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澄  陈宏芳  乐毅  郑海  王箐 《中国物理 C》1999,23(7):622-628
对一种简便的多丝室楔形一条形(W–S)阴极的感应电荷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制作了100×100mm2的丝室模型,用55FeX射线测量丝室的定位精度,并获得入射X射线的二维图像.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倾斜多丝室辐射状阴极条的具体结构,研究了阴极面上感应电荷密度分布,给出了四或五根条取样时重心读出定位修正函数和相应的定位精度,用55Fe X射线进行了定位测量,实验和理论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附设e,p试验束多丝室的结构及工作机理。该室间隙6 mm,窗口面积80 mm×80 mm,位置灵敏面积50 mm×50 mm;阳极丝和阴极丝分别采用直径为20 mm和50 mm镀金钨丝,阳极丝距2 mm,阴极丝距0.7 mm,每6根阴极丝并联构成阴极条,阴极条间距4.2 mm。采用阴极条感应重心读出分辨位置,对5.9 keV的γ光子,获得优于0.3 mm (FWHM)的位置分辨;对1.1 GeV电子束流,获得0.224 mm (FWHM)的位置分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纯TMAE饱和蒸汽为工作气体的紫外光敏低气压多步雪崩室的性能.在几种温度下测量了两个不同结构的丝室的气体放大倍数.在40°C时得到丝室的增益为4×105,时间分辨4.1ns.和BaF2晶体耦合,成功地观测了137Cs γ射线(0.661MeV)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一种用于兰州放射性束流线粒子鉴别的阳极分别在x,y方向分条共阴极纵向场双叠层电离室.对其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得到了坪曲线和能量分辨.在10kPa的P10工作气体(10%CH4+90%Ar)时,阴极电压为–650V,阳极电压为+120V是较佳的工作点.当工作气压为25kPa时,阴极电压为–1650V,阳极电压为+240V的工作条件较好,此时,对239Pu α源相对能量分辨约为4.7%.  相似文献   

6.
对多丝室运行于自猝灭流光(SQS)模式下的定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用两种不同的丝室结构,以Ar和CO2的混合气体作为工作气体,在不同的CO2含量比例及高压下测试了感应电荷信号在阳极丝周围电极上的分布.以阳极丝相邻电极上感应电荷的比来确定入射粒子在垂直阳极丝方向上的位置,分辨率σx好于350μm.由阴极面上感应电荷的分布,用重心法确定入射粒子在沿阳极丝方向上的位置,分辨率好于250μm.  相似文献   

7.
研制一种新型的三层级联倍增GEM气体探测器,其有效增益达到105,用于高亮度X射线成像.设计和制作了的精密的微条读出和信号引出方法,采用高速SCSI接口的机箱控制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用于该探测器的射线定位测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台GEM-X射线成像装置原型.实验结果显示:在X射线强度为105Hz/mm,其增益稳定性<1%,位置分辨<100μm,并获得了清晰的两维图像.  相似文献   

8.
实验研究了几种阴极的强流猝发多脉冲发射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天鹅绒阴极产生的猝发强流双脉冲电子束亮度优于1×108A/(m.rad)2, 而直立碳纤阴极产生的强流三脉冲电子束的亮度也优于3×107A/(m.rad)2, 并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新型的冷场致发射阴极如纳米金刚石膜阴极和纳米碳管阴极也具有强流发射能力, 实验得到的发射电流密度大于50A/cm2.文中还给出的大发射面储备式热阴极的实验结果, 并对相关阴极实现稳定强流多脉冲发射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多气隙电阻板室的时间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种具有10个气隙的多气隙电阻板室,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实验束上进行了性能测试.该探测器采用几何上串联和电极上并联的特殊结构,使用国产玻璃(厚度1?.1mm)作为高压电极,有效灵敏面积为200mm×63mm2,并具有2×6读出条.对7GeV/c的π粒子,其探测效率大于99%,时间分辨达到45ps.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一种位置灵敏多丝正比室, 其有效面积为200×200mm2, 多丝室与多层铅γ射线转换体相配合, 组成了高密度多丝室γ射线探测器. 铅转换体做成均匀排布的0.9mm圆孔、孔心距1.1mm的阵列共样. 探测器对511keV光子的探测效率为5.6%, 空间分辨1mm. 这种探测器已经被用在正电子相机研究工作中, 也可以用于探测X射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多丝正比计数室(MWPC)的结构、工作原理、读出方式及位置分辨测试方法,测得多丝正比计数室的位置分辨为300±20um。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利用“平面工艺”新技术研制成功的硅微条探测器.该探测器所用的硅材料为n型硅,电阻率为3kΩ.cm,晶向<111>.探测器的厚度为400μm,灵敏面积为18mm×12mm,条宽为20μm,共有300个微条,在反向偏压为100V时,其漏电流为5×10-9A.用电荷收集分布方法测得该探测器的位置分辨为5.3μm.  相似文献   

13.
用光二极管读出的CsI(Tl)闪烁探测器和多叠层硅望远镜,测量了46.2MeV/u 12C引起各种靶64Ni、58Ni、12C、197Au、209Bi反应中所发射的轻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这些探测器对轻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有很好的能量分辨和质量分辨.单举的能谱用运动源模型进行了分析,对各种靶在不同角度的中等质量碎片的产额进行了比较.由单举数据推出同位素产额比随靶质量变化的系统性,讨论了N/Z自由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DC-SC超导光阴极微波电子枪是一种新型的高平均流强电子源,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关键部件—光阴极的研制.在自行研制的光阴极制备室里成功制备了两种光阴极:Cs2Te和Cs3Sb光阴极.Cs2Te光阴极的寿命长,用266nm紫外光激发,量子效率QE>25%,真空中(1×10-5Pa)寿命50h.Cs3Sb光阴极是多层膜结构,用532nm激光激发,量子效率2%,真空中(10-5Pa)寿命只有几个小时.两者都可以满足电子枪的设计要求,但是由于Cs2Te光阴极更稳定,在目前的DC-SC超导光电子枪调试实验中采用这种光阴极  相似文献   

15.
95Ru的衰变     
通过92Mo(a,n)反应产生95Ru,对半衰期为1.65小时的95Ru的衰变Y谱学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了95Ru衰变产生的130条γ射线,其中34条是新的.根据符合关系,将新γ射线中的29条放进了衰变纲图,同时确认了原纲图中7条γ射线的位置,发现了95Ru衰变子体95Tc的3个新能级,给出了95Ru新的衰变纲图.  相似文献   

16.
利用融合蒸发反应116Cd(14N,4n)126Cs布居了126Cs的高自旋态.观测到了100多条新的γ跃迁和相应的能级,建立了双奇核126Cs由9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尝试性地指定了大部分能级的自旋和宇称以及各转动带的Nilsson单粒子组态.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晶LaB6材料制成平板二极管阴极,阳极采用钼材料,阴极采用热传导与热辐射加热,加热体为石墨。实验研究了不同阴极温度、不同真空度下的脉冲发射特性,并对热发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动态真空系统中, 阴极发射面积为0.012 1 cm2, 工作真空度为2×10-4 Pa, 阴极温度分别为1 600, 1 650和1 700 ℃,在脉冲宽度为40 ms、重复频率为107 Hz的条件下,最大脉冲发射电流密度分别为34.0,44.0和53.8 A/cm2; 2×10-4,5×10-4和2×10-3 Pa压强下的发射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脉冲宽度的变化不影响发射电流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北京谱仪(BESⅢ)采用阻性板室(Resistive Plate Chambers)作为其muon探测器, 总使用面积达1200m2. 为保证探测器的质量, 每一块阻性板室都要求通过宇宙线测试. 宇宙线测试系统使用3个流光管室作为其触发和寻迹系统, 其空间分辨可达2—3mm, 覆盖面积约4m2, 测试系统可同时测量8块RPCs. 最后, 还报道了RPC的初次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9.
覃华芳  郭太良 《中国物理 B》2008,17(2):1224-1228
采用沉淀法制备四脚氧化锌纳米材料场致发射阴极,将阴极和荧光屏封装起来抽真空并对屏施加电压,测试阴极的发射电流和荧光屏的发光亮度.利用沉淀法制备出面积为(13×15) cm2的阴极,测试结果表明,硅酸钾体积百分比在50×10-3—83×10-3范围,硝酸钡浓度在50×10-4—77×10-4 M范围,四脚氧化锌的浓度在82×10-4—12×10-3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一种将用于兰州放射性束流线较重离子鉴别的多阳极横向场电离室.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得到该电离室有较长的坪区和较好的能量分辨.在104Pa的P10工作气体(10%CH4+90%Ar)下,坪区长度为700V.对244Cm α放射源,在第4片阳极对应的灵敏区域能量损失为1.30MeV,能量分辨41.1keV,相对能量分辨约3.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