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双膦(P-P)和1, 2-双齿巯基(S-X)混合与MCl2(M=Co, Ni)反应,得到通式为M(S-X)(P-P)的产物。晶体结构测定表明, 配合物Co(bdt)(dppe)(1), Ni(tdt)(dppm)(2)和Ni(tsal)(dppe)(3)中的金属均为SXP2配位的四方平面构型, S, X, P原子分别来自二种双齿配体, 各形成四、五或六元螯合配位环。文中总结了结构特征, 探讨了基元配合物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双膦(P-P)和1, 2-双齿巯基(S-X)混合与MCl2(M=Co, Ni)反应,得到通式为M(S-X)(P-P)的产物。晶体结构测定表明, 配合物Co(bdt)(dppe)(1), Ni(tdt)(dppm)(2)和Ni(tsal)(dppe)(3)中的金属均为SXP2配位的四方平面构型, S, X, P原子分别来自二种双齿配体, 各形成四、五或六元螯合配位环。文中总结了结构特征, 探讨了基元配合物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双膦配合物RuCl2(dppe)(NH2CH2CH2NH2)[dppe=1,2-二(二苯膦基)乙烷]。考察了此配合物对苯乙酮及其衍生物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并对各种反应参数变化对加氢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对苯乙酮的加氢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苯乙酮/(CH3)3COK/配合物的摩尔比为5000:40:1、氢气压力为3 MPa的条件下,于70℃反应5 h,苯乙酮的转化率可达到99.6%。  相似文献   

4.
以6-甲氧羰基-2,2′-联吡啶(mbpy)为氮杂环二齿螯合配体,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和1,3-双(二苯基膦)丙烷(dppp)为辅助配体,合成了2个单核铜(Ⅰ)配合物[Cu(mbpy)(dppe)]Cl O4(1)和[Cu(mbpy)(dppp)]Cl O4·CH2Cl2(2),并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单核铜(Ⅰ)配合物,中心铜(Ⅰ)离子与联吡啶环的2个氮原子和双膦配体的2个磷原子相连接而构成一个扭曲变形的四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1和2在350~525 nm范围有一个弱的低能量吸收带,归属为具有明显的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特性的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5.
杂环息夫碱化合物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机化学学报》1993,9(3):303-308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的双齿(N,O)杂环息夫碱2-(2′-羟基)苯甲亚胺-5-(4′-硝基)偶氮苯吡啶(HL)与过渡金属的六种新配合物ML_2及M′L_3 [M=Mn(Ⅱ)、Co(Ⅱ)、Ni(Ⅱ)、Cu(Ⅱ)、Pd(Ⅱ);M′=Fe(Ⅲ)].采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磁化率以及热分析等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以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为双齿配体的双核配合物Pd(dppf)Cl_2,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电子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及dppf的循环伏安研究结果给出两条可逆性较好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曲线.dppf形成配合物后,茂基氧化峰电位值显著增加.Pd(dppf)Cl_2的X-射线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281(2)(?),b=16.497(2)(?).c=16.896(3)(?),β=93.6(2.6)°,Z=4,D_(?)=1.423g/cm~3.与Pd(dppe)Cl_2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比较讨论,进一步研究了配体dppf和dppe的配位性能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3个新的氢醌金属配合物:[Co(H2cah)(H2O)2].H2O(1),Ni(H2cah)(H2O)2].H2O(2),[Zn(H2cah)(CH3OH)(H2O)].H2O(3)(H4cah=2-(N,N-二羧甲酸氨甲基)氢醌),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均为单核结构,并且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形成了无限的超分子网状结构。电化学研究显示配合物1中的Co2+/Co+对和配合物2中的Ni2+/Ni+对的氧化还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氢醌到半醌之间的转换是一个准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型Schiff碱单核及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首次报道了新型Schiff碱配合物--双[N,N'-亚乙基-2,2'-(苯亚甲基)二(3,4-二甲基吡咯-5-醛缩亚胺)]合单金属配合物MH2L[M=Mn(Ⅱ),Fe(Ⅲ)Cl,Cr(Ⅲ)Cl,Cu(Ⅱ),Co(Ⅱ),Ni(Ⅱ),Zn(Ⅱ)]及异双金属配合物MnML[M=Fe(Ⅲ)Cl,Cr(Ⅲ)Cl,Cu(Ⅱ),Co(Ⅱ),Ni(Ⅱ),Zn(Ⅱ)]的合成方法及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9.
异双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邻苯二胺与5-氯-2-羟基二苯酮、2-羟基-1-萘醛作用合成了一种异双四齿希夫碱配体C30H21N2O2Cl(H2L)。在无水体系中该配体与金属醋酸盐作用合成了5种固体配合物[ML]·nH2O(M=Cu(Ⅱ),Zn(Ⅱ),Mn(Ⅱ),Co(Ⅱ),Ni(Ⅱ);n=0-1)。通过元素分析、IR、UV、TG-D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2种新颖的配合物[M(ImH)6](tfbdc)(M=Co,Ni;tfbdc=2,3,5,6-四氟对二苯甲酸根;ImH=咪唑),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循环伏安及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2个配合物[Co(ImH)6](tfbdc)(1)和[Ni(ImH)6](tfbdc)(2)都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且Z=2。每1个金属离子与来自6个咪唑分子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独立组分,[M(ImH)6]2+阳离子和四氟对二苯甲酸阴离子之间通过两种氢键(N-H…O和C-H…F)连接形成了一种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运用Gaussian94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LanL2DZ基组,对Fe(Ⅲ)、Co(Ⅲ)、Ni(Ⅱ)与Hmpo(2-巯基氧化吡啶)的双齿配合物Fe(mpo)3、Co(mpo)3、Ni(mpo)2进行从头算研究。讨论这些配合物的稳定性、分子轨道能量、原子电荷分布以及最高占据轨道的特征等,为过渡金属双齿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分析及其在酶与蛋白质中的活性部位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齿配体2-氨甲基-1H-苯并咪唑(AMBI)和硫氰酸钾以及硝酸钴或硝酸镍在甲醇-水中反应制备了2个新的异质同晶配合物trans-[M(AMBI)2(NCS)2](1:M=Co2+,2:M=Ni2+)。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明:2个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M(Ⅱ)与来自AMBI的4个氮原子和异硫氰酸根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结构。配合物中的N-H…S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将配合物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1和配合物2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做了研究。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配体AMBI和2个配合物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3.
题配合物的合成是将金属高氯酸盐1.25毫摩溶于35毫升乙酸乙酯和15毫升乙醇-原甲酸三乙酯混合溶剂内,然后加6-氧基嘌吟(hxH)2.5毫摩(对于M~(2+))或3.75毫摩(对于M~(3+));将整个混合物回流6小时,冷至室温后,加无水乙醚15—20毫升,加微热以使体积减至约20毫升,将固体过滤分出,用乙醚30毫升洗涤,贮于真空无水CaSO_4干燥器内,所得产物含较高的氧基嘌吟与金属比(4:1或3:1),根据分析结果,分下列类型:[M(hx)(hxH)(Cl0_4)ClO_4(M=Cr,Fe),[M(hx)(hxH)_3(H_2O)]ClO_4(M=Mn,Cu,Zn),[M(hx)(hxH_2)(H_2O)(ClO_4)](M=Fe,Ni)和[Co(hx)(hxH)]ClO_4。这些新配合物皆不溶于有机溶剂。光谱表征表明高氯酸根在M=Mn~(2+),Co~(2+),Cu~(2+),Zn~(2+)配合物内皆为外界离子,而在M=Fe~(2+),Ni~(2+)配合物内则为单齿配体,在M~(3+)(Cr,Fe)配合物内,一为离子,另一为单配体。除Co为5配位外,余皆为6配位。所有这些新配合物皆以hx为桥连配体,通过N_3,N_7,形成链状聚合物。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2种新型3,5-二碘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摩尔电导值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M2L2(M=Co(Ⅱ)和Ni(Ⅱ)).用Gaussian09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电荷分布、前线分子轨道及稳定性进行了量化计算.从理论计算角度分析比较了钴、镍配合物反应活性的强弱.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发射光谱法、黏度法对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都表明Co(Ⅱ)配合物反应活性强于Ni(Ⅱ)配合物,实验研究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和邻菲咯啉(phen)混合配体的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phen)]2(NO3)2 1,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征,配合物1的结构分析表明,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phen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Mn(NIPH)(mbix)]n(1)和[Co(NIPH)(mbix)(H2O)3]2n·2n H2O(2)(H2NIPH=5-硝基间苯二甲酸,mbix=1,3-双(咪唑基-1-基)苯)。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这两个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以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为双齿配体的双核配合物Pd(dppf)Cl2,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电子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及dppf的循环伏安研究结果给出两条可逆性较好的单电子氧化还原曲线.dppf形成配合物后,茂基氧化峰电位值显著增加.Pd(dppf)Cl2的X-射线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281(2)Å,b=16.497(2)Å,c=16.896(3)Å,β=93.6(2.6)°,Z=4,Dc=1.423g/cm3.与Pd(dppe)Cl2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比较讨论,进一步研究了配体dppf和dppe的配位性能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以手性苯乙胺与吡啶醛缩合得到的含双齿或三齿配位基的手性席夫碱(L1、L2)为配体,合成了4对单核铁、镍手性对映体配合物fac-Λ-[M(R-L1)3](ClO4)2·3CH3CN(M=Fe,1R-Fe;M=Ni,1R-Ni),fac-Δ-[M(S-L1)3](ClO4)2·3CH3CN(M=Fe,1S-Fe;M=Ni,1S-Ni),[M(R-L2)2](ClO4)2(M=Fe,2R-Fe;M=Ni,2R-Ni),[M(S-L2)2](ClO4)2(M=Fe,2S-Fe;M=Ni,2S-Ni)。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化合物1R-Fe,1R-Ni,1S-Ni,2R-Fe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其中1R-Fe,1R-Ni,1S-Ni结晶于P213手性空间群,金属中心与3个二齿配体(L1)提供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变形的八面体结构;R型配体诱导配合物形成fac-Λ构型,而S型配体诱导配合物形成fac-Δ构型。2R-Fe结晶于P212121手性空间群,二价铁离子与2个三齿配体(R-L2)提供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变形的八面体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谱、圆二色谱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4对手性配合物均能与小牛胸腺CT-DNA发生不同强度的结合,结合稳定常数从4.41×103 L·mol-1到1.88×104 L·mol-1。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可能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骨架发生沟面结合。金属中心为铁的配合物表现出比相应的镍配合物更强的DNA作用力;而含三齿配体L2的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均比相应的含二齿配体L1的配合物更强;S型配体形成的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优于R型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以手性苯乙胺与吡啶醛缩合得到的含双齿或三齿配位基的手性席夫碱(L1、L2)为配体,合成了4对单核铁、镍手性对映体配合物fac-Λ-[M(R-L1)3](ClO4)2·3CH3CN(M=Fe,1R-Fe;M=Ni,1R-Ni),fac-Δ-[M(S-L1)3](ClO4)2·3CH3CN(M=Fe,1S-Fe;M=Ni,1S-Ni),[M(R-L2)2](ClO4)2(M=Fe,2R-Fe;M=Ni,2R-Ni),[M(S-L2)2](ClO4)2(M=Fe,2S-Fe;M=Ni,2S-Ni)。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化合物1R-Fe,1R-Ni,1S-Ni,2R-Fe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其中1R-Fe,1R-Ni,1S-Ni结晶于P213手性空间群,金属中心与3个二齿配体(L1)提供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变形的八面体结构;R型配体诱导配合物形成fac-Λ构型,而S型配体诱导配合物形成fac-Δ构型。2R-Fe结晶于P212121手性空间群,二价铁离子与2个三齿配体(R-L2)提供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变形的八面体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谱、圆二色谱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4对手性配合物均能与小牛胸腺CT-DNA发生不同强度的结合,结合稳定常数从4.41×103 L·mol-1到1.88×104 L·mol-1。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可能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骨架发生沟面结合。金属中心为铁的配合物表现出比相应的镍配合物更强的DNA作用力;而含三齿配体L2的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均比相应的含二齿配体L1的配合物更强;S型配体形成的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优于R型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20.
尹传奇  张海宁 《分子催化》2002,16(4):247-252
在氢气压力下,钌配合物[^MeCnRuCl(dppe)](O3SCF3)与AgO3SC3在CH2Cl2中反应生成分子氢配合物[^MeCnRu(H2)(dppe)](O3SCF3)2,该分子氢配合物具有催化烯烃离子氢化的活性。原位高压核磁共振研究显示,这种催化离子氢化反应可能是由分子氢配合物向烯烃转移氢质子形成碳正离子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