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37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酞菁氧钛/卟啉氧钒复合体系光导性能的协同增强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酞菁氧钛(TiOPc)/卟啉氧钒(VOTPP)复合光生材料中发现了光敏性的非线性增强现象,对复合体系的电子跃迁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基态下两种材料之间没有明显相互作用,光致放电研究说明,该现象来自光激发状态下复合体系中的隙间态跃迁对光导的贡献,XPS测试结果表明酞菁氧钛与卟啉氧钒分子之间存在着定向的部分电荷转移,光致激发状态下的电荷转移是协同增强效应的起因,这种协同增强效应为利用弱的电子给体与弱的受体复合体系设计新型光导材料与器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的带有光交联基团的电光聚合物,其高分子基体是双酚A环氧树脂,二阶非线性生色团对硝基苯胺和光交联基团肉桂酰氯都键接在高分子链上.将聚合物溶解后旋涂成膜,对薄膜进行电晕极化.极化的后阶段用紫外光照射,使聚合物体系交联成网络结构,形成生色团取向长时间稳定的聚合物电光薄膜.用这种聚合物电光薄膜构成外部电光调制系统,测量了共面波导上的电信号.  相似文献   
3.
发光聚合物一般是由具有大p电子系统的共轭基元作为发光单元, 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 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 另一类仅含有脂肪胺、羰基、酯基、酰胺等传统意义上的助色团的聚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也能发射强的荧光. 树枝状聚酰胺胺(PAMAM)和超支化聚酰胺胺(hb-PAMAM)是最早和最广泛被研究的含非典型性荧光生色团的聚合物. 最近, 这类聚合物被扩展到含有叔胺基元的聚氨酯、聚醚酰胺、聚脲体系. 这些体系的生色团被认定为其结构中的叔胺基元, 叔胺的氧化是荧光产生的根源. 同时, 也有文献报道马来酸酐与醋酸乙烯酯交替共聚物、异丁烯与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聚多糖动态高分子、聚酰腙以及通过RAFT试剂制备的含聚三硫碳酸酯的多嵌段共聚物等也可以发射荧光. 这些聚合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结构中不含叔胺基元, 而仅含羰基和酯基, 其发光机理通常用多个羰基聚集效应或羰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种新型的有机电子受体 N,N′-二 (五氟代苯基 ) - 3,4 ,9,10 -⊥四羧基二酰亚胺(DFPP) ,与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 (PVK)掺杂复合 ,制备了单层有机光电导体 ,发现无论是在充正电还是在充负电情况下 ,该复合光电导体均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光电导性能。结合 DSC、UV- Vis吸收、XPS和循环伏安等测试手段研究了 DFPP掺杂的 PVK薄膜的凝聚态、光学和电学性质 ,发现 DFPP与PVK形成了给体 -受体 (D- A)复合物 ,而且 DFPP分子可在薄膜中形成电子传输通道 ,由此使 DFPP掺杂 PVK薄膜具有高的光致激子分离效率和良好的电子传输能力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种新的阻隔型聚对亚苯基乙炔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在聚对亚苯基乙炔主链引入已基碳链,可阻隔聚对亚苯基乙炔的有效共轭长度,改变发光颜色,合成的模型小分子可证明这一点,利用X射线衍射研究了退火前后阻隔型聚对亚苯基乙炔薄膜的晶态变化,研究了电致发光器件ITO/PPE2/Al的电致发光特征。  相似文献   
6.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CF3COOH浓度变化对CHCl3溶液中N-[p-5′-(m-10′,15′,20′-三苯基卟啉)基]-N′-正十二烷基-3,4:9,10-四羧基二酰亚胺分子阵列(TrPP-MDPTCDI)的光致激发态衰变机理的影响,发现无论激发无金属卟啉还是酰亚胺基元,分子阵列均表现出质子化无金属卟啉生色团的特征荧光发射.对电子结构的分析说明质子化使[H22+TrPP*-MDPTCDI]成为各种激发态中相对稳定的物种,因此,未质子化前占主导的从卟啉到酰亚胺基元的光致电子转移衰变途径在质子化后受到有效抑制,激发卟啉生色团(λ=439nm)直接得到[H22+TrPP-MDPTCDI*],并以辐射衰变方式回到基态;激发酰亚胺生色团(λ=491nm)得到的[H22+TrPP*-MDPTCDI]通过电荷分离态迅速弛豫到[H22+TrPP*-MDPTCDI],并辐射荧光,同时伴随少量的从酰亚胺到质子化无金属卟啉生色团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7.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传统荧光生色团聚集后导致荧光猝灭相反,有一类化合物在单分子状态下荧光微弱甚至观察不到荧光,而在聚集状态下荧光显著增强,这就是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AIE现象独特的优越性使得众多研究组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AIE体系,其机理也被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本文总结了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AIE机理,包括分子内旋转受限、分子内共平面、抑制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非紧密堆积、形成J-聚集体以及形成特殊激基缔合物等;着重评述了目前研究最为全面、适用范围最广的分子内旋转受限机理。同时介绍了一些基于这些机理设计的新AIE体系。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半导体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列举了聚合物半导体发光显示器件(PLED)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突破性成果.简要介绍了PLED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影响PLED量子效率的因素.以最近常用的多层PLED为重点,介绍了载流子传输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PLED中的作用.最后,对PLED的主要用途、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表面修饰方法对聚丙烯进行网络修饰,讨论了反应条件对体系凝胶分数的影响,用IR、WAXD、DSC、DMA和电子能谱等方法研究了固相表面修饰对聚丙烯结晶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固相表面修饰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十字形结构对荧光生色团的双光子吸收(TPA)作用横截面积的影响. 1,4-二(9'-乙基咔唑基)- 3'-乙烯基苯(R1)是经典的具有D-π-D结构的TPA生色团. 通过一个联苯桥将两个双光吸引(TPA)链连接在一起得到的十字形分子(1)显示出比单链分子明显增大的双光子吸收作用横截面积(σ'). 在10-4 mol/L 的甲苯溶液中, 十字结构分子1的σ'值为491.0×10-50 cm4·s, 而R1的σ'值仅为137.5×10-50 cm4·s. σ'的放大可以归结为十字结构使TPA 生色团的偶极呈交叉排列, 抑制了浓溶液中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