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递质氨基酸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氨基酸的方法。氨基酸用萘 -2,3 -二羧醛 (NDA)衍生为电活性物质。碳纤维电极采用1.5V ,30s固定电压电化学预处理 ,检测结果令人满意。作者还对最佳衍生反应条件 ,电极预处理条件对氨基酸衍生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法对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γ -氨基丁酸的检出限分别为2.5×10-7、2.5×10-7、5.0×10-8、2.5×10-7 mol/L。  相似文献   

2.
用毛细管区带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测定复方芦丁片及果汁中芦丁和L-抗坏血酸的含量.研究了电极电位、电解液浓度和酸度、电泳电压及进样时间等对电泳的影响,得到了较为优化的测定条件.以直径为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电极电位为1.0V(vs.SCE),在25mmol/L硼砂-50mmol/LNaH2PO4(pH8.0)运行缓冲液中,上述两组分在12min内完全分离.芦丁和L-抗坏血酸浓度分别在1.0×10-6~2.5×10-4和5.0×10-6~2.5×10-3mol/L范围内与电泳峰电流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分别为8.0×10-7和3.3×10-6mol/L.9次测定含5.0×10-5mol/L芦丁和2.5×10-4mol/LL-抗坏血酸的试样溶液,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5%和1.65%,5次测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3%和99.68%.  相似文献   

3.
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同时测定了五种不同竹叶和竹叶茶中的香兰素、顺式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醛、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咖啡酸的含量,考察了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以直径300 μm的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电极电位为+0.95 V (vs.SCE),在60 mmol/L硼酸盐缓冲溶液(pH=8.7)中,上述七种组分在22 min内实现较好的分离.七组分的浓度和峰电流在2~3个数量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范围为1.9×10-8~9.8×10-8 g/mL.该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毛细管区带电泳 -电化学检测法 (CE -ED)测定芦丁和5_羟色胺含量的方法 ,研究了电极电位、运行缓冲液的酸度和浓度、电泳电压及进样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 ;以直径为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电极电位为0.90V(vsSCE),在50mmol/L硼酸盐缓冲液(pH8.5)中,上述2组分在12min内完全分离 ,被分析物的电流响应与浓度在约3个数量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3×10-7 mol/L和8×10-8 mol/L ,7次测定含5.0×10-4 mol/L的芦丁和5_羟色胺的标准溶液,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5 %和3.8 % ;该法成功地用于中药沙棘黄酮口服液中芦丁和5_羟色胺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检测黄连中的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分离检测黄连中的黄连碱、盐酸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以150 μm的铂电极为工作电极,考察并优化了影响分离和检测的条件.在8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添加50%甲醇(pH 6.0),分离电压15 kV,检测电位1.2 V (vs.Ag/AgCl)的条件下,黄连碱、盐酸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在8min内获得良好分离.黄连碱、盐酸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峰电流面积和浓度分别在1.0×10-5~2.0×10-7,1.0×10-5 ~8.0×10-8 mol/L,1.0×10-5~1.0×10-7 mol/L和1.0×10-5~2.0×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低达10-8mmol/L.方法应用于微波辅助溶剂提取黄连中生物碱的测定,回收率在97.0%~104%,RSDs≤3.8%,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用毛细管区带电泳 -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了黄芩及其制剂中黄芩素和黄芩甙的含量。研究了电极电位、电解液酸度和浓度、电泳电压及进样时间等对电泳的影响 ,得到了较为优化的测定条件。以直径为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 ,电极电位为0.90V(vsSCE) ,在100mmol/L硼酸盐缓冲液(pH9.0)中 ,上述两组分在8min内完全分离。黄芩素和黄芩甙浓度与电泳峰电流分别在5.0×10 -7~1.0×10 -3mol/L和1.0×10 -6~1.0×10 -3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 ,检出限分别为2.24×10 -7mol/L和5.48×10 -7mol/L。7次测定分别含5.0×10 -4mol/L黄芩素和黄芩甙试样溶液 ,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3%和4.03%。  相似文献   

7.
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同时测定了益母草及三种益母草冲剂中的根皮苷、橙皮素、芦丁、山奈酚、洋芹素和槲皮素六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考察了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得到了最佳试验条件。采用300μm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 0.95 V(vs.SCE),在80 mmol/L的Na2B4O7-H3BO3(pH 8.7)的运行缓冲液中,上述各组分在20 min内能完全分离。根皮苷、橙皮素、芦丁、山奈酚、洋芹素、槲皮素在5.00×10-7~1.00×10-4g/mL范围内均与其相应的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S/N=3)分别为4.68×10-7、2.03×10-7、4.68×10-7、2.68×10-7、4.81×10-7、3.61×10-7g/mL。该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片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法测定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利用自制的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检测装置 ,以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 ,在 pH=8.0的NaH2PO4-Na2B4O7 缓冲溶液中对2种多维片中水溶性维生素VB1 、VB6、VC和VM(叶酸)的分离检测进行了研究。各组分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3.0%,检出限可达5.0×10-7 mol/L,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 同时测定滴鼻液中盐酸麻黄碱和磺胺嘧啶的含量,考察了缓冲液酸度和浓度、氧化电位、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等试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工作电极为直径 300 μm 的碳圆盘电极,检测电位为 0.95 V(vs.SCE),缓冲液为50 mmol·L-1 硼砂-硼酸溶液(pH 8.0),分离电压为 17 kV,上述两组分在 7 min 内即可实现分离.盐酸麻黄碱和磺胺嘧啶在三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 7.0×10-5g·L-1和3.0×10-5g·L-1,回收率在 97.0%~98.0%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以Ca2 +为分离介质 ,甲酰胺为添加剂 ,通过对缓冲体系、缓冲液浓度、酸度、Ca2 +浓度、甲酰胺浓度、电泳电压和进样时间的优化选择 ,用毛细管电泳 -电导检测法分离了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 ;在10mmol/LTris -11mmol/LCit(pH4.5)运行缓冲液中 ,上述两组分在16min内完全分离 ;K12和LAS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6~8.0×10-3 mol/L和5.0×10-6 ~5.0×10-3 mol/L ;检出限(S/N=3)分别为2.5×10-6 和3.0×10-6 mol/L,应用于合成洗衣粉样和合成水样中K12 和LAS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法检测尿样中苯丙胺的方法.以直径33 μm的碳纤维电极为工作电极,在最佳检测条件即检测电位1.30 V,15 kV下电动进样3 s,选择电泳分离高压为15 kV,电泳缓冲液为pH 10.0的20 mmol/L的磷酸盐,实验发现,在1.0×10-8 ~1.0×10-5 mol/L范围内,响应电流与苯丙胺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4,检出限达3.3×10-9 mol/L.对于浓度为1.0×10-5 mol/L的苯丙胺,峰电流及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2.4%和2.5%(n=7).对于尿样中2.0×10-5 mol/L 的苯丙胺,回收率为75%.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的有效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法(CE-AD)同时分离测定了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和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trimethoprim,TMP)3种常用磺胺类抗菌药物成分,考察了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体系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300μm碳圆盘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1050mV(vs.SCE),在Na2B4O7(13mmol/L)-KH2PO4(18mmol/L)(pH5.8)的缓冲溶液中,分离电压18kV,进样6s,3组分在14min内可实现基线分离。上述3组分浓度分别在5×10-4~5×10-2、5×10-4~0.1和5×10-4~5×10-2g/L范围内与其峰电流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5.1×10-5~8.0×10-5g/L(S/N=3)。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抗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一种以邻二氮菲合铁配离子与γ-氨基丁酸形成的缔合物为电活性物的γ-氨基丁酸碳糊电极,并对其性能做了测定。结果显示该电极对γ-氨基丁酸有较好的能斯特响应。γ-氨基丁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5~8.0×10-2 mol.L-1,极差电位为38mV.pc-1,测定下限(10S/N)为5.2×10-6 mol.L-1。电极用于糙米、青稞籽和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光光度法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速毛细管电泳安培法对甲巯咪唑(TMZ)及其制剂的测定进行了研究; 通过优化检测电位、毛细管长度和内径、分离电压、缓冲溶液等实验参数, TMZ在60 s内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 线性范围在2.00×10-3~2.80×10-5 mol/L, 检出限为3.50×10-6 mol/L; 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 1.2% (n=8); 该法可用于制剂中TMZ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同时测定了6种茶叶中的咖啡因、表儿茶素和抗坏血酸的含量,考察了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300 靘直径的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检测电极为1.20 V(vs.SCE),在25 mmol/L硼酸盐25 mmol/L磷酸盐(pH 7.6)的混合运行缓冲液中,上述各组分在16 min内能完全分离。咖啡因、表儿茶素和抗坏血酸在2×10-3mol/L~1×10-5 mol/L、5×10-5mol/L~5×10-7mol/L、2×10-4 mol/L~1×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分别为6×10-6mol/L、4×10-7mol/L和1×10-6mol/L。该法直接用于茶叶中咖啡因、表儿茶素和抗坏血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D)同时分离测定了杜仲叶、杜仲皮及市售杜仲保健品中芦丁、抗坏血酸、金丝桃甙、绿原酸、槲皮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了运行缓冲液酸度和浓度、分离电压、氧化电位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优化条件下,以300μm碳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检测电位为 950 mV(vs.SCE),50 mmol/L硼砂的运行缓冲液(pH9.0)中,上述各组分在20 min内可基本实现基线分离。各组分浓度与峰电流在3个数量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检出限(S/N=3)在3.3×10-5~9.6×10-5g/L范围。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杜仲及其保健品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马来酸依那普利能够增敏三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马来酸依那普利的新方法.考察并优化了检测电位,缓冲溶液的浓度和pH等影响因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马来酸依那普利的线性范围为3.0×10-6~5.0×10-4mol/L:检出限(S/N=3)为6.5×10-7mol/L;迁移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9%和4.3%(10-5mol/L,n=5).本法用于胶囊剂中马来酸依那普利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4.0%~102.6%.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测定石榴皮中鞣花酸和安石榴苷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石榴中的石榴皮鞣花酸和安石榴苷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运行缓冲液pH值和浓度、运行电压等对电泳的影响,得到最优化的测定条件为:50 mmol/L的硼砂-硼酸缓冲液(pH 8.7),分离电压20 kV,电动进样9 s/20 kV。在最优条件下,检测波长260 nm,上述两种组分可在12 min内完全分离。结果显示,鞣花酸和安石榴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7~5.0×10-5g/mL和2.0×10-6~5.0×10-5g/mL,检出限分别为1.0×10-7g/mL和1.3×10-6g/mL,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7)分别为2.4%和2.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和9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比对,t-检验表明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中药菟丝子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亮  楚清脆  管月清  叶建农 《色谱》2005,23(5):524-527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CE-ECD)同时测定了菟丝子中芦丁、金丝桃甙、山柰酚、对香豆酸和槲皮素等5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了运行缓冲液酸度和浓度、分离电压、氧化电位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直径300 μm的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950 mV(vs. 参比电极),以50 mmol/L的硼砂缓冲溶液(pH 9.0)为运行缓冲液,上述各组分在19 min内能完全分离。芦丁、金丝桃甙、山柰酚、对香豆酸和槲皮素在两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下限(按S/N=3计) 分别为1.93×10-5,3.55×10-4,3.65×10-5,1.73×10-5和1.46×10-4 g/L。该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菟丝子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聚合的方法以4-氨基丁酸(4-ABA)为修饰剂,将4-ABA聚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得聚4-氨基丁酸修饰电极(P-4-ABA/GCE),并用于多巴胺(DA)的检测。在pH 5.0的磷酸盐缓冲液(PP)中,DA在0.488V处出现一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与DA浓度在9.1×10-8~6.7×10-5mol/L范围内呈现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0×10-8mol/L。制备的修饰电极,可应用于针剂中多巴胺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