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L-苯丙氨酸基尾式卟啉及其锌配合,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观察到苯丙所酸卟啉环之间在激发态分子内能量转移过程,讨论了影响卟啉特征荧光峰位置的配位化学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二种新尾式卟啉:5-邻(4-(3-吡啶氧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在卟啉(O-PyTpp)和5-邻(4-(1-咪唑基)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O-ImTPP)的铁(Ⅲ)和锰(Ⅲ)配合物:O-PyTPPFe(Ⅲ),Cl,O-ImTPPFe(Ⅲ),Cl-PyTPPMn(Ⅲ),Cl,O-ImTPPMn(Ⅲ)Cl与含氮配体的轴向配位性质,结果表明,对于铁(  相似文献   

3.
李晨  李剑峰  段武彪  刘博 《发光学报》2016,37(2):158-164
合成了新型尾式5-(2-(α-咪唑基间甲基苯甲酰胺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H2TPP-Bz Im)及其Fe、Co、Zn配合物,并用核磁、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对其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吸收、荧光分析、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化合物的光电性质。结果表明,与四苯基卟啉(H2TPP)相比,该尾式卟啉及其配合物的紫外和荧光光谱均出现较明显红移。Fe和Co卟啉的循环伏安曲线表明不仅发生了卟啉环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发生了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4.
合成尾式丝氨酸卟啉 [5 (p 丝氨酸丁氧苯基 ) 10 ,15 ,2 0 三苯基卟啉及其钴 (Ⅱ )的配合物 (Co[Ser TPP])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激光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吡啶 (Py)、4 甲基吡啶 (4 MePy)、4 氨基吡啶 (4 AmPy)、4 ,4 联吡啶 (4 ,4 BiPy)、咪唑 (Im)、1 甲基咪唑(1 MeIm)、2 甲基咪唑 (2 MeIm)等化合物对Co[Ser TPP]电子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Co[Ser TPP]溶液中加入吡啶类和咪唑类化合物后 ,Co[Ser TPP]的电子光谱发生变化是Co[Ser TPP]与吡啶类和咪唑类化合物发生轴向配位反应生成加合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一种新型L-丙氢酸尾式卟啉及其锌配合物,测试并研究了它们在4000-400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研究发现,在锌配合物的谱带中3316.9cm^-1、965.8cm^-1和728.cm^-1谱带消失,而在1002cm^-1处出现了四苯基卟啉衍生物所特有的卟啉环骨架的强吸收带,这是Zn(Ⅱ)离子与氨基酸尾式卟啉形成配合物的显著特征。卟啉环的结构敏感谱带出现在1470、1442、1350、1002、994和796cm^-1处。  相似文献   

6.
用L-氨基酸和5-[邻-(2-溴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为原料合成了三种新型L-氨基酸尾式卟啉及其锌(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化学分析和质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测试并研究了它们在4 000~400 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  相似文献   

7.
卟啉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珍珠  邹欣平  陈芳 《光谱实验室》2005,22(6):1175-1178
合成了稀土卟啉配合物-钇卟啉,研究了卟啉及钇卟啉的电子吸收光谱,讨论了溶剂的性质对其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钇卟啉在丙酮和三氯甲烷中的光稳定性最好,是很好的光敏剂。  相似文献   

8.
新型Schiff碱双核铜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pH5.3的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与铜的双核配合物([Cu2L(NO3)]NO3)与DNA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Cu2L(NO3)]NO3在此体系下具有较强的荧光,DNA加入后对其荧光有一定的敏化作用.探讨了造成此种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推导了该二元体系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9.
卟啉是一种潜在有效的光动力治疗癌症的光敏剂,部分已用于临床实验中。人血清蛋白(HSA)是药物的运输载体,详细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于阐述卟啉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羧酸锌(Ⅱ)卟啉配合物(2-Zn),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CD)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其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2-Zn以静态猝灭的方式猝灭了HSA的内源荧光,通过计算得到其与HSA在298和310 K下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96×104和1.37×104 L·mol-1、结合常数分别为1.93×104和1.50×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均为1,两者间的结合作用力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氢键和疏水作用。位点竞争实验表明2-Zn主要结合在位点Ⅱ处;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理论得到两者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4.01 nm和0.163。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和CD光谱显示2-Zn与HSA的相互作用影响了HSA 的构象,表现为α-螺旋的含量降低;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2-Zn通过疏水、静电和氢键作用嵌入HSA分子的亚结构域IIIA(site Ⅱ)的疏水腔内,与位点竞争实验和热力学判据所得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干宁  魏丹毅  王志颖  童爽 《光谱实验室》2006,23(6):1163-1165
研究了Nd-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配合物(NdL)与天然和变性DNA的相互作用.在DNA存在下,测定了NdL的紫外吸收光谱(UV)和荧光激发光谱(FL).利用紫外滴定法,测定了NdL与DNA的结合常数.在20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pH=7.0),Nd-四甘醇醛缩苯丙氨酸Schiff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常数为4.11×103L/mol,化合物本身的UV和FL峰强度减小.NdL与DNA的作用模式为"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11.
苯丙氨酸桥联金属双卟啉的诱导圆二色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邻位和对位桥联苯丙氨酸锌双卟啉的合成,考查了双卟啉的分子结构对诱导圆二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卟啉环之间的π-π堆积和手性激子偶合作用是影响此类双卟啉圆二色光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Sm3 及Er3 的两种单卟啉配合物.经质谱、1H NMR、UV-Visible等表征,表明卟啉及三齿配体的七个氮原子共同配位于稀土离子.变温核磁研究表明质子的化学位移与温度的倒数呈现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卟啉化合物荧光性能的取代基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12种四芳基卟啉化合物荧光性能的取代基效应.结果表明,卟啉化合物的苯基上供电子取代基能增加卟啉的荧光强度,而吸电子取代基作用相反;荧光强度随着卟啉的苯环上取代基卤素原子量的增加而降低;此外,荧光强度还与卟啉的苯环上取代基的取代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尾式卟啉-三乙胺和吡啶季铵盐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卟啉显色剂对金属离子选择性较差的缺点,新合成了尾式卟啉-三乙胺季铵盐和吡啶季铵盐六种化合物,对新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用NMR和IR研究其化合物的结构,并讨论六种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关系特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5.
皮肤的光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认通过皮肤进行基于卟啉荧光的元创恶性肿瘤诊断的可行性,应用光谱法分析研究了人皮肤的光学特性。通过测量皮肤的反射光谱、透射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确定皮肤中的发光物质及其光谱对卟啉荧光的影响。用280nm激发光对皮肤进行激发,测到皮肤在360nm发出的荧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比较,确定发光物质是某类蛋白质。选择350nm激发光对皮肤进行激发,测得了与离体类胡萝卜素荧光452nm相同的荧光,所以皮肤中的发光物质有类胡萝卜素。光谱分析还表明,皮肤的荧光中还有弹性蛋白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荧光发射,荧光峰分别在400,460nm。黑色素不发荧光,但皮肤中可能还存在氧化的黑色素,它的荧光波长是580nm,这些都与卟啉的荧光波长不同。由此可见皮肤中发光物质不会影响卟啉荧光的探测。由皮肤的透射光谱观察到,卟啉的荧光波长恰好在皮肤的透射窗口内,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卟啉荧光的无创探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人体血清中原卟啉Ⅸ自体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体血清样品和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原卟啉Ⅸ和牛血清白蛋白混合溶液的荧光光谱测定和分析,表明人体血清中原卟啉Ⅸ的自体荧光光谱主要来自于原卟啉Ⅸ和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形式。此外,还考察了血清白蛋白和原卟啉Ⅸ对原卟啉Ⅸ荧光发射峰的影响。和不含有白蛋白的原卟啉Ⅸ溶液相比较,白蛋白不但使原卟啉Ⅸ产生的荧光峰发生红移,而且具有很强的增敏效应。在白蛋白存在条件下,当原卟啉Ⅸ浓度值小于0.8×10-5 mol·L-1时,随着它的浓度增加,原卟啉Ⅸ的荧光发射峰稍有红移;而当原卟啉Ⅸ浓度值大于0.8×10-5 mol·L-1时,其荧光发射波长几乎不随原卟啉Ⅸ浓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表征了5-{2-[4-(2-氨基苯并咪唑)丁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及其铁(Ⅲ)、锰(Ⅲ)、钴(Ⅱ)和锌(Ⅱ)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UV-Vis,IR,FAB,MS及^1H NMR谱,结果表明表明该类配合物中尾端基团配位于金属中心,且这类配合物在过氧化氢存在下,可催化烯烃的氧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技术,对单个卟啉分子的电致荧光现象进行了研究. 为了避免金属衬底对单个卟啉分子的荧光淬灭,利用条纹状辛硫醇自组装膜作为脱耦合层,实现了单个中性卟啉分子的电致荧光,并且发现分子荧光的产生呈现双极性特征. 另外,分子瓣上的荧光强度要强于分子中心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长度柔韧烷氧链相连的单核铁双卟啉配合物,观察了轴向配体咪唑加入其氯仿溶液前后的可见光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波长680nm处,吸收峰强度与开放式和闭合式构象的平衡有关,随着烷氧链长度的增加,单核铁双卟啉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构象平衡由开放式向闭合式移动。  相似文献   

20.
无创人皮肤浅表组织血液中卟啉的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中含有的卟啉化合物主要有血红蛋白、血红素、原卟啉、粪卟啉、尿卟啉等。健康状况影响卟啉代谢,恶性肿瘤影响原卟啉(PPⅨ)与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采用钛宝石激光器、光导纤维、荧光探头、多色仪、CCD、微机,组建起实施人体皮肤浅表组织内血液中的卟啉进行无创荧光检测系统。对人耳垂皮肤浅表组织内血液进行了荧光分析,结果同P_pⅨ水溶液的荧光谱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