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化学   35篇
物理学   2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278.2~318.2K间的五个温度下七种浓度的NaOAc分别在10, 20,30, 40, 50, 60, 70, 80, 90及100%MeOH-H~2O体系中的摩尔电导Λ, 并应用FOS,Pitts, L-W, F-78等四个电导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 得到了三个拟合参数Λ~O, K~Λ及R(或α)。最后, 对四个方程与实验的吻合程度, 温度、溶剂组成等对Λ~O、K~Λ的影响规律及溶质-溶剂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共焦显微拉曼系统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研究了非水体系中甲醇在粗糙铂电极上的解离吸附过程。结果表明:甲醇在粗糙铂电极上解离吸附后产生了毒性中间物CO,在较负的电位区间内,H与CO共吸附于电极表面并影响CO的吸附行为,随电位正移,ν~P~t~-~C的变化可以用电化学Stark效应进行解释,而ν~C~~O的变化则是由于电化学Stark效应和CO偶极耦合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NaCl在CH~3OH-H~2O混合溶剂中活度系数的测定(298.15K)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阎卫东  徐奕瑾  韩世钧 《化学学报》1994,52(10):937-946
用电动势法测定了298.15K时,由Na^+和Cl^-离子选择电极组成的电池在NaCl-CH~3OH-H~2O混合体系中的电动势,用扩展的Debye-huckel方程和Pitzer方程关联不同溶剂组成下电动势的实验值,得到电池的标准电动势能和NaCl 在混合溶剂中的活度系数.将Pitzer-Simonson方程应用于含离子缔合体系.求出NaCl 在混合溶剂中的缔合常数,结果表明NaCl在甲醇含量为60%时,可能已有离子对生成  相似文献   
4.
丁宗彪  成克军  吴世晖 《化学学报》1997,55(10):1004-1008
本文报道从稀土金属氧化出发, 在THF中与TMSCl/CH3OH反应, 制备无水稀土氯化物LnCl3.nTHF的方法。此法具有产物纯度高, 产率好, 制备条件温和, 操作方便等优点, 因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量了在C1-C4醇类的各异构物分别存在下, 苯和对二甲苯溶剂的活度系数γB。用Wiehe-Bagley(WB)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得到各醇的自缔合常数KA及无限稀活度系数γA。在同一溶剂中, KA依下列顺序减小: 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 正丙醇>异丙醇; 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仲丁醇。各醇在对二甲苯中的KA均大于相应的在苯中的KA。  相似文献   
6.
王怀明  邓景发 《化学学报》1993,51(10):950-954
本文运用UPS、超高真空程序升温反应谱(TPRS)研究了氧和甲醇在银钯合金上的吸附和反应。实验结果表明, 合金表面存在两种分别与Ag和Pd原子有关的活性位; 少量钯原子的存在, 一方面提供了甲醇分解反应的活性中心, 另一方面通过与银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 削弱了氧与银的结合, 增强了表面吸附氧的反应活性, 从而改变了甲醇氧化反应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陈曦  贾丽  佐藤昌宪 《化学学报》1998,56(3):238-243
研究了碱性溶液中甲醇-联吡啶钌(II)[Ru(bpy)3^2^+]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甲醇于+1.28V(vs.Ag/AgCl)处被氧化为甲氧基离子(CH3O.), 该自由基离子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甲醛(HCHO), 发出波长为545nm的光。另一方面当体系含有少量的Ru(bpy)3^2^+时会得到较强的发光信号, 发光波长为608nm, 该发光起因于在甲醇的氧化电位下, Ru(bpy)3^2^+被氧化成Ru(bpy)3^3^+, CH3O.与Ru(bpy)3^3^+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而发光。  相似文献   
8.
凌可庆  刘志滨 《有机化学》1996,16(2):152-156
[2, 3'-联-1H-吲哚]-3(2H)-酮衍生物(1a~1c)在甲醇中的单重态氧反应给出溶剂捕捉产物4, 后者在分离过程中脱去甲醇分子生成5。考察了标题化合物分子中二氢吲哚酮结构单元以及吲哚结构单元在单重态氧反应中的作用, 并探讨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陈曦  贾丽  佐藤昌宪 《化学学报》1998,56(3):238-243
研究了碱性溶液中甲醇-联吡啶钌(II)[Ru(bpy)3^2^+]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在玻碳电极上甲醇于+1.28V(vs.Ag/AgCl)处被氧化为甲氧基离子(CH3O.), 该自由基离子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甲醛(HCHO), 发出波长为545nm的光。另一方面当体系含有少量的Ru(bpy)3^2^+时会得到较强的发光信号, 发光波长为608nm, 该发光起因于在甲醇的氧化电位下, Ru(bpy)3^2^+被氧化成Ru(bpy)3^3^+, CH3O.与Ru(bpy)3^3^+反应, 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而发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原子簇模型(CM)的从头计算方法, 计算了银表面甲醇氧化反应中的静态吸附物种的优化几何构型及吸附性质。计算表明在清洁银表面甲醇、甲醛只存在物理吸附; 当表面存在吸附氧原子时, 甲醇可在银表面形成两种分子态吸附;甲醛与表面羟基OH(a)或氢原子H(a)共存时在银表面能够形成化学吸附, 且CH2O(a)极易与O(a)反应生成深度氧化中间体η^2-甲二氧基; 中间产物甲氧基在无氧的银表面能够形成稳定吸附, 在富氧银表面极易进一步氧化脱氢生成产物甲醛。通过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照, 我们对反应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