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化学   2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用邻香兰醛作为起始原料,经过脱甲基反应,而制得2,3-二羟基苯甲醛,然后,在DMF中分多甘醇二对甲苯磺酸脂和氢方钠(方法A)或多醉二醇二氯化物和碳酸钾(方法B)长时间加热反应,即合成了3'-甲酰锘苯并冠醚和3',3'-和3'6'-二甲酰基二苯并冠醚.  相似文献   
2.
前文报道了在金属卟啉-次氯酸钠模拟体系中氧化苯甲醛时,金属卟啉结构与其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四(2.6-二氯)苯基卟啉合锰是稳定性能最好及活性较高的催化剂。本文进一步报道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芳醛合成相应羧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硅烷化活性炭的吸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振国  樊艾星 《化学学报》1994,52(5):427-433
本工作测定了25℃和35℃时硅烷化活性炭自水溶液中吸附苯甲酸和苯甲醛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过程的ΔGⅲ,ΔHⅲ和ΔSⅲ;用Hill-deBoer方程处理了实验结果。所得结果表明:(1)随硅烷化时间延长,苯甲酸和苯甲醛的吸附量(mol.m^-^2)明显增加;-ΔGⅲ和-ΔHⅲ略有升高,ΔSⅲ为正值;(2)吸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吸附分子与活性炭表面间的作用随硅烷化程度增加而加大;(3)芳香化合物可能是以苯环吸附在炭表面上的。  相似文献   
4.
4-取代-2,6-二(羟甲基)苯酚的选择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跃飞  胡宏纹 《化学学报》1987,45(6):613-615
酚类由于本身容易氧化,仅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才能直接使4-取代-2,6-二(羟甲基)苯酚中的羟甲基氧化成醛基。文献报道了用活性二氧化锰可以将2,6-二(羟甲基)-4-甲基苯酚氧化成2-羟基-5-甲基-1,3-苯二甲醛,但要使两个羟甲基中只有一个被氧化却是困难的。文献报道了由芳氧基溴化镁与甲醛作用制备水杨醛类化合物的方法,并认为中间产物是邻羟甲基苯酚的镁盐,后者与甲醛之间通过负氢离子转移的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相应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载于交联聚苯乙烯和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共聚物的苯并噻唑盐, 并研究了用这些高分子载体苯并噻唑盐催化的醛对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6.
7.
袁开基  朱佳玲 《化学学报》1984,42(6):536-540
苯环上有吸电子基团(p-或m-HO_2,p-CN,m-Br)取代的苯甲醛与甲基丙二酸在吡啶催化下,生成α-甲基-β-羟基苯丙酸类化合物;在六氢吡啶催化下则得到α-甲基肉桂酸类化合物。取代苯甲醛与丙二酸无论用吡啶或六氢哟啶催化均生成肉桂酸类化合物;与丙二酸二乙酯缩合时也无论用吡啶或六氢吡吡催化均生成苄叉丙二酸二乙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DMABA)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胶束效应.胶束能促进DMABA的TICT过程,并导致DMABA的总荧光量子产率提高和TICT荧光峰的显著蓝移,DMABA的TICT荧光强度与正常荧光带的强度之比与DMABA的浓度之间有线性关系,胶束存在时该直线的斜率提高,认为DMABA的TICT激发态涉及两个DMABA分子,并且影响DMABA的TICT激发态相对布居的主要因素是其与相应的三重态和基态的能隙.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的可能结构及胶束效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合成二苄基二硒醚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骈三氮唑和胺(伯、仲胺: 芳胺、杂环胺或杂环芳胺)、苯甲醛发生Mannich反应, 生成N-取代-1-苯骈三氮唑基苄胺, 它与硒氢化钠反应生成二苄基二硒醚, 反应条件温和, 产率高, 胺和苯骈三氮唑均可回收再利用。  相似文献   
10.
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的另法全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两个易得原料3,4,5—三甲氧基苯甲酸和3,4-二羟基苯甲醛出发,分别合 成出2—羟基4,5,6—三甲氧基苯乙酮和3,4-二苄氧基苯甲酰氯,随后采用相转 移催化法成功地全合成了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