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化学   4篇
力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7种合金钢与铝合金的机械、力学性能,分析对比了3种理论估算疲劳极限方法的估 算结果,发现3种方法中只有两种方法能够比较精确地估算材料的疲劳极限; 当引 入强度系数和应变硬化指数与常规机械与力学性能的关系之后,这两种方法都可借助材料的 常规机械与力学性能估算疲劳极限,估算过程中的限制性条件``高强度钢'应予取消.  相似文献   
2.
应用高纯铝单晶体,采用偏离弹性线法定义其在潜在滑移系统在屈服应力,研究了潜在滑移系在正负两个滑移方向上的屈服及应变硬化行为。结果表明,潜在滑移系负行为的差异要远远小于动滑移系的Bauschinger效应,其正负方向的屈服应力一般均等于或略小于预应变时的最大分切应力,大大高于动滑移系的负向屈服应力,潜在滑移系和原始滑移系的相对取向及预应变的大小对单晶体潜在移系在潜在硬化的影响不大,但对其起始过渡区应  相似文献   
3.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高脆性是导致其性能退化和结构不耐久的主要原因之一.脆性的直观表现为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软化段.添加高模量聚乙烯醇纤维的水泥基材料的韧性性能可得到显著改善,受拉破坏和受弯破坏时呈现出应变硬化和多微缝开裂特征,导致其本构关系异于普通水泥基材料.通过直拉试验可直接得到σ-ε曲线,但该试验技术上难于实现而且造价高、耗时长.四点弯曲试验易于实现但需要将力-变形曲线转换成σ-ε曲线.本文通过CONHARD软件,采用逆向分析法,模拟变形和裂缝开展,反复迭代以求得试验曲线与数值计算结果的最佳拟合.该方法以弹性宏单元模型预处理未裂区域,以多层单元模型模拟裂缝扩展区域,假定初始σ-ε曲线,通过进化运算法则进行迭代和修正,最终可获得多线性应力应变曲线.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适用于可压缩、弹塑性、按幂次律应变硬化材料的动态柱形腔膨胀模型和侵彻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腔膨胀模型给出靶中应力分布情况,侵彻模型根据腔膨胀模型的有关结果来预估具有锥形头部的刚性弹丸侵彻半无限厚靶的最终侵彻深度以及贯穿薄靶时的弹丸剩余速度和弹道极限速度。给出了钨合金弹丸正碰5083-H131铝靶和钢弹丸正碰6061-T651铝靶的一些计算结果,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二维拉氏弹塑性LTZ-2D程序的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5.
高聚物PMMA的受力变形行为与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聚物PMMA实验测定了不同(T,ε)的单轴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应力促进热激活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理论和塑性变形的发展规律。提出由SLS或MS与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给出了微分和积分形式的本构方程组,用于拟合求解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获得良好吻合的结果。详细讨论了PMMA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行为,包括起始加载的粘弹性变形,ε_v和ε_p的互相挤占,屈服点,以及屈服后应变软化和硬化的抗衡过程。对应变软化-硬化效应提出一种新的起因于粘弹变形内禀滞后效应的理论解释,并定名为粘弹软化-强化效应。对所包含的粘弹变形成分,从E_v的移位因子和归一化应力-应变主曲线两方面,讨论了可能存在的率温等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支化聚合物的熔体流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支化聚合物的流变特性表征以及分子结构和温度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三个方面综述了支化聚合物的流变特性,长链支化结构明显延缓了整个高分子的松驰过程,这集中表现在剪切条件下的应变软化和拉伸条件下的应变硬化,而且,长链支化使得时-温等效原理不再有效,对温度的依赖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改进蛇行理论和耦合模型可以解释部分实验结果,但又都存在不足,因此,对于支化聚合物独特的流变行为,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绝热剪切带是金属材料在高应变率载荷下常见的一种失效模式。利用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双相钢Fe-24.86Ni-5.8Al-0.38C不同微结构的帽形样品施加冲击载荷,研究它的动态剪切变形行为及微结构机理。先通过对固熔处理得到的粗晶态样品进行大应变冷轧获得冷轧态样品,再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两种样品冲击前后微结构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双相钢FeNiAlC拥有较优异的动态剪切性能,剪切强度达1.3 GPa,均匀剪切应变达1.5。变形前,材料由奥氏体相和马氏体相构成,马氏体体积分数约为20%。变形过程由位错滑移和孪生变形主导,但因应变速率较高致使马氏体相变被抑制。不同微结构样品内均形成绝热剪切带,带内发生动态再结晶,形成超细晶粒,平均晶粒尺寸约300 nm,且剪切带内不发生相变;冷轧态剪切带宽度的实验值(14.6 μm)与理论计算值(12.3 μm)较好吻合,而粗晶态剪切带宽度的实验值(14.6 μm)与理论计算值(30 μm)相差甚远,初步分析可能是因为粗晶态样品应变较大基本不满足完全绝热的理论条件。在变形过程中,粗晶态因塑性变形做功产生的绝热温升高达720 K,而冷轧态的只有190 K。通过实验结果与热塑模型分析,得出绝热温升不是形成绝热剪切带的唯一因素,而应考虑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局部化变形等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亚微米、纳米晶粒组织塑性变形过程中多种变形机制(位错机制、扩散机制及晶界滑动机制)共存,建立了理论模型,用于定量研究亚微米、纳米晶粒组织的塑性变形行为.以铜为模型材料,计算分析了晶粒尺度、应变率以及温度对亚微米、纳米晶粒组织塑性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粗晶铜,亚微米晶铜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敏感性,并且应变率敏感系数随晶粒尺度及变形速率的减小而增大;同时,增大变形速率或降低变形温度都能提高材料的应变硬化能力,延缓颈缩发生,进而提高材料的延性.计算分析结果与实验报道吻合.  相似文献   
9.
静止裂纹尖端实验的HRR奇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近代光学试验方法(面内云纹和投影云纹),测量了不同应变硬化指数材料(n=3.350~9.180)、平面应力Ⅰ型双边裂纹试件、裂纹尖端附近位移场和应变场。由试验结果分析了裂纹尖端位移奇异性,得到J主导区和围绕裂纹尖端附近HRR场分布。分析了HRR分布随载荷、材料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PREFACE     
正Crystalline polymers exhibit their strong connections to our practical world.In synthetic polymer materials,crystallization brings fiber orientation-strengthening,rubber strain-hardening and plastic neck-toughening.Important properties such as hardness,thermal stability,anisotropic structures,etc.are endowed to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