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殖池塘沉积物的重金属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淅西北地区淡水养殖池塘沉积物重金属调查研究表明,养殖池塘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分布不均衡,差异也较大,除Hg和Cr元素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已大大超过土壤本底值.虽然其实测含量都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值范围,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对养殖水环境、养殖品种存在的潜在污染与危害值得关注.污染指数评价显示,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质为Cu和Cr,而Hg、Pb污染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由我校海洋与水产系王国良副教授主持完成的“海水网箱养殖白鱼病害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获1999年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宁波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鲸鱼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是我国沿海及河口的名贵经济鱼类,是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中的主要品种,在浙江省已占海水网箱养殖总量的60%以上,宁波市海水网箱养殖鱼类总数的98%是护鱼.在幼鱼网箱集约式养殖迅速发展的同时,病害的影响日趋严重,给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制约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  相似文献   

3.
电动生物修复底泥中电场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动生物复合技术修复底泥,探讨了电场对底泥污染物中微生物的生长活性、营养物质的迁移等的影响.实验发现,强电场(3V.cm-1)会降低细菌的活性,而弱电场(1V.cm-1)可激活微生物的活性.相应地,弱电场下的底泥中脱氢酶活性高于强电场下的底泥;电场作用下阳极附近的异养菌生长会受到抑制;较高频率的电极正负极交替有助于消除电场作用对阳极附近异养菌总数的影响.用电动方法向底泥中注入营养物质,发现含氮化合物能在底泥中电动迁移,其中硝酸根的迁移性强于铵盐,而阴极室中磷含量下降,但磷酸根在底泥中未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4.
结合河蟹土池育苗实际,对育苗池塘易出水质问题的时期、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展开讨论;并对常见水质问题引发的影响及其后果进行了详细剖析.据此,提出了彻底清塘消毒、适时施肥、合理投饲、充分利用增氧机械、适时适量加换新水等育苗池塘水质管理的实用技术,为有效管理水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常见沉水植物对水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富集效果,选取浙江水域较为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 Royle)、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在模拟天然水体环境中,将3种沉水植物培养在含有重金属Cd、Zn的底泥中生长一个生活周期.依据沉水植物对重金属Cd、Zn的富集量和生物-沉积物生物富集因子(biota-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BSAF)等指标,筛选出对2种重金属元素富集效果较好的沉水植物,为受重金属污染底泥生态修复的植物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对重金属Cd、Zn的耐受性均较强,同时对重金属Cd、Zn都有较高的富集能力,生物富集因子大于1,对底泥中的Cd、Zn均具有较好的祛除效果;由相关分析可知,3种沉水植物体中的Cd、Zn的质量分数与其根部底泥中Cd、Zn的质量分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因此这3种植物均可作为重金属Cd、Zn污染的修复物种.苦草对重金属Cd、Zn的富集量及BSAF均大于黑藻和金鱼藻,对重金属Cd的富集量分别达到了黑藻和金鱼藻的1.90和3.02倍.因此可考虑苦草作为水体底泥Cd、Zn复合污染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6.
乐安江湾头镇段底泥重金属元素的垂直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乐安江中游湾头镇段底泥57cm长的柱状样,采用微波消解、ICP—AES检测底泥柱状样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来探讨重金属元素垂直污染分布规律与年度分布特征。底泥样品中Pb、Ni、cr的平均值分别为4.94mg/kg、30.58mg/kg、66.88mg/kg,均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以内。Zn的平均值为421.38mg/kg,大部分样品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以内,部分样品远超过三级标准。cu的平均值为203.57mg/kg,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2倍多。不同深度的底泥柱状样重金属的含量不一样,Cu在深度18~22cm时有最大值(471.79mg/kg)。底泥柱状样的分析可以反映河流不同年代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7.
养殖泥螺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3—5月在舟山市、宁波市的泥螺养殖津面观察研究养殖泥螺的生态习性。并进行几种环境因子对泥螺生存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泥螺的生存温度为0—30℃;适宜比重为1.000—1.020;幼螺的适宜比重为1.010—1.025;泥螺适宜海水酸碱度为3.74—9.09;干露死亡时的体重消耗率为68.5%—69.7%。幼螺干露死亡时的平均体重消耗率为74.6%;底质条件对泥螺的个体活力无明显影响,本文还细述了泥螺的生活习性,讨论了泥螺幼螺比重适宜范围与泥螺养殖、底质条件与泥螺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温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大棚内外池塘水温与气温的同步监测分析,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池塘温度变化特征及水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气温相比,池塘水温日振幅较小,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滞后;晴天条件下水温与气温的日变化大于阴天;由于增氧设备的使用,池塘上下层水温温差较小,滞后不明显;与棚外池塘水温相比,大棚池塘水温变化平缓,受外界天气条件影响较小,日平均水温比棚外高出9.47℃,且能维持在30~33℃,为最适宜对虾生长的水温.利用水温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及水温滞后效应分别建立了大棚内、大棚外池塘日最高和最低水温自回归模型,经Durbin-h检验及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对部分回归模型进行了修正,各模型的回归效果达到了显著水平,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0%以内.经验证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可用于池塘水温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在不同pH条件下外源性稀土元素镧(La)在水-底泥中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La易在底泥中沉积,低浓度(9.9mg/L)处理组要比高浓度(47.6mg/L)处理组沉积速度快;水溶液中La的消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t=C0e^-kt,其速率常数k分别为0.2969(9.9mg/L处理组)和0.1926(47.6mg/L处理组);在酸性条件下,La可从底泥中再溶出,溶出量依次为酸性>碱性>偏酸性.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周边几种养殖水体的富营化现状及对水环境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水产养殖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得出:鄱阳湖区的水产养殖水体已经产生了富营养化,蚌类养殖水体属于极富营养;蟹类养殖水体属于中富营养;鱼类养殖水体属于中营养。鄱阳湖水产养殖产生的养殖废水占其总污染量的比例较大,其对这类清水型湖泊水质的影响较大,对其富营养化的贡献率较高。建议清水型湖泊养殖的周边政府应控制蚌类的养殖规模,将蚌类养殖废水纳入废水处理的范围;蟹类养殖厂应对养殖水域的底泥进行处理,以免养殖废水对这类较清洁湖泊产生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水体和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鄱阳湖湖区、入湖口及出湖口13个点的水体及底泥,测定其中的Zn、Cu、Pb和Cd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鄱阳湖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远低于国家标准,而重金属在鄱阳湖底泥中积累较严重.除部分地区Cd低于背景值外,各地区底泥Zn、Cu、Pb、Cd的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其最大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9.0、33.8、7.0、5.9倍.结合水流从入湖口-湖区-出湖口流动方向来看,水体中重金属因种类不同其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而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分布规律一致:湖区>入湖口>出湖口,可见重金属在湖区有明显的沉降作用.地积累指数方法评价表明,全湖底泥平均污染水平属偏重度污染.重金属污染呈现种类和区域的差异性,种类特征:Cu>Pb≈Zn>Cd;区域特征:三江口污染等级最高,污染最轻是湖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9年度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生产抽样调查,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生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对饲料、苗种、用电量等投入因素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起饲料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Y=23.55+0.62X.采用虚拟回归的方法,对近年来推出的鱼塘标准化改造、底充氧技术、大棚二茬养殖等定性变量进行分析评价,建立虚拟回归方程:Y=20.65+0.60X+44.32D2+82.26D3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特异性培养基对采自宁波象山地区养殖虾池底泥样品进行富集、分离和纯化,得到了一株紫色非硫细菌(PNSB),依据形态特征观察、无机碳源利用、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pufM基因检测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实验,初步鉴定其为comamonadaceae科中一新属.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火腿微生物与火腿质量的关系,我们对常规生产火腿微生物进行了应量定性分析,并对几种优势种类进行了生长、营养特性试验 .试验结果:火腿表层微生物经分离鉴定获得霉菌 491 株,酶母菌86 株,细菌120 株 .经总微生物数量分析,精肉层比脂肪层高,分别为1315 x 105 菌落数/cm2 和 98 x 105 菌落数/cm2. 这些微生物均属于中温型微生物,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对腐败菌具有一定的拮抗效应 .可以认为某些微生物和火腿的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5.
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经过处理后作为河道景观补给水的做法正在多个城市应用,本文在假设没有外源性污染的前提下,对宁波市某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中水回灌于城市内河可行性进行了实验室模拟,结果显示达到实验水质指标的中水,以每天置换1/30的流量引入受污染城市内河,在解决河道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不会对原有河道水质带来大的危害.文章还针对实际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97年引入中国并繁殖成功。实践证明,池蝶蚌的育珠能力强,质量优,已在全国淡水珍珠主产地推广养殖。为了解不同投饵施肥方式所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的环境,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对池蝶蚌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9次调查。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3种(属),不同施肥方式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分别为:未施肥池塘在1.8×105~289.5×105 cells/L之间;施含益生菌发酵有机肥的池塘在12.9×105~705×105 cells/L之间;施发酵后的鸡粪肥池塘在5.4×105~481.6×105 cells/L之间。全年采样中未施肥池塘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施肥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施含益生菌肥池塘与施发酵鸡粪肥的浮游植物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益生菌肥用量是鸡粪肥的一半,因此益生菌肥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且对池塘污染小。3种施肥情况的全年群落组成5,6,7月均以绿藻占优势;8,9,10月以绿藻占优势,蓝藻占次优势;11,12和次年3月以隐藻占优势。抚州池蝶蚌养殖基地四季不分明的特点,春较短,冬季较长,夏、秋、冬季分割明显;蓝藻门、硅藻门主要分布秋季,隐藻门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门县海游港滩涂及两岸养殖塘的水产生物大量死亡原因的调查,发现工厂排污口废水超过排放标准且已经污染了渔业水域;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在废水和渔业水域中检测到了工厂的原料和生产中间体;在生物体中检测到了相关污染物.废水及特征污染物对水产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废水已经影响水产生物的正常生长,并引起水产生物的死亡.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多家工厂排放的废水是造成海游港滩涂及两岸围塘养殖的水产生物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固定化藻菌共生体处理畜禽养殖废水中废水处理效果及微生物生长量等问题。在实际废水中,拟通过正交试验和多指标全概率分析法,研究固定化参数对固定化小球强度、微生物生长情况、碳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优化固定化参数;并通过实验对比,探究固定化对藻菌共生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为4%、氯化钙浓度为1%、固定化时间为12 h时是最适合畜禽养殖废水的固定化参数;固定化藻菌体系明显拥有更高的生物量,固定化藻菌体系的COD、TN、TP去除率分别为92.63%,53.04%,91.58%,除COD去除率略低于悬浮性体系外,其他项目较悬浮性藻菌体系均有明显优势。该结果可为固定化藻菌共生体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蟹养殖池沉积物无机氮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青蟹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通量及环境因子对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的影响.计算了养殖池沉积物-水界面NO2-、NO3-、NH4+的交换通量分别为238.779(μmol·m^-2)·d^-1、-1322.948(μmol·m^-2)·d^-1和199.422(μmol·m^-2).d^-1.试验表明:35℃时沉积物NH44+-N的释放量是15℃时的1.348倍,NO2--N和NO3--N随着温度升高释放量增加;pH=9.0时,沉积物释放NH4+-N和NO2--N量最大,pH=7.0时最小:不充气时氨氮释放量是充气时的1.877倍,而充气时NO2--N释放量大于不充气.表明青蟹养殖中期池塘沉积物是水柱中无机氮的汇,能对水质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青格达湖底泥中的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关系.实验主要方法是将底泥进行一定预处理,调整工作曲线范围,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铜、锌的含量.通过对青格达湖底泥中重金属元素测定及分析初步确认现阶段青格达湖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