀子黄色素提取工艺中的浸提法及超声波提取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其相应的优化工艺条件,分析比较得出:超声波提取栀子黄色素与传统浸提法相比,具有提取温度低、时间短的优点,且色素产品提取率高、色价高。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50%的乙醇水溶液、提取时间为1h、提取温度为20℃、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色素的提取率为98.84%,产品色价70.72。  相似文献   

4.
杜仲叶中总黄酮的醇提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杜仲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实验中, 单因素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趋势,并以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条件,即以12倍量的50% 乙醇,在80 ℃条件下回流提取60 min,重复提取一次,总黄酮得率达3.08%,占固体提取物的31.9%,得率稳定、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在对于混合矩阵的秩知道一些先验信息的条件下,对于检测信号少于盲信号的问题,从理论上给出了提取盲信号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根据这个条件,从检测信号中能够提取出某些盲信号,并具体给出了用于提取盲信号的神经网络的结构和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酸浆宿萼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浸泡法、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探讨了从酸浆宿萼中提取总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效果最好.其最佳条件是:用浓度为70%、按料液比1 : 30的比例的乙醇浸泡24 h,再用超声提取45 min,其宿萼中总黄酮类物质的提出率可达1.702 mg·g-1;对超声提取酸浆宿萼黄酮的浓缩液用聚酰胺树脂进行纯化.并通过样品的总黄酮与FeCl3、浓H2SO4.等试剂的特征反应对所得提取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确定了所得提取物为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的功效、提取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茶多酚的一般特性和生理功效;探讨了茶多酚的有机溶液提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和树脂吸附法三种较为广泛应用的提取方法,并涉及到超临界流体萃取这种正处于积极开发阶段的新型分离技术,及其微波提取技术和超声辅助提取法.茶多酚作为油脂食品的抗氧化剂、功能食品的添加剂以及在医药保健品和美容化妆品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中药何首乌中磷脂类化合物,探讨了提取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超声功率等因素对磷脂提取率的影响,结合ICP-AES分析法对提取的磷脂类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对于1.5 g何首乌,用20 mL Folch试剂,超声提取35 min,超声功率为24 kHz的条件下磷脂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对用索氏提取法和乙醇浸取法提取红景天红色素进行了比较,并探讨浸取的浓度,浸取温度等因素,指出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从红景天中提取的天红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食用色素,本文还研究了几种食品添加剂对红景天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并对色素的耐氧化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红景天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在线掌纹主线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纹特征的提取在掌纹自动识别系统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人手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ROI区域,并针对掌纹图像噪声强、对比度低的特点,先根据图像灰度特征运用局部自适应的二值化方法提取出掌纹的主线特征;再针对存在的部分噪声点和断点的情况,运用提出的邻域法跟踪出每条主线附近的点,方便地剔除了噪声点;然后对这些点进行多项式拟合处理,提取出细化的主线,连接了断点.实验表明:新的提取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干扰点及连接纹线的断点,且提取效果误差小,接近自然掌纹主线,  相似文献   

11.
极端嗜盐菌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盐菌色素是一种从微生物(嗜盐菌)中提取精制成的天然红色素(菌红素)。我们对新疆发现的wy-2a极端哮盐菌所产生的色素进行了分离,提纯,理化性质,结构和分子量的测试。主要色素成份色素甲分子量为572,次要组分色素乙分子量为407,是属类胡萝卜素化合物,该类胡萝卜素与文献报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濒危植物夏蜡梅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定点观察夏蜡梅(Sinocalycathus chinensis)的开花进程和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人工授粉和套袋试验等方法测定夏蜡梅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夏蜡梅花各部形态和数量存在普遍的变异.单花花期为7~9d.开花进程中,雄蕊向心聚合,最后包围雌蕊,柱头与花药基本等高.夏蜡梅花雌雄异熟,雌蕊先熟,雌雄蕊无明显异位.单花花期依其形态和雌雄性功能表达可分为6个时期:蕾期、开花前期、雌性期、两性期、雄性期和谢花期.夏蜡梅杂交指数为3,花粉-胚珠比为29571±5839.授粉实验结果显示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为自交亲和,虫媒在传粉过程中起了较大的作用,表明夏蜡梅的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但自交亲和,为混合交配系统.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生境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含量叶片最高,其它器官的含量很低;总绿原酸含量叶、根中的含量较高,其它器官也有一定的含量.3个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叶片的总黄酮与总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夏蜡梅7个居群叶片总黄酮含量在3.4979%~5.1779%,其中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高于临安居群,差异极显著;7个居群叶片总绿原酸含量变化范围为2.6991%~4.5873%,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也高于临安居群.不同居群叶片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3)通径分析显示,影响夏蜡梅叶片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主要因子为氮、有机质和C/N.(4)聚类分析结果为大雷山是夏蜡梅叶片高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适生区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从黑桑椹中提取紫色素的方法,同时对该色素的理化特性、稳定性、及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色素是一种安全性高,理化性能良好的天然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SEM-EDS)、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收集自克孜尔石窟第69窟的14个壁画颜料样品进行检测与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主要为氯铜矿,在表面泛黄的绿色样品中检出了藤黄;红色颜料为赤铁矿;在白色颜料样品中检出了磷氯铅矿-砷铅矿和石膏;在灰色颜料样品中检出了石膏与炭黑。表明初唐时期藤黄已被用作绘画颜料;在矿物颜料上罩染有机染料,体现了古人对矿物颜料和有机染料的高超使用技巧。研究有助于了解壁画的用材、绘制方式等信息,为壁画的研究、保护和修复提供参照和依据,同时也佐证了古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相似文献   

16.
蜀葵花紫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蜀葵花瓣中提取的紫色素是一种安全无害的天然染料,本文对蜀葵花中的紫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的研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葡萄酒皮渣中花青类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酒皮渣中含有丰富的肝类色素,其色质优,色价高,无毒无害,是一种极具开发意义的天然色素之一,本文根据花青类色素的理化性质,选择了用两种提取剂提取,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确定了最佳方法和工艺条件,此外,不提取出来的粗花青素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沿海沉积营养物质对引发赤潮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物地球化学的角度阐述了引发赤潮的营养和环境控制因素,并在分析了赤潮藻的限制性营养元素(磷、氮、硅)和微量元素(铁、锰)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沿海沉积营养元素的释放与赤潮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式,同时指出了中国沿海近代沉积物中营养物的积累趋势及其对引发赤潮的潜在危害,这不仅为揭示赤潮发生机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也为有效地防治赤潮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比较了悬浮培养的中国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并从紫杉醇合成期细胞中分离出一个特异表达的cDNA克隆TS1.TS1长度为638bp,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代表一新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426429),将此新基因命名为TS1-FL.开放读框分析结果表明Tsl拥有一个不完整的开放读框,蛋白质同源性检索没有发现与TS1翻译序列有较大同源性的蛋白质.对此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可揭示它在紫杉醇生物合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