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稳态分子猝灭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本文利用E-V传能模型对亚稳态分子PCl(b^1∑^+)的猝灭过程进行了定量处理。结果表明PCl(b^1∑^+)的猝灭是PCl(b^1∑^+→a^1Δ)跃迁和试剂分子端键X-Y振动能级近共振传能的结果, 与PCl(b^1∑^+→a^1Δ)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及试剂分子端键X-Y振动的非谐性系数有关, 而且也受猝灭试剂分子极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稳态分子猝灭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本文利用E-V传能模型对亚稳态分子PCl(b~1∑~+)的猝灭过程进行了定量处理.结果表明PCl(b~1∑~+)的猝灭是PCl(b~1∑~+→a~1△)跃迁和试剂分子端键X—Y振动能级近共振传能的结果,与PCl(b~1∑~+)的猝灭是PCl(b~1∑~+→a~1△)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及试剂分子端键X—Y振动的非谐性系数有关,而且也受猝灭试剂分子极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流动余辉装置中,利用镍金属表面催化氧原子复合的方法,产生了高浓度的亚稳态O~2(b^1∑^+~g)。采用准一级近似的方法,测定了O~2(b^1∑^+~g)被15种分子猝灭的速率常数,其大小在10^-12~10^-14cm^3·molecule^-1·s^-1数量级范围内,用电子-振动(E-V)能量转移模型分析了各种分子猝灭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猝灭速率常数的大小与试剂分子中的C----H,N---H以及O-----H键的数目密切相关;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表明,分子的其它特性将对O~2(b)的猝灭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流动余辉装置中,利用镍金属表面催化氧原子复合的方法,产生了高浓度的亚稳态O~2(b^1∑^+~g)。采用准一级近似的方法,测定了O~2(b^1∑^+~g)被15种分子猝灭的速率常数,其大小在10^-12~10^-14cm^3·molecule^-1·s^-1数量级范围内,用电子-振动(E-V)能量转移模型分析了各种分子猝灭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猝灭速率常数的大小与试剂分子中的C----H,N---H以及O-----H键的数目密切相关;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表明,分子的其它特性将对O~2(b)的猝灭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ab initio研究了簇合物HeLi^n^+(n=0, 1)的几何构型和成键性质。在MP2(FULL)/6-31G**, 水平优化所得LeLi^+的平衡键长为0.2062nm, 与实验值0.205nm十分吻合。比较了HeLi^+(X^1∑^+和a^3∑^+), HeLi(X^2∑^+和a^4II)以及HLi(X^1∑^+)的稳定性, 计算了HeLi^+基态的相关能, 势能曲线和垂直激发态光谱。计算采用了6-31G**, 6-311G**,6-311G(2df, 2pd), 6-311G(3df, 2pd)和6-311+G(3df, 2pd)基组; 采用的方法包括MP2(FULL), MP4, MCSCF, MRSDCI, CCD和ST4CCD。计算表明, 同价HeLi^n^+中激发态的离解能均远比基态的大, 其中HeLi^+(a^3∑^+)的离解能最高(60.49kj/mol),说明激发态是稳定束缚态。HeLi^+基态比等电子体HLi分子基态的稳定性小得多。HeLi^+由A^1∑^+到B^1II的垂直跃迁(3σ→1π)振子强度较大而垂直跃迁能较小。  相似文献   

6.
在流动余辉装置上,研究了SO(c1∑-)的猝灭动力学过程.获得了SO2,O2,CO2,N2,He,CS2,CH3OH,C2H5OH,C3H7OH,C4H9OH,CH3COCH3,C6H6 CH2Cl2,CH2Br,CHCl3,CCl4等16种分子与SO(c1∑-)发生猝灭反应的速率常数.初步分析表明:醇类分子CnH2n+1OH(n=1,2,3,4)中的C-H键的数目与其对SO(c1∑-)的猝灭速率成正比;CO2,N2等非极性无机小分子对SO(c1∑-)的猝灭作用不明显,强极性分子SO2对SO(c1∑-)的猝灭作用较强.卤代烷烃中的卤素原子的大小对SO(c1∑-)的猝灭过程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而氯代烷烃中氯原子的个数与猝灭速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单次碰撞条件下Ba(~3D)+N_2O→BaO~*+N_2反应的动态学特性。由束气实验测出这个反应的化学发光截面是42.2±1.4(?)~2,总碰撞截面是142±11(?)~2。由化学发光光谱分析出反应产物中存在着BaOD~1∑~+→A~1∑~+→X~1∑~+二次电子跃迁过程。通过交叉分子束实验,研究化学发光截面与反应物振动能、碰撞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个反应的势能面不存在阈能垒,振动能对化学发光截面影响不大,而平动能的增加会使化学发光截面减小。本文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产物态的分支比,并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用ab initio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自旋禁阻的传能反应O(^1D) CO2(1∑g^ )→O(^3P) CO2(1∑g^ )的反应机制,通过中间化合物CO3的单、三重态的势能面交叉点的确认,证明了中间物传能机理的可行性,同时计算了交叉点处的自旋-轨道偶合和面间跃迁几率,进一步证明了中间化合物CO3的形成在传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结合紫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型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键合作用。腺苷有较强的能力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且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判断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本文运用相应的荧光值和Vant’Hoff热力学方程求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以及一些热力学参数,如焓变(ΔH)和熵变(ΔS)。结果表明:键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对新化合物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这与分子对接模型方法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还研究了常见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分子中电子激发态的猝灭和振动弛豫的研究对于寻找新的可见激光体系,了解电子态间瓦相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曾经利用化学发光方法测量了C_2~*d~3Π_g和BaO~*A~1Σ态的电子猝灭和振动弛豫,获得了重要的结果。但此法有一定的局限,需要对电子态间无辐射跃迁有清楚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测量和分析。激光诱导荧光方法是近年来研究分子传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用激光将分子激励到所研究的能级,然后跟踪它的辐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在脉冲激励情况下)或相邻能级布居随压力的变化(在连续激励时),就可获得有关  相似文献   

11.
江云宝  许金钩 《化学学报》1992,50(6):555-559
水溶液中三种吡啶 盐(吡啶盐酸盐, HP+;N-苄基吡啶,BP^+; 苄基紫精, BV^2^+)对芘的荧光猝灭因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的引入而增强, 且猝灭常数对SLS浓度的敏感性BV^2^+>BP^+>HP^+, 电导实验表明体系中无簇集体形成。认为SLS与吡啶 的静电作用及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烷基链的绕曲是导致猝灭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水溶液中三种吡啶 盐(吡啶盐酸盐, HP+;N-苄基吡啶,BP^+; 苄基紫精, BV^2^+)对芘的荧光猝灭因十二烷基磺酸钠(SLS)的引入而增强, 且猝灭常数对SLS浓度的敏感性BV^2^+>BP^+>HP^+, 电导实验表明体系中无簇集体形成。认为SLS与吡啶 的静电作用及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烷基链的绕曲是导致猝灭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原子束装置上测量了Pb和放电氧、O_2(1Δ)反应的化学发光光谱, 获得了一些新的谱带, 并观测了氧气压力对化学发光光谱的影响。当观测区的压力大于2.5×10~(-3)Torr时, 发现B~(3Π)-X~(1Σ~+)谱带系的(3,0)、(4,0)两个振动带的强度显著增强。分析表明这新的光谱现象是a~(3Σ~+)态和b~(3Σ~+)态的PbO分子与O_2(1Δ)分子的E-E近共振传能以及PbO分子的不同电子态的微扰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原子束装置上测量了Pb和放电氧、O_2(1Δ)反应的化学发光光谱,获得了一些新的谱带,并观测了氧气压力对化学发光光谱的影响.当观测区的压力大于2.5×10~(-3)Torr时,发现B~(3Π)-X~(1Σ~+)谱带系的(3,0)、(4,0)两个振动带的强度显著增强.分析表明这新的光谱现象是a~(3Σ~+)态和b~(3Σ~+)态的PbO分子与O_2(1Δ)分子的E-E近共振传能以及PbO分子的不同电子态的微扰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可见及紫外波长的化学激光体系,作者选用N_2(A~3∑_u~ )为富能态分子,使之与碘分子碰撞传能。用微波放电法激发氩气而得到亚稳态的氩原子,氮分子与它碰撞传能而生成N_2(C~3π_u),N_2(C~3π_u)很快辐射跃迁生成N_2(A~2∑_u~ )。在流动余辉实验装置上,测到了N_2(A)与碘分子碰撞而  相似文献   

16.
亚稳态CS(α~3Ⅱ)自由基碎片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激光工作物质,它的能级寿命为16ms,其辐射跃迁几率较小.Black 等利用CS_2光解离产生CS(α),并测定了CS(α)与几种小分子的猝灭速率常数.Taylor 研究了亚稳态原子Ar(~3P_(0.2))、Xe(~3P_(0.2))与CS_2、CSCl_2、SCO、的传能反应,半定量地测定了CS_2、CSCl_2、OCS 对CS(a)的猝灭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激光闪光光解方法研究了一系列胺类、酚类、醇类在脱氧乙腈中猝灭噻吨酮(TX)三重态的反应,得到了相应的瞬态吸收光谱和猝灭速率常数(kq).通过对光谱演变特性的分析,推断出三重态噻吨酮与不含有活泼氢的胺发生了电子转移反应,与含有活泼氢的胺发生了电子-质子转移反应.三重态噻吨酮与酚类、醇类反应中观察到噻吨酮加氢自由基的生成,据此推断出三重态噻吨酮与酚类、醇类发生了氢转移反应.胺类的猝灭速率常数随着反应自由能变(ΔG)的增大而减小,说明电子转移影响了噻吨酮三重态的猝灭.酚类的猝灭速率常数先随ΔG增大而减小,后随酚阳离子的酸性增强逐渐增大,可能是猝灭过程中电子转移影响减弱的同时氢转移影响逐渐增强.醇类的猝灭速率常数随着醇的α-C—H键能的增大而减小,说明α-C—H键能是影响噻吨酮三重态猝灭的关键因素.比较以前研究的胺类、酚类、醇类与三重态呫吨酮(XT)、芴酮(FL)反应的结果可知,由于分子结构差异性的影响,相关的猝灭速率常数按照呫吨酮、噻吨酮、芴酮的顺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将线性三原子分子离子CS2 的对称伸缩振动简化为SC和S之间的简谐振动,用谐振子的势能曲线和波函数对CS2 分子离子2∑g 和2∑u 电子态(对称伸缩)振动能级间跃迁的Franck-Condon因子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结果与2∑g ←2∑u 跃迁的光解离谱实验强度进行了比较,对前人给出的分子数据(转动常数、分子平衡核间距)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讨论了经由2∑g ←2∑u 电子态振动能级间跃迁的光解离机理.  相似文献   

19.
在流动余辉装置上,研究了SO(c1Σ-)的猝灭动力学过程.获得了SO2,O2,CO2,N2,He,CS2,CH3OH,C2H5OH,C3H7OH,C4H9OH,CH3COCH3,C6H6,CH2Cl2,CH2Br2,CHCl3,CCl4等16种分子与SO(c1Σ-)发生猝灭反应的速率常数.初步分析表明:醇类分子CnH2n 1OH(n=1,2,3,4)中的C—H键的数目与其对SO(c1Σ-)的猝灭速率成正比;CO2,N2等非极性无机小分子对SO(c1Σ-)的猝灭作用不明显,强极性分子SO2对SO(c1Σ-)的猝灭作用较强.卤代烷烃中的卤素原子的大小对SO(c1Σ-)的猝灭过程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而氯代烷烃中氯原子的个数与猝灭速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考察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和Fe~(3+)存在时苯甲酸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金属离子存在与否,苯甲酸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均为静态猝灭同时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现象。Cu~(2+)和Fe~(3+)使得苯甲酸与BSA的猝灭常数Ksv和Kp均增加,但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n减小。Fe~(3+)的参与改变了苯甲酸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由范德华力和氢键变为静电引力,ΔG降低表明苯甲酸与BSA的相互作用过程为仍为自发进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