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非晶的聚氯乙烯(PVC)/丁腈橡胶(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参数─—分散相粒径(d)、体积分数()、特别是分散相粒径分布(б)对其脆动转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临界值(d)或>临界值()时,PVC/NBR产生脆韧转变.而且dC随。的增大而减小;随б的增大而增大。增大不利于增韧和脆韧转变的发生。也是影响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重要形态参数,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很好相符.结果并给出PVC/NBR共混物的冲击韧性也是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的单参数函数.当T>T时,共混物为脆性;当T≤T时,共混物韧性剧增成为超韧合金.虽然,以分子链结构参数分类,PVC介于准韧性和脆性聚合物之间.结果证实,准韧性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Tc判据仍然适用于PVC/NBR共混物.  相似文献   

2.
PS/SBS/CaCO_3共混物体系脆韧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组成的聚苯乙烯 (PS)基三元共混物体系的缺口冲击性能、拉伸性能和断面形貌以及相形态 .实验结果表明 ,微米级碳酸钙的增韧改性效果稍好于纳米级碳酸钙 ,但增强效果却相反 .随着分散相含量的增加 ,3种共混物韧性皆明显提高 ,拉伸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应变软化减弱 ,应变硬化增强 .研究发现了随分散相含量的增加 ,PS共混物出现了脆韧转变 ,而且脆韧转变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即冲击强度、断面形貌以及拉伸曲线在同一区间同时出现了转变  相似文献   

3.
PP/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PP/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过程中的损伤区域。首次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CIA)来测定银纹及剪切屈服对损伤能量的贡献。并尝试用逾渗模型来处理剪切屈服区随分散相体积分数的转变,结果表明:冲击强度脆韧转变与基体由银纹转变为剪切破坏方式的机理相对应。还得到了银纹能量耗散密度(F_(cz))及剪切能量耗散密度(F_(sh))两个新参数。对于PP/EPDM共混体而言,F_(sh)约为F_(cz)的四倍,表明剪切屈服是能量耗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作者已建立的准网络形态模型和推导出的基体层厚度公式,从实验上研究了橡胶粒子的分布对聚氯乙烯/丁氰橡胶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无规形态PVC/NBR共混物存在脆韧转变主曲线,而且准网络形态PVC/NBR共混物也存在脆韧转变主曲线,但是条主曲线明显不重合,表明橡胶粒子分布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有显著影响,而且准网络形态PVC/NBR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比无规形态PVC/NBR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无因次损伤竞争准数D_a(=σ_b~2/σ_y~2),将决定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的两种互相竞争的机制,即脆性断裂(断裂应力σ_b)和剪切屈服(屈服应力σ_y)统一起来。利用共混体分散相粒子分布的无穷多共线裂纹近似,推导出D_a=(L_(ym)/L_D)·F_g,其中L_(ym)是基体本征脆韧转变尺寸,F_g是与试样几何构型,裂纹预置及实验方法等有关的因子,L_D是分散相等效缺陷尺寸。脆韧转变的临界条件为D_(ac)=1,D_a<1为脆性破坏,D_a>1为韧性破坏。实验数据证实了本文提出的D_a判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V.橡胶粒子的分布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韧性刚性关系的影响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蔡忠龙(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香港九龙)王佛松(中国科学院北京...  相似文献   

7.
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脆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氧化的三元乙丙橡胶(eEPDM)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共混可以使PBT共混体的缺口冲击强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当eEPDM橡胶浓度为24wt%时,PBTeEPDM共混体的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BT的12倍.随着eEPDM含量的增加,在室温下PBTeEPDM共混体出现了明显的脆韧转变,其脆韧转变的临界粒子间距为0.49μm.橡胶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加使PBT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TBD)向低温移动,且PBTuEPDM与PBTe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温度的差随橡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扫描电镜照片表明,在橡胶组成相同的情况下,PBT基体中分散的eEPDM粒子明显小于未环氧化的EPDM粒子.且eEPDM橡胶的粒子间距(ID)也明显地低于uEPDM橡胶粒子的ID,这导致PBTeEPDM共混体系在室温下出现脆韧转变.  相似文献   

8.
根据作者已建立的准网络形态模型和推导出的基体层厚度计算公式,从实验上研究了橡胶粒子的分布对聚氯乙烯(PVC)/丁氰橡胶(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无规形态PVC/NBR共混物存在脆韧转变主曲线,而且准网络形态PVC/NBR共混物也存在脆韧转变主曲线.但是两条主曲线明显不重合,表明橡胶粒子的分布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有显著影响.而且准网络形态PVC/NBR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比无规形态PVC/NBR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大得多,表明准网络形态比无规形态明显有利于增韧.因此临界基体层厚度不仅是基体的特征参数,还是界面粘结和橡胶粒子分布的函数.  相似文献   

9.
界面粘结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丙烯腈(AN)含量不同的丁腈橡胶(NBR)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研究了界面粘结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体层度T相等时,过强的界面粘结,使PVC/NBR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降低,并且其产生脆韧转变的临界基体层厚度Tc减小.界面粘结对于聚合物共混物的增韧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损伤区分析给出:随着界面粘结强度增大,空洞化过程受阻,减弱能量的耗散,并且不利于诱导剪切屈服损伤的产生,因而不利于增韧;但是界面粘强度过小,意味着共混物的相容性太差,致使分散相粒径过大,也不利于增韧.所以对增韧来讲,共混物的界面粘结强度存在一个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不同相容剂含量的PP/POE共混体系,测试了不同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乙烯-丙烯多嵌段共聚物相容剂的加入降低了PP/POE共混物的脆韧转变温度,提高了共混物的韧性.AFM和STEM照片显示相容剂的加入减小了橡胶分散相的临界粒子间距,PP和POE在两相界面结合处相互扩散或渗透,实现了POE弹性体在PP树脂中合适的尺度分布以及良好的形态分散.当相容剂含量达到10%时,POE分散相尺寸细小均匀,分散相粒子粒径为0.54μm,粒子间距为0.1 μm,PP结晶链段更多地插入到弹性体内部,弹性体POE分散相形成明显的“硬核-软壳”结构.DSC曲线中结晶峰和熔融峰的变化说明适量的相容剂对于材料结晶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相容剂的加入在提高材料韧性,降低其脆韧转变温度的同时也保持了材料的刚性性能.  相似文献   

11.
马来酸酐接枝热塑性弹性体在PP/PA6共混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热塑性弹性体 (TPEg )作为增容剂对聚丙烯 (PP) 尼龙 6 (PA6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相态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TPEg的加入大大改善了PP PA6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且随TPEg含量的增大分散相粒径明显降低 ,共混物的韧性以及延展性大大提高 ,同时拉伸强度及模量仍保持较好的水平 .TPEg增容的PP PA6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 ,共混物中PP和PA6的结晶行为不同于各自纯的聚合物 ,PA6作为成核剂使PP的结晶温度提高 ;而PA6由于TPEg的加入 ,出现分级结晶现象 ,一级结晶温度略低于纯PA6的结晶温度 ,且随TPEg含量增大结晶受阻 ,二级结晶温度与PP的接近 .由于PP、PA 6以及TPEg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三元共混物中PP及PA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较其纯聚合物升高 .基于上述结果 ,提出了本共混体系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聚合物共混体系脆韧转变的逾渗阈值及其影响因素。首次计算出共混体系的逾渗阈值φ_(sc)(等价于脆韧转变逾渗阈值)及临界基体层厚度Tc,并给出了φsc与分散相粒子分散度σg的关系式。此外,还首次得到了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S_1)与应力体积分数(φs)的主曲线,并讨论了一个新的参数φso(上限应力体积分数)。研究结果表明:φsc不仅与粒径的分散度有关,而且还与基体、分散相间的界面粘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PPO/SEBS-g-MAH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与冲击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亚微相态和冲击性能出发 ,对比了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的PPO/SEBS和PPO/SEBS g MAH两种共混物 .结果表明 ,在本文所研究的弹性体用量范围内 ,PPO/SEBS为“海 岛”型结构 ,而PPO/SEBS g MAH呈现网状结构 ;PPO/SEBS体系无脆韧转变现象 ,PPO/SEBS g MAH体系则在弹性体用量为 10 %~ 15 %时出现明显的脆韧转变 ,缺口冲击强度达到 95 0J/m ,这种超韧现象源于其网状结构的形成 .文中进一步用DSC和毛细管流变仪对共混体系的热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 ,探讨了PPO/SEBS g MAH共混物网状结构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与断裂临界特征长度有关的聚合物脆韧转变判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探讨了聚合物粒子填充复合材料中的脆韧转变情况,提出了一个与聚合物材料的临界特征长度有关的脆韧转变判据rc/V~2_fc和rc/Vfc.对一定的填充粒子和聚合物共混体系,re/V2fc(或rc/Vfc)为一常数。  相似文献   

15.
动态固化聚丙烯/环氧树脂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动态硫化技术应用于热塑性树脂 热固性树脂体系 ,制备了动态固化聚丙烯 (PP) 环氧树脂共混物 .研究了动态固化PP 环氧树脂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丙烯 (PP g MAH)作为PP和环氧树脂体系的增容剂 ,使分散相环氧树脂颗粒变细 ,增加了两组分的界面作用力 ,改善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与PP相比 ,动态固化PP 环氧树脂共混物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 ,含 5 %环氧树脂的共混物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 30 %和 5 0 % ,冲击强度增加了 15 % ,但断裂伸长率却明显降低 .继续增加环氧树脂的含量 ,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增加缓慢 ,冲击强度无明显变化 ,断裂伸长率进一步降低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DMTA)表明动态固化PP 环氧树脂共混物是两相结构 ,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 (E′)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辛烯弹性体 /半结晶性塑料共混物 (TPEg)对热塑性共聚聚酯(PETG) /聚乙烯辛烯弹性体 (TPE)共混体系增容增韧作用的影响 .马来酸酐接枝物显著地改善了PETG与TPE之间的相容性 ,导致TPE分散相颗粒细化 ,并促使分散相颗粒面间距等于甚至小于实现脆韧转变所需的临界面间距 .在固定PETG基体含量为 85wt %的前提下 ,当TPEg在 15 %分散相中的含量由 2 0 %增加到30 %时 ,即TPEg在共混体系中的含量由 3 %增加到 4 5 %时 ,共混体系出现了由脆性到韧性的转变 ,冲击强度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的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应力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判据来表征共混体的脆韧转变,即A判据,A=V_(fc)~2/d_c=常数,V_(fc),d_c分别为共混体中分散相粒子的临界体积分数及临界粒径。对于给定的基体,A与分散相的形态无关,仅是基体的特征参数。以A判据来处理不同共混体的脆韧转变,包括极性的N 6/EPDM共混体系、非极性的PP/EPDM共混体系及填充的PE/CaCO_3共混体系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首次得到了共混体的冲击韧性(G)与V_f~2/d关系的主曲线。研究表明:在处理共混体的脆韧转变时,A判据较T_c判据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酚醛树脂(Novolak)的增容作用对聚甲醛(POM)/丁腈橡胶(NBR)共混物的韧性、结晶形态和亚微相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OM与NBR不相容,直接共混不能提高POM的韧性;添加Novolak后,当NBR质量分数为40%时共混物发生“脆-韧”转变.POM/NBR共混物中POM球晶尺寸大,易形成应力集中点,导致增韧效果不佳;Novolak可通过与POM的分子链间相互作用,改变POM分子链固有的规程和排列方式,使球晶显著减小.亚微相态显示,POM/NBR呈现“海-岛”结构相态,NBR在基体中分散性很差;添加Novolak可提高NBR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当NBR质量分数达到40%时,NBR在基体中呈现带状网络结构.网带结构能够终止受外力作用而在基体中产生的银纹和剪切屈服,增加了共混物的破裂能,从而使共混物的韧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制备的阳极氧化不锈钢模板为模具嵌件, 采用注射压缩成型(ICM)工艺快速成型表面具有纳米丝结构的柔性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PP/POE, PP与POE质量比为3∶1)共混物复制物和准刚性PP复制物, 研究常温液滴冲击?10 ℃复制物表面的动态行为. 结果表明, 致密的纳米丝使复制物表面呈现超疏水、 极低黏附的润湿状态. 在低冲击速度范围内, 共混物复制物表面上液滴的接触时间比PP复制物上的短, 可归因于液滴铺展阶段柔性纳米丝储存的弹性势能在回缩阶段转换为液滴的动能; 在高冲击速度范围内, 共混物复制物基板和纳米丝储存的弹性势能被转换为液滴的动能, 进一步缩短了液滴的接触时间. 此结果表明, 共混物复制物的柔性和表面超疏水性使其具有优异的防冻黏性能. 共混物复制物表面上水滴(50 μL)的结冰时间得到明显延长、 冰黏附强度明显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 可采用ICM快速成型具有优异防冻黏和防冰性能的柔性超疏水高分子材料表面.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GMA)和苯乙烯 (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 (PP g (GMA co St) )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BT) 聚丙烯 (PP)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对PBT PP合金进行共混挤出 ,使用DSC、FT IR和SEM、TEM等手段对共混物进行了分析和相形态观察 ,并测试了力学性能 .实验证明 ,熔融共混过程中PP g (GMA co St)的环氧基团可以与PBT的端羧基发生化学反应 ,就地生成了PBT g PP共聚物 ,该共聚物可对PBT PP合金起到良好的增容剂作用 ,使共混物的相区尺寸显著减小 ,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同时得到明显改善 ,达到了弹性体系或小分子增容所难以达到的力学性能平衡的效果 .此外 ,TEM的研究还在PBT PP g (GMA co St)共混物中发现了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