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姜建文  杨宇航  管华 《化学教育》2022,43(18):98-106
以“命制一道高考化学试题”为项目学习主题,以提炼试题命制思路框架、初创高考化学试题、优化高考化学试题为关键项目任务,呈现师范生“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内容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奉国 《化学教育》2005,26(9):43-44
2005年高考理综试题(卷I)是全国推广新教材后,大面积使用的第二年,兼顾到各省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试题难度较上年进一步降低,特别化学试题整体难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刘雅莉  门毅 《化学教育》2011,32(8):34-37
高考试题具有社会选拔和教育引领两大核心功能。由于教育功能是间接的、内隐的,往往被忽视,或不予以重视。近几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在支持新课程改革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彰显试题的教育功能。仅以2010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为例,从3个方面浅谈试题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将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引入到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IB族金属纳米颗粒由于易于制备且在空气中相对稳定,近来被广泛报道.该类催化剂在催化碳碳键及碳杂键的形成反应中,目前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例子.综述了近年来IB族金属纳米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杨永珍 《化学教育》2009,30(12):10-12,35
为了给计划开设国际课程的中国学校提供国际课程实施经验,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对IBDP化学与AP化学在评估方式、课程内容以及所引发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指出IBDP化学是在IB课程整体框架下实施的,课程实施者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做支撑,AP化学是独立的学科,由于时间的限制、评估方式的因素,AP化学是一种内容驱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杨梓生 《化学教育》2009,30(2):34-36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与传统课程比较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实验版考试大纲·化学>(下面简称<实验区考试大纲>)中得到体现,在2007、2008年实验区高考化学试题中也得到较好的落实.下面结合<实验区考试大纲>和实验区高考化学试题剖析课改实验区高考化学科考试要求的特点与变化.  相似文献   

7.
李敏  黄梅 《化学教育》2018,39(3):6-9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IB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原子结构概念图和氧化还原本质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IB教材知识层次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时记忆;更注重对知识的多角度阐释和精细加工;运用整体分解对知识精加工。对我国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启示是:丰富知识层次和概念关系,便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知识进行多角度阐释和精细加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运用多种策略促进学生程序性知识的习得。  相似文献   

8.
期刊热点启示——源于《化学教育》期刊的高考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华 《化学教育》2005,26(10):39-41
研究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发现其命题特点之一是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化学社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2005年高考热点——苏丹红为例,浅谈高考试题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考什么?怎么考?2003年宜昌市化学课程率先面对中考,对新课程标准下中考化学命题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003年中考化学试题从形式到内容,均着意导引了探究学习之路。本文就2003年宜昌市中考化学试题的命题背景、评价标准、试题评估、试题的技术特征、形式特征、评价结论、改进建议等7个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与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乙烯是合成聚乙烯的原料,其主要来源是石油裂解气,其中少量的乙炔杂质会严重毒化生产聚乙烯的催化剂,因此需要将其去除.对于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传统工业上使用的是Pd基催化剂,尽管其乙炔转化率很高,但对乙烯的选择性很低.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IB族金属(Au,Ag和Cu)与Pd形成的合金单原子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提高乙烯的选择性.作为与Pd同组的非贵金属,Ni催化剂在多种催化加氢反应中显示出优异活性,而在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Ni是否能够替代贵金属Pd尚无定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IB金属对Ni/SiO2催化剂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与Pd/SiO2催化剂不同,单金属Ni/SiO2催化剂在低温下不具有活性.将IB金属添加到Ni/SiO2催化剂中,可以显著提高其催化活性以及对乙烯的选择性.其中,AuNix/SiO2和CuNix/SiO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还原温度升高而提高,而AgNix/SiO2催化剂对预处理温度不敏感.通过调变IB/Ni原子比和还原温度优化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发现优化后的三种催化剂(CuNi0.125/SiO2、AgNi0.5/SiO2和AuNi0.5/SiO2)的活性和选择性随反应温度升高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催化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CuNi0.125/SiO2催化剂表现出最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尽管AuNi0.5/SiO2的初始活性最高,但是稳定性最低.采用XRD、TPR和微量吸附量热等表征手段对不同IB金属对Ni基催化剂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考察.以Cu-Nix/SiO2催化剂为例,H2-TPR测试结果表明,Cu-Ni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形成使得还原温度低于相应的单金属催化剂,表明铜和镍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此外,通过TPR获得的CuNix/SiO2催化剂上的氢气消耗量与理论耗氢量相吻合,表明在还原处理的过程中双金属催化剂中的CuO和NiO可以被完全还原.乙炔的微量吸附量热结果表明,在CuNi0.125/SiO2,AgNi0.5/SiO2,AuNi0.5/SiO2和Ni0.5/SiO2催化剂上的初始吸附热分别为187,196,304和103 kJ/mol,即它们的初始乙炔吸附强度顺序为AuNi0.5/SiO2>AgNi0.5/SiO2>CuNi0.125/SiO2>Ni0.5/SiO2.该结果与三者的初始催化活性顺序一致,表明IB金属的加入可以增强乙炔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从而提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夏时君 《化学教育》2015,36(21):30-35
对2014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进行研究,先整体分析试题特点,后局部赏析试题内容亮点,挖掘试题功能,继而反思试题启示与备考策略,以达到探究命题规律和助推教学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辛欣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20,41(11):1-6
在对已有试题难度量化工具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建构了化学加试题难度评估工具。对2015年至2019年国家新高考实验区浙江省的8次化学选考加试题的难度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8次化学加试题整卷难度变化较大,但同一学年、有相同学生可能参与的2次化学选考的整体难度相近;加试题能力特征和难度差异明显,“有机化学基础”加试题(第32题)难度相对稳定,而第30题(化学反应原理)与第31题(实验化学)加试题难度却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对8次化学加试题的难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对如何提高加试题的编制质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慧敏  鲁静  张文华 《化学教育》2019,40(17):31-37
对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中化学实验题的题型、内容分布、试题呈现形式、内容难度、考查的学科能力、核心素养水平以及命题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雪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6,37(13):35-41
借助SOLO分类理论作为评价工具,以定量的方式对2013-2015年间山东省高考化学试题进行解构与分析,并将试题在4个SOLO能力层次上的分值分布情况与试题难度、区分度等实测数据进行了比对研究。没有采用以往常见的以定性评价为主的高考试题分析模式,而是尝试采用定量方式对山东省高考必做试题中的主观性试题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寻找高考化学试题适宜的SOLO试题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卷第15题为例,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试题的情境、知识、问题等要素分析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测试宗旨,并阐述对命题素材的遴选及问题设计的方式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鲁芹  颜桂炀  郑柳萍 《化学教育》2019,40(17):38-43
基于“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对福州、厦门、泉州的中考化学实验试题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验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要求进行一致性编码分析,总结实验题的命题特点,提出实验教学应有所侧重,命制实验题应紧扣课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大学生个体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所讲授的“物理化学”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针对不同学生,在不显著影响考试卷面分数分布的前提下,提高对高分数段学生的区分度,降低对低数段学生的考核难度。在课程结束后的闭卷考试试卷中增加备选题,同时设计了相应的计分规则。考试结束后对试卷中“备选题”的利用情况和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实践结果表明,上述考试方法的调整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本实践结果也为“差别化”考试方法的推广提供了教学改革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8.
首次实现了In(OTf)3催化下二丁基二烯丙基锡对活性较低的简单亚胺的高效烯丙基化加成. 烯丙基锡试剂和亚胺底物在10 mol%的In(OTf)3催化下, 无需添加其它辅助试剂, 二氯甲烷中室温搅拌10 h, 就可以得到收率为80%~99%的高烯丙基胺产物. 用四烯丙基锡替换该体系中的二丁基二烯丙基锡, 50 mol%用量即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同时还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徐敏  郑晓红  李艳  刘春生 《化学教育》2020,41(23):11-16
针对相关文献中的矛盾与不足之处,进一步实验探究了FeCl3滴定Na2S的反应现象,并以此为素材命制了高三实验探究试题,阐述了以科学探究素养为导向的试题命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