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力学   6篇
物理学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水平环道内油水气多相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自主的多相流动数据库,在水平环道中进行了一系列水-气两相、油-气两相和油-水-气三相流动试验。本文测量了各相流动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压力损失,计算了压差梯度并作了比较;观察了各相流动中的流型;描述了各种流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及其与流动介质的关系,并作了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2.
林军  董守平 《实验力学》2005,20(1):44-50
在多相流体力学和多相流测量方面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明渠流模型等多个流量计测模型用于多相流量计量。通过自主开发的智能型多相流量计测系统在室内多相流测试环道上,对模型的运用效果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且利用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和模糊模式识别技术开发的计测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液相计测数据中 80%以上误差位于±5%的范围以内,除个别小流量外,所有误差位于±10%的范围以内;气相计测结果中 90%以上误差位于±10%的范围以内, 97%的误差位于±15%的范围以内。实验数据表明:该计测模型可以适用于多相流中不同粘度的液相流量计量;可适用于较宽的气、液相流量变化范围,模型计测误差稳定在可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董守平 《实验力学》2000,15(2):163-174
在三维粒子成像测速(PIV)方面,可运用体积光照明同时从不同光轴用多个照相机获得PIV图像,如何根据这些不同光轴获得的PIV图像确定出粒子物点的空间位置是实现三维粒子成像测速的前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根据多幅不同光轴的PIV图像的粒子像斑实现粒子物点三维定位的透视成像定位原理和方法,精确确定透视平面与透视中心在空间的位置是实现粒子物点三维定位的关键,直接测定透视中心(照相机的光学中心)和透视平面在  相似文献   
4.
二维粒子图像测速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耀军  董守平 《实验力学》2001,16(3):338-346
研制了一套二维粒子图像测速系统,该系统采用CCD对流场中的示踪粒子视频图像进行采集,以拓扑映射的新方法完成料粒子像对的匹配;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处理结果声速、准确、可靠,如每处理一幅图像仅需5分钟,匹配准确度达95%以上,其结果可给出被测流场的速度分量、速度矢量、等流函数线和等涡线等。该系统与业已建成的多相分离实验模拟系统相配套,可用来对多种设备内流场进行多参数、多工况实验诊断,为揭示设备工作机理、优化设备结构等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董守平  双凯 《实验力学》1997,12(1):98-104
本文针对PIV技术的直接测量法中图像的可读性和可测性,讨论了从模拟图像到数字图像,最后到粒子像斑中心位置的确定过程中的误差规律;并提出了一种称之为粒子像斑定位偏差综合评估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凯  董守平 《实验力学》2000,15(2):175-181
文中将模糊分析的原理应用于分析粒子在一幅PIV图像中的运动情况。聚类由几个相邻的粒子开始,聚类的原则是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随着流体的运动,粒子簇在第二次曝光时改变其形状及位置,通过模糊聚类可获得粒子运动的规律。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可改善非标识PIV图像的处理效率,基于这种方法的粒子运动轨迹追踪算法被提出并应用于PIV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们自主开发的智能型多相流量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气相流量和液相流量计量,以及液相含水率的计量。继而,对工业样机的现场试验条件以及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数据表明:该多相流量计工业样机的液相流量计量相对误差在±8%以内,其中95%以上位于±5%范围内;气相流量计量相对误差在±20%以内,其中67%在±5%以内,88%在±10%以内,98%在±15%范围内;液相含水率绝对误差在±2%以内。该工业样机计量精度可以满足油田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应用PIV技术研究重力式油,气,水分离器的内部流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振林  董守平 《实验力学》1999,14(4):492-497
重力式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在边际油田开发、处理量不大且油井分布分散的油田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中利用PIV技术重点测试分离器内部流场,得到流动死区、旋涡区、流动“短路”等现象,并分析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提出从底部进料、均匀化流速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