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8篇
物理学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B3LYP/6-311++G(d,p)基组上计算得到了21种N8H8链状异构体, 并研究了这些异构体间可能的互变异构情况. 为了得到更为精确的能量信息, 计算了QCISD(T)/6-311G(d,p)基组水平上各物质的能量. 所得的21种异构体分为4类(4种类型链状化合物): A为直链, B有一个支链, C有2个支链, D有3个支链; D类只有一种, A类稳定构型2种, B类稳定构型12种, C类稳定构型6种; 相对稳定的分别为: B2-1构型, B2-3构型和C23-2构型. 我们研究发现N8H8链状异构体中含有明显N=N双键特征有利于化合物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刘源  王译伟 《化学教育》2015,36(10):53-56
为保证医学院校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方法,选用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和课堂学习共同体3种适合于留学生教学的情境化教学模式,将化学学科的内容情境化,让学生不去死记硬背学科知识,以达到的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校2013级护理、中西医临床和康复专业选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组织编写的《医用化学》作为教材。对教材的备课方案、教学实施情况、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环状氮氢化合物NnHn(n=3~5)的构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对10种环状氮氢化合物异构体进行了研究.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和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分析了这些异构体的成键特征、相对稳定性.N-N键长与键临界点的电荷密度存在反比关系.超共轭作用和立体排斥作用计算表明:立体排斥作用和超共轭作用在决定构象稳定性的方面均起了主要的作用.H原子的相对位置的差异影响了键-键立体排斥能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下对紫草素-胞嘧啶复合物进行了结构优化,得到了14个稳定的紫草素-胞嘧啶复合物。我们还应用了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和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对这14个复合物中的氢键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成键临界点电荷密度、二阶稳定化能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复合物1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相似文献   
6.
王译伟  胡启山  李来才  王欣  田安民 《化学学报》2007,65(18):1951-195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两种基组水平上研究了羟基化氧化锌催化裂解甲醇反应机理, 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几何构型, 并且应用了自然轨道理论(NBO)和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分析了这些物质的成键特征和轨道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中分别采用了羟基化一个ZnO和羟基化两个ZnO作为催化剂的两种简化模型. 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组研究所得的反应历程及相应能量变化趋势一致; 羟基化两个ZnO催化剂活化裂解甲醇反应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下对紫草素-胞嘧啶复合物进行了结构优化,得到了14个稳定的紫草素-胞嘧啶复合物.我们还应用了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和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对这14个复合物中的氢键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成键临界点电荷密度,二阶稳定化能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复合物1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相似文献   
8.
刘源  王译伟 《化学教育》2014,35(22):12-15
在医学院校的物理化学教学中应用适时教学(JiTT)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简要介绍了JiTT模式的内涵,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以“表面活性剂”这一节为例,具体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甲醇在Pt-Fe(111)/C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译伟  李来才  田安民 《化学学报》2008,66(22):2457-246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对CH3OH分子在Pt-Fe(111)/C表面top, fcc, hcp和bridge位的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 结果表明bridge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 掺杂后费米能级的位置发生了右移, 价带和导带均增宽, 极利于电子-空穴的迁移, 这对提高催化活性是非常有利的. 考察抗中毒性发现: CO在Pt(111)/C面上的吸附能比甲醇吸附能要高, CO在Pt-Fe(111)/C的吸附能比甲醇吸附能要低, 可说明CO在Pt(111)/C面上有中毒效应, 而Pt-Fe(111)/C的抗CO中毒能力增强, 是催化氧化甲醇良好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甲醇在Pt-Mo(111)/C表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对CH3OH分子在Pt-Mo(111)/C表面的顶位、穴位和桥位共计9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和频率分析, 结果表明top-Pt位是较有利的吸附位. Mo掺杂后价带与导带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电子结构的变化使得Pt-Mo(111)/C的催化活性提高. 并且在考虑催化剂抗中毒性能时发现: CO在Pt(111)/C面上的吸附能比甲醇吸附能要高, CO在Pt-Mo(111)/C上的吸附能比甲醇的要低, 说明CO在Pt(111)/C面上的吸附会阻碍甲醇的吸附, 并影响催化过程的进行, 而Pt-Mo(111)/C的抗CO中毒化能力增强, 是催化氧化甲醇较好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