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工作采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测量了72.7,69.6,67.4,65.4,63.4和61.4MeV12C离子轰击181Ta,W,Re,Pt,197Au,Pb和209Bi等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由相当于全部动量转移的裂变事件的碎片角分布统计理论分析直接确定了形成全熔合的临界角动量lcr,根据锐截止模型计算了全熔合截面σfu。结果和按照R.Bass模型计算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做了比较。我们还分析了已经发表过的14N+Pb和12C+238U碎片角分布数据,由对碎片角分布数据理论分析得到的全熔合截面σfu和直接测量的结果很好的符合。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采用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了57.0—73.0MeV 12C+169Tm, 175Lu, 181Ta, W, Re, Pt, 197Au, Pb和209Bi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和裂变激发函数. 由相当于全动量转移的裂变事件的碎片角分布统计理论直接确定了全熔合反应截面σfu, 从而获得了作为激发能函数的<Γfn>实验值. 与理论计算符合得到裂变位垒高度, 标准偏差为2.5MeV. 实验上确定的裂变位垒与非旋转液滴模型计算值相符合. 用同样方法, 我们还分析了已经发表了的12C+174Yb, 12C+198Pt, 16O+142Nd, 16O+170Er, 16O+181Ta和18O+192Os裂变反应激发函数, 研究了裂变位垒随裂变核质量数A的变化, 并且和液滴模型理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用云母径迹探测器分别探测复合核蒸发余核和裂变碎片的实验,从而测出了12C+27Al,12C+209Bi和14N+Pb反应的全熔合截面和激发函数.并用锐截止模型由全熔合截面导出了临界角动量.实验结果和当前有关的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测量了238U(5.4MeV/u)轰击48Ca、45Sc靶和238U(6.0MeV/u)轰击16O、48Ca、45Sc、48Ti、58Fe、64Ni及89Y靶等10个反应系统的三体碎片符合出射道. 得到了跟随裂变截面、总动能损失、碎片动能和质量分布以及碎片在第一质心与第二质心的角分布等. 实验用了4片200mm×300mm的双维位敏雪崩计数器, 给出了关联的空间位置信息与飞行时间. 三体事件用运动学直接求解, 其中识别裂变对碎片是基于该对之间相对速度为2.4cm/ns的事实. 探测几何效率用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来确定. 实验表明, 跟随裂变源于准弹性散射, 其截面σS.F较大对于27Al靶, 为σS.F总截面的15%, 而89Y靶为70%. 同时发现, 对于幻核靶, σS.F与索末费尔得参数之间有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使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14.7MeV中子引起的232Th裂变中对称区7个核素的独立产额和12个核素的累积产额. 根据这些独立产额以及我们以前在14MeV中子引起的232Th裂变中测定的独立产额, 宽度常数σ=0.56的高斯电荷分布函数计算了相应的经验最可几电荷Zp值. 由质量分布不对称区的全部Zp值计算的电荷迁移平均值ΔZ(=Zp—ZUCD)为0.49±0.25, 与低能裂变的一般研究结果相一致. 接近对称区产物的独立产额的测定结果与预期值不相符. 对称分裂反常大的ΔZ值似乎表明对称区的电荷分布宽度比通常可以接受的0.56更大. 实验结果支持两种方式裂变的假设.  相似文献   

6.
在14MeV中子引起232Th裂变中,用放射化学方法测定了82Br、96Nb、112Ag、130I、132I、134I、134mCs、135mCs和136Cs等9个屏蔽核或准屏蔽核的独立产额以及140La的独立产额上限。使用各种电荷分布假设和质量公式,高斯电荷分布函数fi=(πC)-1/2exp[-(Z—Zp2/C],与实验测定的分独立产额进行了关联研究。结果指出,Green质量公式的最小位能假设可以得到最佳拟合,电荷分布宽度参数C=0.80.主要以对称裂变方式产生的112Ag的分独立产额和以非常不对称裂变产生的82Br的分独立产额偏离拟合的高斯曲线。这似乎表明,对称裂变有较宽的电荷分布宽度;而非常不对称裂变的电荷分布较窄。这个趋势能用液滴模型定性地解释。本工作没有发现40个质子的亚壳层对裂变产额影响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用天然白云母作为裂变碎片探测器,测量了78兆电子伏12C离子轰击169Tm、175Lu、181Ta、197Au、209Bi、232Th、238U等7种同位素以及能量为96.6 92.288.1 79.0 75.6兆电子伏的14N离子轰击天然Pb的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用哈尔彭(Halpern)和斯图金斯基(Strutinski)裂变碎片角分布理论符合,从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计算可裂变核在鞍点的有效转动惯量.实验上推出来的鞍点核形状同液滴模型的理论予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用能量为60—72MeV的12C束轰击209Bi靶,测量了Fr和At同位素的激发函数,确定了213Fr和214Fr分别是209Bi(12C,4n)Ac217209Bi(12C,3n)Ac218的反应产物Ac同位素再经一次α衰变后形成的;而214mFr可能是复合核蒸发中子和一个α粒子即(12C,α3n)机制产生的.211At主要是多核子转移反应(例如8Be转移)的贡献.将蒸发中子反应的实验结果用Jackson公式进行了拟合.  相似文献   

9.
刘国兴 《中国物理 C》1987,11(1):98-103
本工作采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0MeV 14N+118Sn和138MeV 20Ne+118Sn裂变碎片角分布. 使用建立在统计模型基础上的碎片角分布理论公式拟合实验上测量的碎片角分布. 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计算中中等质量裂变核在鞍点的有效转动惯量Jeff, 并且讨论了在参数Z2/A<30的区域内核的鞍点形变.  相似文献   

10.
实验测量了83A MeV 14,15C的核反应总截面(σR)及15C产生14,15C和14C产生13C的动量分布(P//). 分析得到了15C产生14C和13C的动量分布半高宽(FWHM)分别为71±9MeV/c和223±28MeV/c, 而14C产生13C的FWHM为195±21MeV/c. 从15C和14C产生13C的FWHM与Goldhaber模型的预言基本一致. 而15C产生14C的FWHM却要比该模型计算小得多. 同时观测到15C的σR比相邻核有反常增加. 在Glauber模型框架中, 对实验测得的P//和σR进行了探讨. P//和σR的分析结果同时显示15C的最后一个中主要处于s1/2态, 具有中子晕结构.  相似文献   

11.
假设裂变碎片在断裂时处于统计平衡态,就可以把裂变碎片的粒子数分布看成围绕平均值的涨落,并用准热力学方法来处理。结果表明,质量数分布、电荷分布、同位素分布和元素分布都是围绕一平均值的宽度为常数的Gauss分布,有关的参数只依赖于温度和最可几裂变模式附近的碎片的性质.对235U(nth,f)的情形根据实验数据定出了五个基本参数,并由此算出了其余的参数。理论与实验的符合情况相当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对轻系统14N+27Al反应(ELab=93和77MeV), 使用大面积位置灵敏电离室测量了出射类弹碎片, 得到质心系TKE-θ平面上d3σ/dΩdEdZ等高图, 不同TKEL下的角分布和Z分布, 不同碎片的角分布; 推出σ2和相互作用时间τ的关系,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S矩阵理论给出:研究直接过程与复合共振过程相干机制的方法及计算公式;并用它分析了1.63MeVd<2.05MeV能区12C(d,d)12C、12C(d,p113C*12C(d,p213C*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此能区内,两种反应机制相干是存在的;并给出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还定出各种直接过程和复合共振过程参数,特别是确定了Ed=1.726,1.767,1.792及1.86MeV 4个共振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J0/J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环形固体径迹探测器,通过238U(α,2n)反应,测量了240mPu的半衰期和激发函数.定出半衰期T1/2=3.5±0.5ns.它与基态的能量差Ei=3.2±0.5MeV.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器测量了72.7,69.6,67.4,65.4,63.4和61.4MeV 12C离子轰击169Tm,175Lu,181Ta,W,Re,Pt,197Au,Pb和209Bi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建立在鞍点模型基础上的裂变碎片角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碎片角分布实验数据.对于不同的可裂变参数Z2/A,本工作给出了K2随核激发能E*的变化趋势.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J0/Jeff值与转动力液滴模型的计算值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实验研究了入射能量El=70.0MeV的12C+112Sn和12C+124Sn两个反应. 使用ΔE-E半导体探测器, 测量了两反应中出射的α、Li、Be、B各粒子的能谱和角分布. α粒子的角分布可以通过假定存在三种机制的α组份得到定性的解释. Li、Be、B的角分布为擦边角成峰, 无前角成峰组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 对丰中子核108Ru的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 基带、单声子γ振动带和一个二准粒子带分别得到了确认和扩展, 同时识别了一个新的边带, 初步认定为二声子γ振动带. TRS模型计算表明108Ru核具有三轴形变,其形变参量为β2~0.29, γ=-22°. 推转壳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108Ru核基带回弯是由h11/2轨道的一对中子发生角动量的顺排所致. 对二准粒子带的组态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朝阳1号聚碳酸酯SSNTD记录238U的特性. 定出了238U的实验射程. 计算了238U在此材料中的射程和限定能量损失率的能量关系. 分析讨论了材料的响应范围及其对于重带电粒子的电荷分辨率和质量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云母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轰击能量从73.7—93.4MeV的16O+238U反应的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用考虑了核静态形变的Wong模型很好地重现了裂变激发函数,由此抽取了复合核的自旋分布.同时,利用裂变鞍点过渡态理论以抽取的自旋分布计算了裂变碎片角分布,表明碎片各向异性实验值大于理论值.此外实验揭示出,在低能区碎片各向异性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走向不同于以前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