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反映来分析,他们也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并非知道有数学美的存在.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引导,把教材中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下面是渗透数学美育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挖掘笛卡尔叶形线方程孕育的结构美、对称美、图形美,培养学生鉴赏、发现、研究、创造数学美的能力,以期为《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美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学校实施美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教育方针的要求。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使美育渗透于德、智、体各项教育之中,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加以具体化。我们知道,数学具有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征,但数学美却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符号、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对于生命本真的追求,数学美是数学生命力的重要支柱,是数学教育目标之一,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理性追求.学校的数学教育教学,承载着美育教育的任务. 1 数学之美 美是自然的,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说过,美是客观适应满足于主观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特征.张文俊认为,数学的美就是数学问...  相似文献   

5.
美育作为“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唤起学生对宇宙、世界、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学习数学的热情,借助高考,引领数学教学,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难点较多,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思想高度集中,逻辑严密,思维飞快,有一定的计算功底;为此有些学生还没有发现数学的美,就已经被数学的表象吓倒,丢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解决这种困境,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通过情境切人课堂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主要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为例,论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数学美感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现行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揭示并开发这些美的素材 ,将增强师生的美感体验与欣赏能力 ,会给数学教学带来美的情趣与勃勃生机 ,进而以美感动人 ,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 ,谈谈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教学中 ,探索美育渗透的实践与体会 .1 简捷的奇异美运算能力强的标志一是准确 ,二是合理简捷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寻找解题目标的方向和合适的解题步骤” ,突出了求简观点 .那些突破常规、新颖独特的简明解法 ,展示了以简驭繁的神韵 ,给人以数学的奇异美的感受 …  相似文献   

8.
对数学美育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许兴华 《数学通报》2001,(10):4-6,12
数学家克莱因说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的确 ,数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 ,数学中包括着许许多多美的因素 ,教师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那么 ,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用春风化雨般的艺术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 ,甚至使学生热爱数学达到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程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美之中获取知识 ,在精湛艺术般的课堂布局中得到美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既有学术形态,同时也有文化形态.在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指标的考核机制下,教师逐渐淡忘了数学的文化形态.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贯彻数学素质教育,那么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应用融入到数学课堂,将会大大提高数学课程的趣味性,体现数学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邢成云 《数学通讯》2023,(11):12-1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加强尺规作图教学,对于增强几何直观、深刻理解几何知识、提高推理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从7个角度阐释尺规作图在几何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建立学生几何直观的有效手段;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有力工具;学生“做中学”的物化载体;体悟数学美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培养学生前思后想的有效途径;实现图形运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管勇  宁永楠  武瑞雪 《数学通讯》2023,(22):24-28+45
利用“问题式”教学法,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引导学生亲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过程,通过例题、变式题的分析与解答,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江省金华某学校初一学生各项数学学习活动时间以及数学成绩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初中学生目前数学学习情况.数学学习活动主要分为学生数学知识课前预习、数学问题讨论与交流、数学课后作业的完成、数学相关材料阅读、课后补习等活动.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学生不同数学活动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讨论时间有一定正相关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受课外辅导时间和预习时间影响最大;数学课外辅导时间与数学成绩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13.
学生做题是必要的,但大量做题是没有必要的.教师要下"题海",认真研究教材、教辅,充分挖掘优秀数学试题的数学营养,让学生驾"轻舟",从真正意义上"减负",让学生从内心感受数学之美、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孙青 《数学之友》2023,(1):69-73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审美教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传递数学之美,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基于“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探究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以“传递美”为目标,以“图形”为载体,通过GeoGebra动态图形助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动态的、充满新意的课堂学习中去感悟、体会、传递数学之美,进而把数学教学由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数学美吗?这要先从数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说起.有调查显示,人们最爱的和最恨的都是数学.学生说,数学就是没完没了的做题,做题,再做题;家长说,数学就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公式、定理;教师说,数学不好教,时间紧,任务重.看来数学是“不美”的,更谈不上欣赏了.这就是数学目前的尴尬处境——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正>“学习证据”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根据,是初中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发源地,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导航仪”.所谓“学习证据”,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所产生的数学认知,所表现的学习样态等”.学生的学习证据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丰富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的学习证据,探寻、搜集学生的学习证据,让学习证据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强而有力的支撑.1 为什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基于“学习证据”当下,  相似文献   

17.
陈云 《高等数学研究》2008,11(4):113-116
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就微积分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探讨.介绍数学史、揭示数学美、强调应用、注重课堂多样性等,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中蕴含的美学因素为学生创造有趣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独特之处.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单一、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并论述了“美”与“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希望为教师引导学生“识数学之道”,创造有趣课堂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围绕着“文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这一问题,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数学文化解读,探索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的有效途径:①“回溯数学之源、叩问数学之真、感受数学之美、建构数学模型、触摸数学灵魂”是数学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径;②挖掘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并融入日常的课堂;③学生走出校门,在田野山间里,在乡村生活情境中选择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学、讲、做”元素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味道”,有“灵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科学精神”素养,落实“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之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美育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美育教育呢?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黄济,在他1987年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具有感受美、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