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的大量深部探测工作,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热结构,以及地壳、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高导层构造,表明本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地壳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认为,由于软流圈的强烈不均匀活动引起了莫霍界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基性岩浆大量溢出、地壳增温、下地壳出现蠕变、上地壳侧向扩张、浅部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其倾角随深度变缓,地表下沉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2.
中国某些花岗岩的Sr-O同位素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岩类岩石δ~(18)O和~(87)Sr/~(86)Sr初始比值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封闭结果型:呈近于垂直的短线;硅铝物质重熔型:呈负相关关系;壳幔混合型:呈正相关关系;水-岩交换型:基本为无相关。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Gran法以直线外推法计算结果,而此法涉及的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两个参数的误差基本上是迭加的,因此误差较大。本文导出了简单、准确的斜率法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斜率法和外推法组合的Gran法计算图。 1.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计算公式的导出: (1)理论基础:设被测试液的浓度为C_0,体积为V_0,电动势为E_0;于试液中连续I次加入浓度为C_s的标液体积分别为V_s 毫升,加入的总体积为VsI毫升,得到相应的电动势为E_I 毫伏。如令△E_I=E_I-E_0;x=C_sV_g/C_0V_0;a=V_g/V_0;y_r=(1+al)10~(△E)_I~(/S),则有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人工地震深部探测、天然地震P波残差与速度结构和三维速度地震层析成像、并辅以大地电磁测深的资料以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大地构造格局研究了我国东南陆缘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计算与研究结果表明:东南陆缘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是不均匀的,而是一个由主动演化为被动的大陆边缘,并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志英 《化学学报》1983,41(10):865-870
考虑到化合物的阳离子质量和摩尔体积对其晶格熵的影响,提出一个估算同构同阴离子稀土化合物晶格熵的公式:S_(298.15)~0=S_(ref)~0 (3/2)n_1R·lnM/M_(ref) (3/2)n_2R·lnV/V_(ref)计算结果能满意地与实验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五氧化二钒催化钾碱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五氧化二钒(V_2O_5)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了V_2O_5加快CO_2在钾碱液(K_2CO_3)中的吸收速率的化学作用机理。实验证明: 当9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SO_2处理前后无核葡萄干中4种B族维生素(V_(B1),V_(B2),V_(B3)和V_(B6))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p H值及梯度洗脱程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最终采用pH 4.4缓冲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4种B族水溶性维生素的线性范围为0.1~20 mg/L,r20.999,检出限为0.013~0.064 mg/L,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3.0%~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0.6%~4.8%。同时利用该法对SO_2处理前后无核葡萄干中4种维生素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白无核葡萄干中V_(B6)的含量最大,V_(B1)含量较低;但SO_2处理对葡萄干中V_(B1)的含量影响最大,其它3种B族维生素的含量变化不大。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性和重现性均较好,可用于葡萄干中B族维生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胡明  姚红阳 《大学化学》1989,4(2):47-49
本文给出气液临界状态的一个简单关系式:-E_(po)=3/2RT_0,(E_(po)为一摩尔物质在临界状态下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并对该假设进行了初步验证. 一、假设和验证设X_0=1/Z_0=RT_0/P_0V_0(Z_0为临界状态下压缩因子)则从范德华方程(P+a/V_2)(V-b)=RT可得: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具有辛群对称性的一类价激发n电子波函数 ψ_(a,s_1,s_2)=N(multiply from t=s_1 to s_1+s_2-1)(a_1+(a_t))(multiply from k=s_1+s_2 to s_1+s_2+m-1)G+(ζ,k,V_(s+1))|0>的性质,它们对闭壳层和开壳层体系均适用.用此类函数计算了Li_2,LiH_2~-和CH_3~+,结果表明这类函数能较好地描述电子相关作用,并且变分得到的轨道都是自然轨道。  相似文献   

10.
根据郯庐断裂带鲁皖段早第三纪、中新世以及更新世玄武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应用稀土判据探讨了区内玄武岩的形成机制。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的相关关系显示,郯庐断裂带新生代3个阶段玄武岩成岩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明显,其形成机制应该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通过多种稀土元素联合协变关系也同样反映了这些玄武岩的形成机制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同时也显示区内新生代玄武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继承了其源区物质的稀土元素特征。这一结论与区内Sr,Nd同位素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合成并表征了一个稀少的含1-甲基咪唑(L)及混合价的[V_(14)O_(36)F_2L_2]~(6-)阴离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阴离子是由一个环状的[V_(10)O_(20)]梯和2对架于梯上的VO_5F及VO_3L碎片组成。DFT及键价计算表明架着的VO_5F碎片中V是+4价,其余V均为+5价。前线分子轨道分析表明:[V_(14)O_(36)F_2L_2]~(6-)阴离子架着的VO_5F碎片中,V的d轨道是化学上活性的;而其2e氧化型[V_(14)O_(36)F_2L_2]~(4-)阴离子的VO_3L碎片中,端基V=O(d-p)π轨道是化学上活性的。从[V_(14)O_(36)F_2L_2]~(4-)变成[V_(14)O_(36)F_2L_2]~(6-)阴离子,2e的引入,导致了[V_(10)O_(20)]梯更加稳固,但架于其上的VO_5F及VO_3L碎片却越来越活泼(不稳定),并且能隙大幅降低(从1.59 eV变为0.53 eV)。  相似文献   

12.
C~4~0, C~4~0^+, Nb@C~4~0^+, NbC~3~9^+, Nb@C~4~0H~4^+的 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C~4~0,C~4~0^+,Nb@C~4~0^+,NbC~3~9^+,Nb@C~4~0H~4^+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C~2~8一样,C~4~0(T~d)基态也为^5A~2态,笼骨架上具有四个悬挂键。计算结果表明C~4~0和C~4~0^+比NbC~3~9^+和Nb@C~4~0^+稳定,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C~4~0,C~4~0^+,Nb@C~4~0^+,NbC~3~9^+,Nb@C~4~0H~4^+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C~2~8一样,C~4~0(T~d)基态也为^5A~2态,笼骨架上具有四个悬挂键。计算结果表明C~4~0和C~4~0^+比NbC~3~9^+和Nb@C~4~0^+稳定,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辽宁宽甸黄椅山玄武岩REE及Sr,Nd,Pb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主元素、矿物化学、REE及同位素体系的研究,根据郯庐断裂两侧新生代火山岩的同位素组成有差异的事实,指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源区产生壳、幔物质的混合作用和交代作用是导致这种变异的主要原因。交代型超镁铁岩捕虏体含有金云母和韭闪石,为地幔交代作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新生代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之下的上地幔,相对球粒陨石质地幔,富集强HYG元素,以及从沿海向内陆玄武岩浆源的深度变大。新生代玄武岩质火山作用发生于张裂的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相反,以长英质为主的中生代火山岩喷发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中。由超镁铁质岩包体推导的地温分布表明,中国东部新生代张裂作用主要受热地幔底辟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南海地区的线性均衡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南海地区建立一线性重力均衡模型,通过求解随机积分方程的方法,求得一单位体积地形的物质向地球内部的补偿密度分布函数,计算出南海地区上地幔底面的平均深度是450km,它的B层内一个界面深度是250km,南海凹陷下去的原因是补偿南海地区在450—560km深的地方密度的盈余。求得南海地区的补偿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并作出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种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的方法在室温下制备了Zn O@SiO2和Ag@SiO2/Zn O@SiO2,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FL)、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等技术对所制备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吸收光谱、发光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 O@SiO2核壳量子点的平均粒径为3~8 nm,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在330 nm左右,可发射510 nm的黄绿色荧光。而Ag@SiO2增强了Zn O@SiO2核壳量子点的荧光,未改变Zn O@SiO2核壳量子点的发射峰位置,同时Ag@SiO2显著增强了Zn O@SiO2核壳量子点的荧光稳定性。利用L-半胱氨酸和血红蛋白对量子点荧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分析方法。在最佳条件下,L-半胱氨酸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分别在0.068~10.10 mg/L和4.00×102~4.00×103mg/L范围内与溶液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3 8和0.995 1,以3.37 mg/L的L-半胱氨酸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以3倍标准偏差计算检出限为6.92×10-3mg/L。以2.00×103mg/L的血红蛋白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2.5%,以3倍标准偏差计算检出限为2.04 mg/L。  相似文献   

18.
研制成功 NWG硅胶,粒度分别为 3—5μ和 5—10μ。经测试渗透极限为聚苯乙烯分子量4×10~4—7×10~6,分离容量V_i/V_0不低于0.6,柱效在 1×10~4塔板/米以上。可在10分钟内作分子量100—3×10~6样品的全分离。硅胶在不同流速下的行为符合物料平衡方程理论的预见。  相似文献   

19.
为检测食品变质过程中产生的乙二胺气体,采用Alder法合成了四苯基卟啉和四苯基卟啉铁化合物,通过核磁(~1H NM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以四苯基卟啉铁作为敏感试剂,利用旋涂法制备了四苯基卟啉铁薄膜/K+交换玻璃光波导传感元件,对多种气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传感元件对乙二胺气体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响应,较高的灵敏度,在1×10~(-10)~1×10~(-4)(V/V_0;V:被检测气体体积,V0:空气体积)体积比范围内,体积比与输出光强度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40),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3 s和11 s,信噪比S/N=4.8,RSD=0.5%(V/V_0=1×10~(-7))。平行试验中,其结果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5),证明该传感元件对乙二胺气体检测的准确性。该类传感元件在食品品质检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溶解度参数理论中,聚合物-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X_1计算式为: X_1=V_1/RT(δ_1-δ_2)~2+β (1)式中V_1为溶剂的摩尔体积,δ_1和δ_2分别为溶剂和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经验常数β是作为对Flory组合熵的改进而计入X_1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