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98篇
化学   781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物理学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
本文以交联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合成了四种类型的含两个带α-H碳原子的季鏻盐树脂(Ⅰ)、(Ⅱ)、(Ⅲ)、(Ⅳ),它们在碱的作用下,与醛的Wittig反应表现出不同的位置选择性:季鏻盐树脂(Ⅰ)和(Ⅳ)与醛反应只生成带烯键的聚合物;季鏻盐树脂(Ⅲ)与醛反应只生成低分子烯烃产物;而季鏻盐树脂(Ⅱ)与醛反应则生成低分子烯烃产物又生成带烯键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3.
由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和乙二胺(EDA)直接进行M ichael加成反应,合成端基为3个NH2的树枝状大分子G(NH2)3,用硬脂酰氯将其端氨基进行酰胺化得到端基为3个硬脂酰基的树枝状大分子GS(R)3,产率为82.4%。GS(R)3进一步与碘甲烷反应,其分子中的3个仲氨基被季铵化,生成树枝状季铵盐GI(R)3,产率为82.0%。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对GS(R)3和GI(R)3产率的影响,并用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对GS(R)3和GI(R)3的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王慧琴  杨志斌 《分析化学》1996,24(6):681-684
本文合成了新荧光试剂3,5-二溴水杨醛缩氨基吡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证实了新化合物的结构。并且将此试剂用于萃取荧光法测定水中微量季铵盐。研究了反应条件.探讨了反应机理。所提出的方法灵敏度好,干扰少。  相似文献   
5.
聚苯乙烯型双季铵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乙烯二胺和四甲基乙二胺与氯甲基聚苯乙烯反应,得到同时含有季铵和叔胺的强-弱碱型树脂,再用碘甲烷季铵化叔胺,制备聚苯乙烯双季铵树脂;另一种方法是将二甲基苄胺型叔胺树脂用4-溴丁基三甲基溴化铵季铵化引入4碳链双季铵基团。反应结果表明,两类强弱碱基树脂的季铵化反应结果并不理想,二甲基苄胺型叔胺树脂季铵化反应的转化率最高为36%。考察了这些新型双季铵树脂的热稳定性及对水溶液中有机酸(如苯磺酸和对-硝基苯乙酸)的吸附、脱附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六钨酸四丁基铵盐在紫外光辐照的条件下催化氧化异丙醇为丙酮的反应。采用自旋捕捉技术与电子自旋共振相结合的方法,在位检测到氧化反应过程中有活泼自由基中间体产生,并观察到光电流产生。文中对六钨酸四丁基铵盐的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刘慷慨  高保娇 《合成化学》2007,15(6):706-709
合成了新型可聚合的单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MQ)和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DQ)。其结构经1H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在25℃的中性水溶液中PMQ和PDQ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25.1mmol·L-1和32.4mmol·L-1,对应的表面张力分别为37.8mN·m-1和40.95mN·m-1。  相似文献   
9.
烷基季铵盐插层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ree novel intercalation agents were synthesized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arose from oleic acid diethylenetriamine or triethylenetetramine 3 - chloro - 2 - hydroxypropy trimethylammonium choride (CHPTA) and chloroethanol. Organophilic vermicullit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sodium type vermiculite by cation exchange with new intercalation agents. The results of X - ray diffraction study showed that the gallery distance of the organophilic vermiculite was enlarged from 1 nm to 5 nm or more. A new idea of making design for intercalation agent wa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0.
0IntroductionConstructionoflow鄄dimensionalorganic鄄inorgan鄄icsupramoleculararrayswithnovelpropertiesrepre鄄sentsnewdirectionsinsolid鄄statechemistry[1,2].Gener鄄allythephysicalpropertiesofsuchlowdimensionalcompoundsdifferfromthoseoftheparentcompound.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