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PP/LDPE共混体系的辐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多官能团单体—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存在下PP/LDPE共混体系接受γ-辐射的效果。用溶解度参数和TEM技术评估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多官能团单体在共混体系中的分布,并用SEM、DSC、动态力学等方法对共混体系相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P/LDPE是不相容的共混体系,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主要分布在共混体系的相界面区域,辐照强化了共混体系的相间结合,增加了界面厚度,改善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DSC、DMA、TEM和XPS对[PSF-PDMS-PHS]n/PSF共混物的相容性及表面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DMS在共混物表面的富集与PSF均聚物和[PSF-PDMS-PHS]n中硬段的相容性有关;PDMS在相容的共混物体系表面的富集与对应的多嵌段共聚物组成基本相近;不相容共混物体系表面PDMS的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当共混物本体中有机硅含量从1%增至5%,表面层PDMS的含量迅速增加,可达到嵌段共聚物中PDMS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甲基硅氧烷-b-乙二醇嵌段共聚物(DMS-b-OE)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的增容,重点研究了增容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构和软科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MS-b-OE对PDMS/PU具有优良的增容作用,改善了PDMS/P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提高了该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由3.4MPa提高到7.6MPa。  相似文献   

4.
PC/ABS及PC/ABS/PE-g-MAH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聚碳酸酯与ABS(PC/ABS)及PC/ABS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PC/ABS/PE-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应力开裂性能。用DSC和SEM研究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ABS的加入能提高PC的冲击强度,ABS的含量及品种影响PC/ABS合金的力学性能,ABS能提高PC的耐溶剂应力开裂性能。PC/ABS/PE-g-MAH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相容性优于PC/ABS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5.
辐射增强PP/BR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多官能团单体-三烯丙基异氰酸酯存在下,共混体系聚丙烯/1.4-聚丁二烯橡胶的辐射效应,用DSC,动态粘弹谱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三烯丙基异氰酸酯主要分布于聚丙烯/1.4-聚丁二烯橡胶共混物的界面自高能射线作用下,被引发参与界面反应,从而改善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强也界面粘接,提高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LLDPE/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毓华  李喜 《应用化学》1996,13(5):88-90
LLDPE/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性能杨毓华,花荣,白春霞,于旻李三喜,葛铁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沈阳化工学院高分子系沈阳)关键词DSC,WAXD,力学性能,LLDPE,LDPE,共混,相容性非晶-非晶-结晶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7.
EVA增容PP/HDPE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作为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体系的增容剂,通过冲击实验、拉伸实验、示差量热扫描仪(DSC)和扫描电镜(SEM),系统地研究了共混体系的性能与其形态结构之间的。结果表明,EVA是PP/HDPE共混物较好物增容剂,EVA可以使PP、HDPE的晶相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增加PP和HDPE的相容性,同时共混物的冲击韧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DSC和WAXD方法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丙烯辛烯-1)(HDPE/EPO)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共混物的DSC曲线皆呈单峰,表明共混体系形成了共晶。晶胞参数a及结晶度随共混物组成而变,进一步证明HDPE/E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用DSC和WAXD方法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丙烯辛烯-1)(HDPE/EPO)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共混物的DSC曲线皆呈单峰,表明共混体系形成了共晶。晶胞参数a及结晶度随共混物组成而变,进一步证明HDPE/E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DMA和TEM系统研究了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嵌段共聚物(PBD-b-PMMA)与聚氯乙烯(PV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问题。结果表明:PVC/PBD-b-PMMA共混体系具有部分相溶性。相容的程度与共混体系的组成、组分聚合物的分子量以及共聚物中PBD和PMMA嵌段的比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用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HEMA)和一系列不同组成的苯乙烯-丙烯酰胺共聚物(PSAm)。利用DSC,IR方法研究了PSAm/PHEM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观察到不同组成的PSAm与PHEMA等重量比混合时,只有Am含量在47-57mol%范围内的PSAm与PHEMA的共混物相容,即共混体系表现出一个“miscibility window”。应用平均场理论计算了上述共  相似文献   

12.
PA1010/丁基橡胶磺酸锌盐共混体系的DSC、FTIR、固体NMR结果表明两组份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DMA结果表明随锌盐的比例增加,两组份相容性增加,并生产混合新相。PA1010/丁基橡胶磺酸钠盐共混体系中两组份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相容性较差。SEM结果与上述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3.
PA1010/丁基橡胶磺酸锌盐共混体系的DSC、FTIR、固体NMR结果表明两组份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DMA结果表明随锌盐的比例增加,两组份相容性增加,并产生混合新相。PA1010/丁基橡胶磺酸钠盐共混体系中两组份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相容性较差。SEM结果与上述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4.
用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PHEMA)和一系列不同组成的苯乙烯-丙烯酰胺共聚物(PSAm).利用DSC,IR方法研究了PSAm/PHEMA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观察到不同组成的PSAm与PHEMA等重量比混合时,只有Am含量在47~57mol%范围内的PSAm与PHEMA的共混物相容,即共混体系表现出一个“miscibilitywindow”.应用平均场理论计算了上述共混体系的相互作用参数,结果表明共聚物内不同链段间的拒斥力(repulsion)是使PSAm/PHEMA共混体系产生“miscibilitywindow”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PSt-b-PEO增容PA6/PS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力学方法(DMA),形态学方法(SEM),研究了PSt b PEO存在下尼龙6(PA6)/聚苯乙烯(P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研究表明,PA6和PS的简单共混体系,分散相相畴尺寸大,相界面清晰,断裂面光滑,呈脆性断裂,相容性极差,属不相容体系.而加入少量PSt b PEO后分散相尺寸变小,界面层变厚,界面粘结力增强,表现出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宇  王军佐 《应用化学》1996,13(5):25-28
用WAXD、SEM及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热致液晶/PEEK/嵌段共聚物三元共混体系形态、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的加入,使体系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和较好的界面粘接,共混物的强度、模量有一定的提高,对共混物的结晶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当热致液晶含量高时,基材与液晶两相间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即“皮-芯”结构.  相似文献   

17.
潘雁  黄玉惠 《应用化学》1997,14(2):53-56
用DSC、DMA研究了羧化聚苯醚(CPPO)/聚(苯乙烯-乙烯吡啶)(PSVP)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与CPPO/PS体系相比,乙烯吡啶基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共混相容性.这主要是由于CPPO中的羧基与PSVP中的吡啶基之间通过质子转移形成的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两组分分子的均匀混合.  相似文献   

18.
用IR、DSC、WAXD、正交偏光显微镜、SEM、TEM等手段,表征了所合成的液晶/烃橡胶、硅橡胶三元共混复合膜的织态结构及液晶态转变,结果发现,液晶PEECB-4.05由于与SBR和PDMS共混,Tk-s转变温度下降了37.5℃,体系存在不完全的相分离,液晶PEECB-4.05在体系中形成液晶富集区(LC-rich domain),大小约0.2-2.2μm,在压力的作用下,连续的液晶富集区形成宽  相似文献   

19.
通过DMS、电镜、平衡溶胀比、密度等测定研究了将丙烯腈、醋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单体作为共聚组分引入全(甲基)丙烯酸酯L’IPN(胶乳型互穿聚合物网络)中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种子乳液聚合所形成的L'IPN具有“核--壳”结构;通过无规共聚引进不同链结构能显著地调节IPN(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相容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L’IPN中的网络密度对提高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是有效的;密度效应在IPN共混系统中存在,但其正负偏差的同时出现体现出IPN结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热致液晶PEI与PES—C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不同配比(2.5/97.5-75/25)的PEI/PES-C共混物,使用WAXD、DSC、锥板流变仪、力学性能测试、SEM等方法对共混物进行了研究。共混后强度、模量均有提高,在高剪切速率下,共混物的粘度有所降低。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共混物具有“皮芯”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