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建立了同时测定肉豆蔻中3种赭曲霉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样品经70%甲醇超声提取,HLB柱净化,采用Agilent Proshell 120 EC C18色谱柱,以乙腈(含0.1%甲酸)-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于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表明,肉豆蔻基质中3种赭曲霉毒素基质效应为91.0%~112.0%,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时各浓度范围下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样品在高、中、低3个浓度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63.3%~88.4%,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0%,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1.0μg/kg和0.3~3.0μg/kg。另从肉豆蔻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毒菌,采用紫外荧光筛选、形态学鉴定、DNA测序结合液质联用检测的方法最终鉴定为菌核曲霉。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技术,对β-环糊精与3种青蒿素类药物所形成的复合物进行研究,在正离子检测方式下,将β-环糊精与青蒿素类药物等体积比混合后直接进样,然后利用源内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对其复合物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在气相中,该非共价复合物可以稳定存在,其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 1和2∶ 1.运用该法测定了1∶ 1包络物的结合常数,考察了质谱条件及溶液条件对形成包络物的影响,通过比较结合常数的大小,探讨了β-环糊精与青蒿素类药物在气相状态下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种漂移室定位子性能反常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漂移室定位子性能的反常现象,它关系到定位子的使用寿命.着重测量了暗电流和随机噪声与时间、高压及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少敏  于九皋 《有机化学》2005,25(10):1283-1286
利用IR, 13C NMR和XPS等技术研究了仲胺型硝化纤维素(ACN)对肌酐(CRE)的吸附行为, 提出了可能的吸附路线. 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 ACN对CRE的吸附是通过碱化的硝酸酯基与CRE的胍基碳生成离子复合物达到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快速鉴定Z型盐酸头孢吡肟原料药中E型异构体杂质的新方法。以乙腈-醋酸盐缓冲溶液(4∶96)为流动相经C18柱分离,通过高分辨电喷雾串联质谱在线检测,获得了相关的色谱和质谱信息。在所建立条件下,Z型盐酸头孢吡肟及其E型异构体杂质获得了有效分离,保留时间分别为5.22 m in和14.60 m in,同时它们的二级质谱及裂解方式呈现明显差异。本法能在无对照品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盐酸头孢吡肟原料药中的Z/E异构体。  相似文献   
6.
小分子视黄基席夫碱盐的合成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了两种小分子视黄基席夫碱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合成路线如下:1.合成维生素A1(样品Ⅰ);.合成视黄醛(样品Ⅱ);.合成视黄基席夫碱,4.合成小分子视黄基席夫碱盐。对其电磁参数的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吸波必须。  相似文献   
7.
体液小分子的种类和含量反映了机体的代谢信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体液小分子检测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不同类型的色谱-质谱联用法在体液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给予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王少敏  于九皋 《化学通报》2001,64(11):692-695
从活性炭吸附剂、高分子吸附剂和酶制剂吸附剂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治疗肾脏病所用吸附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真菌毒素污染是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污染的广泛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品质与安全。随着中药全产业链中真菌毒素安全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快速检测需求不断增加,快速检测技术在真菌毒素分析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并逐渐成为大型仪器分析技术的有益补充。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于应用较为广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及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检测技术,并介绍了新型纳米材料在相关技术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通过系统比较不同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中真菌毒素快检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少敏  刘宏民 《中国化学》2008,26(2):343-347
首次将穿心莲内酯与2,3,4,6-四- O -乙酰基- β -D-溴化吡喃葡萄糖通过Koenigs-Knorr反应及二丁基氧化锡脱保护方法合成穿心莲内酯糖苷衍生物,所得糖苷结构经IR,NMR及高分辨质谱分析证实。实验结果表明:用二丁基氧化锡脱乙酰保护基的方法,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可以选择脱除糖元上的乙酰基,保留苷元乙酰基,且不影响分子中的酸碱敏感基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