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力学   2篇
数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非均质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往往取决于细观组分的分布方式和力学性能,但是建立明确的关系表达式极其困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以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策略,能够高效、准确地通过细观模型图像信息获取应力-应变曲线。首先,使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GoogLeNet模型进行图像信息识别和提取,并针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复杂性特点,进行了数据预处理操作,并且设计了相应的多任务损失函数。数据集中的细观模型图像采用基于Monte-Carlo的随机骨料模型生成,并且使用数值模拟试验获取对应细观模型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最后,通过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评估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GoogLeNet模型训练效率和预测精度均优于AlexNet和ResNet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含孔隙混凝土二维细观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混凝土的细观组成和结构特点,对传统二维建模方法加以继承与改进,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分步入侵判定算法.将孔隙直观地反映在模型中,建立了不同的含孔隙混凝土细观模型.对含圆形、椭圆形、多边形骨料与圆形、椭圆形孔隙的混凝土标准试件分别进行了建模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具有较强适用性.同时,通过对不同面积率与多种形状骨料/孔隙混凝土的大量建模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的效率.模拟了混凝土试件在单轴压缩下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分析了混凝土内部孔隙对其裂纹扩展的主要路径、破坏模式以及宏观力学性能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a+b≥2√ab(a〉0,b〉0)其中当a—b时,a+b=2√ab,对于这个公式想必各位同学再熟悉不过了,而今天我们要谈的错解纠正也是关于这个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Spatial Error Components Model,SEC)的估计方法。为克服极大似然法在SEC模型估计中运算的困难,本文提出基于广义矩估计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GMM-GLS),证明了估计量的一致性及有限样本下的有效性;并应用此模型,研究2000-2007年中国30个省(西藏除外)的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及能源消耗对实际GDP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C模型所得估计结果更为符合经济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固定效应设定下,空间误差分量(Spatial Error Components,SEC)模型的空间相关性边际检验、条件检验和转换检验.Monte Carlo模拟实验证明,转换检验有更小的水平扭曲和优越的检验功效,且不受固定效应大小影响,是经济计量实证中理想的检验统计量;转换检验有限样本性质受空间权重矩阵的选取和...  相似文献   
6.
动态加载下,混凝土中钢筋的阻裂性能一直是冲击动力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利用落锤试验机对含缺口的混凝土少筋梁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不同加载速率下梁的冲击力、跨中挠度、混凝土起裂应变率和钢筋应变。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加载速率范围内(0.885~1.252 m/s),混凝土预制裂缝尖端的裂纹起裂应变率、冲击力最大值、跨中挠度峰值与加载速率呈线性增长关系,当加载速率增至1.771 m/s时,增长趋势减弱;冲击力卸载时,钢筋部分弹性变形恢复导致裂纹产生闭合,裂纹嘴张开位移逐渐减小至恒定值,对裂纹嘴张开位移峰值前的部分曲线进行拟合后得到裂纹嘴张开位移率,结果表明裂纹嘴张开位移率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混凝土材料的细观组成和结构特点,基于三维Voronoi图形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混凝土细观模型生成方法,利用塑性损伤模型对该细观模型进行了单、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准静态分析以及SHPB动态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模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文中提出的混凝土三维细观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混凝土的静、动态力学特性,为进一步从细观力学角度研究混凝土损伤演化规律和破坏机理提供了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1996-2006年全国30个省实际GDP、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面板数据,在随机误差项自相关和异方差的假定下,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省际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分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严格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且三大地区技术效率均逐年提高,三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