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昭武教授,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化学家。他现任厦门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物理化学  相似文献   

2.
《电化学》2007,13(2):I0004-I0004
为庆贺田昭武院士从教六十年暨八秩华诞,遵先生意愿,一切活动从简,不事铺张.经由先生早年高足林祖赓教授、陈衍珍教授及林仲华教授等人发起,倡议编辑出版《田昭武院士论著选集-拓宽视野的电化学》.  相似文献   

3.
《大学化学》2021,36(4)
正田昭武1945年从福建省立永安中学毕业,被保送厦门大学化学系,成为新生院的一名新生。同一年,卢嘉锡先生辞却了国外一切聘任,毅然回国,受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这似乎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缘分,从此留下了他们特殊师生关系的一段佳话。在卢嘉锡先生的安排下,田昭武比别人多学好几门化学学科之外的课程。同样,在卢嘉锡先生的安排下,田昭武毕业留校后先后担任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重要课程的助教和主讲。而后,在卢嘉锡先生的默许和鼓励下,田昭武走上了电化学科研之路。  相似文献   

4.
《电化学》2015,21(4):401
2015年8月8日,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十八届全国电化学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2015年《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的颁奖仪式,仪式由大会主席、电化学委员会主任、《电化学》主编孙世刚教授主持,并由美国GAMRY公司代表为获奖者颁奖。 2015年第一届《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获奖者 1. 特等奖:艾新平(武汉大学) 2. 优秀论文奖(> 40岁):杨勇(厦门大学)、衣宝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 优秀论文奖(≤ 40岁):郭玉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黄波(上海交通大学) 附:《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条例 为鼓励电化学工作者及研究生积极向《电化学》刊物投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推动刊物学术水平的提升,也为中国电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电化学》刊物名誉主编田昭武院士提议并设立《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本奖项的设立得到GAMRY 公司的大力支持。从2015年(即第十八届全国电化学大会)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并在全国电化学大会上颁奖。 1. 评奖委员会组成: 主任:田昭武院士 成员:《电化学》期刊主编、副主编及GAMRY公司代表委员一名 2.候选人产生办法: 候选人由《电化学》编辑部根据作者发表文章及引用情况推荐或由电化学委员推荐。 3. 获奖条件及奖励: (1)优秀论文特等奖1名: 获奖条件:近5年在《电化学》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研究组。 奖励内容:获奖证书,由GAMRY公司赞助的价值10万元左右的电化学仪器以及2000元现金。 (2)优秀论文奖4名(其中2人为40岁以下的年轻作者): 获奖条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近5年在《电化学》上发表2篇及以上高质量学术论文。 奖励内容:获奖证书,由GAMRY公司赞助的2000元现金/人。  相似文献   

5.
正田昭武,福建省福州市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电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田先生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9年就读于福建省立永安中学直至完成初中、高中学业.优良的家庭教育和日本侵华的深重民族苦难,养成了他正直做人、勤奋做事、科学强国的坚定志向.1945年被保送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卢嘉锡、钱人元、蔡启瑞等名师熏陶和指导下,深刻领会大师的治  相似文献   

6.
田昭武(1927~),福建福州人.物理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理学博士.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及电化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努力推动全国电化学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科研方向为电极过程的基础理论和仪器创新,至80年代总结为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发现电化学自催化过程并系统地解析其奇异现象;直接比较法解得电极“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多孔电极每个子过程“特征电流”的概念,进而提出气体扩散多孔电极“不平整液膜”模型;研制的“DHZ-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成为首批国产仪器;研制的“XYZ型离子色谱抑制器”取代了DIONEX公司老一代产品.90年代后,致力于从电化学出发解决其他领域的难题.提出约束刻蚀剂层技术,可应用于半导体和金属的微纳米复杂三维加工,实现半导体阵列微透镜的复制;设计集成化阵列点样头以制作微阵列生物芯片,可供普通医院快速诊断疾病.21世纪以来,提出新型超级电容器,可回收汽车制动能量以缓解市内汽车油耗和污染.获得1980年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7年福建省科技重大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历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化学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7.
《电化学》2022,(5):83-83
《电化学》(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缩写为J.Electrochem.)1995年由田昭武院士、查全性院士和吴浩青院士等创办,为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融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电化学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22年变更为月刊。《电化学》旨在及时报道我国电化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电化学》2007,13(2):115
尊敬的田先生:在您80华诞之际,请接受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的热烈祝贺和衷心祝福!在此喜庆的日子,我们热烈祝贺先生半个世纪来对电化学科技和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您不仅科研创新硕果累累,还培养了大批电化学人才,桃李满天下.您创建和领导的厦门大学电化学研究室已成为国际影响日增的我国最重要的电化学基地.在此喜庆的日子,我们衷心感谢先生为电化学委员会所做的贡献.电化学委员会是二十年前在您和其他几位电化学前辈的倡导下建立的.您曾多年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并一直指导着委员会的工作,还主编委员会机关刊物《电化学》.电化学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孙世刚 《电化学》2018,24(5):407
2018年是电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 30年来,中国的电化学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研究水平业已跻身国际前列,在全球电化学学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在我国广大电化学工作者和国际同行的支持下,中国电化学科学的专业学术期刊——《电化学》也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核心刊物.    2017年在上海成功召开了两年一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第19届全国电化学大会,围绕电化学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基础、应用和前沿问题,全面展示了中国电化学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入探讨了电化学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加强了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化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大会还颁发了系列重要奖项,其中中国电化学成就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授予厦门大学杨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教授、中国电化学青年奖授予复旦大学王永刚教授、苏州大学黄小青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胡劲松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   为了鼓励和支持中国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在《电化学》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办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电化学学术期刊,2015年《电化学》期刊名誉主编田昭武院士提议并设立《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 本届《电化学》期刊优秀论文奖授予重庆大学魏子栋教授、厦门大学毛秉伟教授、武汉大学庄林教授、辽宁科技大学陈星星教授和华北电力大学谭占鳌教授.    为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办刊质量,《电化学》编辑部特邀此次大会上获奖的八位学者,撰写论文报道其最新进展研究. 本专辑基本反映了我国电化学学科在能源、环境和材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展. 希望借助专辑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了解我国电化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进一步提高《电化学》的学术影响力,推动我国电化学科学的发展.    在此,对本专辑的所有作者、审稿人及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感谢广大电化学工作者对《电化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第46届国际电化学会(ISE)年会于1995年8月28日如期在厦门召开,9月1日圆满闭幕,与此同时,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第8届全国电化学会议(CSE)亦于8月27日至9月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本届ISE年会由厦门大学主办,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的主题是‘它化学科学技术新进展”,其中包括《电化学界面的原子、分子观》等8个学术论题.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912篇,为历届ISE年会之最.论文内容几乎涉及电化学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充分反映了当代电化学科学的新进展,与会代表来自世界50个国家,共830多人,其中中国代表近300名(含台湾12…  相似文献   

11.
孙世刚  林昌健 《电化学》2021,27(2):123-124
百年沧桑,十秩辉煌. 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信念和建设"世界之大学"的宏愿,倾资兴学,创办了厦门大学,建校伊始就设立"化学门".一百年来,厦大化学人秉持嘉庚先生立校志向"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广揽英才群贤毕至,历经刘树杞、刘椽、傅鹰、卢嘉锡、蔡启瑞、田昭武、张乾二等不同时期化学大家、名师前辈的开拓耕耘、学科引领、励精图治,一代代厦大化学人潜心科研、奋发拼搏、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厦大化学学科在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在ESI全球学科排名中,化学学科稳居前万分之五,在最新的US News学科排名位居全球第27位,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化学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高水平科研的重镇.  相似文献   

12.
孟庆金 《化学进展》2011,23(12):2412-2416
戴安邦先生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化学会最早主办的刊物《化学》的创办者,长期任该刊总编和总经理,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对中国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繁荣有重大贡献。戴安邦先生认为化学是造福于人类的科学,化学家首先应热爱化学,有为事业为国家的献身精神。化学家对科学发展应有责任敏感性和创新意识,具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戴安邦先生一生根据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从事了多个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胶体化学及多酸多碱、化学模拟生物固氮、配合物固相反应研究、抗肿瘤金属配合物研究和新功能配合物设计与合成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他是中国配位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建立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配位化学的繁荣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决定召开的全国首届青年化学学者学术交流会,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中国化学会和厦门大学的支持,于1990年11月3日至6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邀请了15位老专家参加。开幕式上著名化学家田昭武教授致词,厦门大学郑学檬副校长讲了话。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主任严东升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相似文献   

14.
《电化学》2023,(2):54-56
<正>《电化学》(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缩写为J. Electrochem.)为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融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为一体的电化学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和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电化学》旨在及时报道我国电化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促进国内及国际的学术交流。《电化学》遵循国际通行的办刊惯例,实行主编、副主编负责制,所有刊出稿件均必须经过双盲同行评议。自创刊以来,期刊分别被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数据库JST、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同时被北大图书馆、中科院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遴选为“中国核心期刊”。近年来期刊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2020年起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年起入选中国科协编制《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之电化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2022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和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数据库Scopu...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化学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我国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在化学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等领域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从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聘请89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化学家组成学术阵容强大的编委会,由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院士任主编。本刊以"新(选题新、发表成果创新性强)、快(编辑出版速度快)、高(刊文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高)"为办刊特色,载文学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刊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八六三"和"九七三"计划资助项目及其它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文章达95%以上。从1995年起被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数据库和《SCIE》、《RA》、《CCI》、《CC/PC&ES》和《RCI》等出版物收录,从1999年起被世界著名的检索刊物《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选刊收录。长期被《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等20多种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和文献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在《C.A.》"千种表"中连续多年居中国入选科技期刊之前列。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化学类核心期刊中居第一位。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中连续多年居前列。  相似文献   

16.
《催化学报》以本期专刊的出版庆祝何鸣元院士八十华诞,表达对何先生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催化及相关领域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的崇高敬意!何鸣元先生1940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同年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工系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以来,应邀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2003年领导建立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何鸣元先生担任过许多学术职务.曾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化学部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理事会理事,国际沸石分子筛协会副主席等.何鸣元先生长期从事催化材料、炼油化工催化剂与工艺研究.发明了一系列沸石分子筛合成新方法与炼油催化剂,开发了双反应区催化裂化增产汽油异构烷烃MIP工艺(Maximum Isoparaffin Process)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为发展我国重油裂化技术、提高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开发新标准汽油生产技术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何鸣元先生是我国绿色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大力倡导和推动绿色化学与化工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2001年担任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01-2005)'石油炼制与基本有机化学品加工的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推动了多项绿色炼油与化工新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应用.针对碳资源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等问题,2011年,何先生和合作者从碳资源加工、利用和循环等全周期考虑,提出了'绿色碳科学'的概念,对碳资源的高效、清洁、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发起并主持了以'可持续发展能源化工的科学基础:绿色碳科学与绿色氢科学'沸石分子筛:等级特性、选择催化与分子工程'绿色生态环境与化学化工'等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以及其它高水平学术会议,为相关学科指出了发展方向.何鸣元先生获得了许多学术奖励和荣誉.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95)、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中国催化成就奖(2012)、法国教育部棕榈叶骑士勋章(2012)、法国里昂高师荣誉博士学位(2016)、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2019)等,在国内外催化与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本期专刊收录了1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单原子催化、光催化、电催化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生物质等碳资源的催化转化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何先生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兴趣,并展现了当前国际催化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和进展.在此,我们衷心感谢论文作者、审稿专家和《催化学报》编辑部等相关人员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编辑部、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办的"化学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论坛暨第三届《化学教育》读者、作者、编者学术交流会",于2015年7月26日至29日在宁夏银川市举行。  相似文献   

18.
丁维平  侯文华  董林 《催化学报》2013,34(11):1961-1963
陈懿(1933)先生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多相催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编写的《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简明本(傅献彩、陈懿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965年)等基础课程教材影响深远.他在氧化物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纳米非晶合金催化剂以及介观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6项,国际专利7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奖励5项.1996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全国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已经开始,敬请向贵单位推荐订阅2011年《物理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承办的基础学科类学术刊物.《物理化学学报》设有"通讯"、"研究论文"和"综述"等栏目,报导物理化学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先生担任主编;编委会中有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海外学者.2004年,《物理化学学报》获得国  相似文献   

20.
《物理化学学报》2014,(11):1999
<正>2015年全国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已经开始,敬请向贵单位推荐订阅2015年《物理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和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承办的基础学科类学术刊物.《物理化学学报》设有"通讯"、"研究论文"和"综述"等栏目,报导物理化学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先生担任主编;编委会中有21位两院院士,13位海外学者,1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物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