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化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首次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CE-AD)同时测定了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者尿液中的两种标志物:具有电活性的苯丙酮酸及非电活性的苯乙酸。考察了运行液添加剂、SDS浓度、工作电极电位等因素对分离和检测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两种标志物在15 m in内可实现基线分离。苯丙酮酸和苯乙酸的检出限(S/N=3)分别为0.50、0.92 mg/L。苯丙酮酸、苯乙酸浓度与峰高分别在3.0~1.0×103mg/L、2.0~5.0×103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峰高与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4%、3.2%(苯丙酮酸)和2.2%、4.3%(苯乙酸)。该方法已成功用于PKU患儿尿液中两种标志物的测定,且完全避免了尿液中尿酸对标志物测定的干扰,有望用于PKU患儿的早期无创诊断。  相似文献   
2.
新型1,8-萘酰亚胺类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粘度法对两种新型1,8-萘酰亚胺类化合物N-羟乙基-3-硝基-4-溴-1,8-萘酰亚胺(B)和N-羟乙基-4-羟乙基-3-硝基-1,8-萘酰亚胺(N)与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考察和比较了它们与DNA的作用模式和强度,求出了两种化合物的嵌入常数。结果表明,化合物N和B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且化合物N与DNA的作用强于化合物B。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